当时流传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浩然当时能独领风骚,靠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13 09:13 浏览量:5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作家的名字曾如雷贯耳,他就是浩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浩然以独特的笔触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洞察,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农民作家 。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艳阳天》,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热烈反响,发行量突破百万,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读者们争相传阅,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茅盾曾有 “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 的论断,而这 “一个作家”,正是浩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浩然的作品凭借鲜明的特色和倾向,在文坛独树一帜,成为十年文学重要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作品逐渐被边缘化,引发了学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传声筒,其作品是 “话语的写作”,但也有人对他的创作价值予以肯定。 那浩然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和局限?
浩然自幼便对文学创作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志向 。1949 年冬,他一边参加干部业余学校补习文化,一边坚持练习写作,踏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1950 年 10 月,他在《河北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姐姐进步了》,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 。此后,他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1956 年 11 月,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在《北京文艺》上发表,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风格,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浩然正式步入文坛 。
《喜鹊登枝》讲述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婚姻故事,浩然巧妙地将新婚姻法的宣传融入其中 。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的新风貌和农民的新思想 。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略显概念化,但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却十分出色,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种将政治话语与乡土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奠定了浩然通过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写作基调 。
此后,他又相继发表了《新媳妇》《春蚕结茧》《一匹瘦红马》等一系列表现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 。1958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喜鹊登枝》,受到了巴人、叶圣陶等文学大家的称赞 。1959 年,短篇小说集《苹果要熟了》也顺利出版 。这些早期作品,充分展现了浩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热爱,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潜力 。
浩然对农村生活怀有深厚的情感,也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自幼在农村长大,后来又长期在基层县、乡工作,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状态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1960 年,他主动申请下放劳动,来到山东潍坊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大队 。在这里,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亲身参与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 。当时正值自然灾害时期,农村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农民生活困苦 。浩然不仅要组织带领干部和社员看护庄稼,还要为解决社员的温饱问题绞尽脑汁 。他安排清仓查库、开辟食源、走访贫困户,努力保障社员的基本生活 。这些经历使他对农村的现实状况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也为《艳阳天》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在创作《艳阳天》时,浩然还受到了身边人物的启发 。他在顺义县焦庄户采访时结识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萧永顺,成为了小说中党支部书记萧长春的重要原型 。萧永顺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中的经验与智慧,以及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都被融入到了萧长春这个人物形象中 。此外,浩然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众多农民形象,无论是勤劳善良的贫下中农,还是自私落后的富裕中农,都为他塑造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鲜活的原型 。
1962 年,浩然开始着手创作《艳阳天》 。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构思,精心设计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小说以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为时间背景,围绕土地分红、粮食分配等问题展开,描绘了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 。在创作过程中,浩然几易其稿,不断修改完善,力求使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时代精神,生动地展现农村的现实生活 。1964 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第二卷和第三卷也相继出版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奠定了浩然在文坛的重要地位 。
《艳阳天》的情节以麦收为核心,巧妙地编织出一张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大网 。麦收,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时刻,它承载着农民们一年的辛勤付出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在小说中,麦收时节的东山坞农业社却并不平静,围绕着土地分红和粮食分配,各种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愈演愈烈 。
故事开篇,便展现出紧张的氛围 。东山坞农业社即将迎来麦收,可此时,以副主任马之悦为首的一些人,却企图违反社章,实行按土地分红,这与党支部书记萧长春坚持的按劳分配原则背道而驰 。马之悦纠集了少数地主、富农和中农,他们各怀鬼胎,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破坏农业社的稳定 。萧长春在县里搞挖渠引水工程时,收到了东山坞的信件,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赶回东山坞 。他深知,土地分红问题不仅关系到社员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农业社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 。
随着情节的推进,围绕粮食展开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一些富裕中农叫嚷着家里缺粮,要求少卖统销粮,甚至背地里把粮食卖给粮贩子,而真正缺粮食的贫下中农却默默忍受,还积极为社会主义效力 。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不同阶层农民的思想差异,也凸显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马之悦等人的阴谋诡计不断,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制造混乱,企图扰乱麦收秩序,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萧长春则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和党团干部,与他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
小说中,麦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紧张和悬念 。从准备麦收到正式收割,再到粮食的储存和分配,每一步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马之悦等人故意破坏农具、散布谣言,试图影响社员的情绪和积极性 。在抢收麦子的关键时刻,又遭遇了恶劣的天气,这无疑给麦收工作雪上加霜 。但萧长春始终保持冷静,他带领社员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他们争分夺秒地抢收麦子,与时间赛跑,与敌人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社员们的团结协作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得到了充分展现 。
除了麦收本身的情节,小说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支线情节,如萧长春与马之悦之间的权力斗争、马小辫等地主富农的破坏活动、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等 。这些支线情节与主线情节相互交织,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 。
在《艳阳天》中,浩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思想,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村世界 。
萧长春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是党支部书记,也是社会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热情 。面对马之悦等人的阴谋诡计,他毫不畏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他智慧、有谋略,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总能冷静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麦收过程中,他不仅要组织社员们抢收麦子,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敌人的破坏 。
但他始终以身作则,带领社员们克服困难,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英雄气概 。他关心社员的生活,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深受社员们的爱戴和尊敬 。在面对儿子小石头被马小辫杀害的噩耗后,他强忍着悲痛,擦干眼泪继续带领社员抢收麦子 。他将对儿子的爱和对敌人的恨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
马之悦则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代表,他老于世故、奸诈狡猾 。他曾是东山坞的重要干部,但因为娶了地主马小辫的侄女马凤兰,以及在庄稼受灾时私自挪用救济粮和生产贷款做生意而失败,从此对萧长春怀恨在心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与地主、富农勾结,煽动部分农民阻挠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他表面上对人热情,实际上心怀鬼胎,总是在背后搞小动作 。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损害集体利益 。他还试图破坏萧长春的声誉,挑拨社员之间的关系 。但他的阴谋最终都被萧长春识破,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
除了萧长春和马之悦,小说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韩百仲是一位生性耿直且固执的党员主任,他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坚决支持萧长春的工作 。他说话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焦二菊是一位火爆脾气快人快语的农村妇女,她爱社如家,对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 。她在麦收过程中,积极参与劳动,还帮助萧长春监督马之悦等人的行动 。弯弯绕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农,他精明圆滑,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 。他在土地分红和粮食分配问题上,与萧长春等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他表面上听从安排,实际上却在背地里搞小动作,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农村之中 。
“粮食” 在《艳阳天》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个核心意象,它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成为阶级斗争的关键线索 ,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 。
小说以粮食问题为切入点,设计出了 “坏人作乱” 的情节模式 。故事中,一些富裕中农叫嚷着家里缺粮,要求土地分红,少卖统销粮,然而背地里却把粮食卖给粮贩子 。这种行为看似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但在小说的叙事逻辑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意义 。浩然通过闹剧化的手法,揭示了这些人叫喊粮食短缺的虚假性 。比如,在描写弯弯绕等富裕中农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他们的自私自利和虚伪 。弯弯绕表面上哭穷,说家里揭不开锅,实际上却在偷偷地囤积粮食 。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引起了其他社员的不满,也凸显了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背离 。
同时,小说将 “大鸣大放” 作为种种反动事件的政治背景,将叫嚷粮食不够吃、要求提高土地分红的农民与城市正在进行的 “鸣放” 运动挂钩 。在落后农民背后,安排了政治鼓动者马之悦 。马之悦作为党内异己分子,与地主、富农、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煽动农民反对农业社,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小说将农民卖粮的行为从单纯的经济行为转化为有反动政治背景的政治行为,彻底抹去了农民卖粮的经济动因 。
这使得卖粮行为不再是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经济需求的正常举动,而是被视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背叛 。在小说的世界里,农民的 “闹粮” 行为不再具有现实合理因素,统购统销后农民粮食短缺的真相也被掩盖 。读者看到的只是农民在反动势力的煽动下,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对抗的画面 。
围绕粮食展开的情节,深刻地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所造成的事实上的粮食短缺,也遮蔽了农民对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强烈不满 。在文本内部,这些情节有效瓦解了农民对于不合理制度进行反抗的合法性 。小说中,一切阴谋都被群众雪亮的双眼识破,一切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通过这样的叙事,小说传达出一种信息: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对它的质疑和反抗都是错误的 。
小说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具有法令般威力的道德行为准则:“不论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只要是反对社会主义的人,全都是死心烂肺瞎眼睛 。” 这一准则强化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性,让农民即使面对饥饿,也能感受到正义与崇高 。在小说的结尾,通过庆丰收、交公粮的红火喜庆场面,宣告了反动势力阴谋的破产,同时也以事实证明了农业合作化制度无比的优越性 。这一场景象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意识形态的建构 。
在文学价值方面,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 。浩然通过对东山坞农业社麦收前后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描写,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一一呈现出来 。从土地分红到粮食分配,从干部之间的权力斗争到农民之间的思想冲突,小说全方位地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 。
在描写人物时,浩然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萧长春的坚定、马之悦的奸诈、弯弯绕的自私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语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氛围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使《艳阳天》成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
从历史意义来看,《艳阳天》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次重要记录和诠释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后人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 。通过对这场斗争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们面临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艳阳天》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们在这场运动中的困惑、挣扎和成长 。它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
争议焦点《艳阳天》的真实性问题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一部分人认为,《艳阳天》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存在虚假成分,是对现实的美化 。他们指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美好景象与现实存在差距,忽视了当时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感 。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艳阳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浩然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真实的情感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当时的农村确实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性,不能以完全写实的标准来要求它 。
《艳阳天》的文学价值也一直是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由于作品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其文学价值不高,只是宣传的工具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为了服务于主题,缺乏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但也有人认为,《艳阳天》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依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 。浩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