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何是“好老师”
发布时间:2025-09-13 08:00 浏览量:10
▌邹安时
提到古代教育史,韩愈必是绕不开的人物。他以身作则,桃李满天下,著名的《师说》一文留传后世,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然而,韩愈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看法和定位,与我们今日通行的概念实则颇有差异。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韩愈
清代胤礼编、方苞选《古文约选》中的韩愈《师说》
作为官职之教师
贞元十七年(801),34岁的韩愈终于获得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职位。据《唐六典》等考据,唐代中央学府隶属于礼部的国子监,国子监下再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中有三次担任国家最高学府教师的履历,但中间又夹杂着其他官职,比如监察御史、阳山县令、江陵法曹参军、都官员外郎等。
韩愈在34岁到46岁之间,仕途本应逐步攀升,却兜兜转转,十余年间回到起点,依然是国子监的教师。韩愈个人如何看待这段经历呢?元和八年(813),依然还在国子学任上的他,写下著名的《进学解》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看似讨论学习问题,实则表达了对仕途不顺的控诉与自振。文中的“国子先生”(教师)亦即韩愈自己,他向“学生们”劝诫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意在说明学习固然要努力,但也要相信只要有才,终究能被赏识。然而,学生们不屑一顾,说“老师”焚膏继晷,含英咀华,无论读书做人都很出色。然而,此话的言外之意是:韩愈老师为什么还在这里教导我们,而没有被赏识,去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韩愈《进学解》的主旨,以俗话概括便是:我韩愈如此优秀但未被提拔,可我坚信有才之人必能被赏识。同时,不言自明的是,韩愈并未把在国子监担任“博士”(教师),视作自己重要的事业。
可是,国子学、四门学作为唐代最高等学府,为何身为教师的韩愈和学生们,都似乎予以轻视的态度呢?
唐人学习遵循着“学习—考试—入仕”的路线,主要的目的是应对科举,取得功名后入仕当官。科举是否考中,试卷水平仅是一个要素,有人推选举荐的权重,甚或高于才学衡量。其实韩愈早年间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样一套推荐体系中,出身门第关涉甚大。
如果把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学校,视作教育资源,那么最珍惜这些的无疑是贫寒人士,他们入仕机会,通过学校教育是从无到有的;而官宦子弟并不因学校的优质教育,而能在科举中录取,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中唐以后,科举竞争日烈,科场中的腐败现象日益发展,贵要势门出身的子弟,依仗权势和财富,通关节,走后门,就能取得功名,而在学校中苦读的,却不一定就能及第。国子学入学的贵要子弟,他们宁可走捷径,凭仗父兄的权势,直接从科场中去达到他们的要求。”
能够进入韩愈所任教的国子学的学生,皆是朝堂之上出身最好的子弟。学习与考试通过率不对等,让本就出身颇佳的国子学学生认为“学习无用”,从功利主义角度便不难理解。概言之,没有教育资源者,拼命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改变命运;拥有最好教育资源者,却倾向于利用所拥有的更高社会资源来铺平道路。
因此,中唐以来,由于学、考分离,该官职并不被人重视,柳宗元在《四门助教厅壁记》曾直白地说:
贞元中,王化既成,经籍少间,有司命太学之官,颇以为易。专名誉、好文章者,咸耻为学官。
不难理解,为何在《进学解》中,韩愈面对学生“苦学无用”的质疑,没有直面回答。因为在韩愈心中,国子博士不是多么理想的职位,官场中仅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他也期盼仕途有所转机。然而,不得不承认,韩愈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能成为“好老师”,并不是因为身处于“教师”的岗位。
伯乐关怀千里马
韩愈一生中学生众多,且自年轻时便多有执教,他的教师生涯,不是从担任教育类官职开始的。想要真正理解韩愈对“教师”的定位,可先借助另一篇耳熟能详的寓言《马说》,来理解他对人才的看法。
韩愈极其看重人才选拔的标准与对待人才的态度。这一点在《马说》中非常明确: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其次,希望人才能够得到发掘、培养和任用,所以从自己做起,不遗余力善待人才。正如其所说: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韩愈自初入仕途以来,始终乐于与青年学子交流,他践行“师道”,乃以“爱才惜才”的态度去结交和提点同路人。《旧唐书》对韩愈与人交往的行为,有着十分清晰的描绘: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韩愈无论穷通,都始终以才学衡量他人,而非彼时盛行的势利之风。早在他34岁首次担任学官时,就已经给后学写就《答李翊书》一文,其后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廖道士序》《送石处士序》等文章,都是在安慰并鼓励宦游受挫的好友。在这段时间中,韩愈自身辗转于贬谪与教师岗位之间,内心多有愤懑,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些文章,也理解为韩愈心迹的体现,他一方面劝导友人“是金子总会发光”,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言自我鼓励。
我们应注意到韩愈与众不同之处——在仕途不顺的状态下,他从未放弃对人才的交往和培养,以至于《新唐书》有别于之前的《旧唐书》,特别补充道: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
可以说,至少在46岁前,韩愈对仕途多有郁结,毕竟,如果自认是“千里马”,又如何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骈死于槽枥之间”呢?但与此同时,韩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未放弃对其他“千里马”的关怀。韩愈坚持以一颗爱才心去兼济他人,即便只是一次学问的讨论、一封慰藉的信件。可以说,韩愈是先成为一位大家所敬仰爱戴的“好人”,然后才是传授学问的“好老师”。
正因这种博爱弘通的人格,我们才能看到韩愈在《师说》中,远没有汉代师门隔阂或所谓“天地君亲师”的秩序感,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当然这种态度本来就来自于他所信奉的圣人孔子。韩愈对人才皆抱以与人为善、见贤思齐的态度,所以坦荡地说: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在现实中,韩愈不遗余力奖掖后进,与他们处于平等的沟通地位。不论年龄、官职、身份的差异,愿意帮助求学之人,这才是师道的关键。无论自己是否已经被定义为“伯乐”,只要发现“千里马”甚或“千里驹”,就不遗余力的助益,这是韩愈作为“教师”的超越之处。
吾道统一以贯之
更深层面上,韩愈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好老师,更是寻觅虔诚博学的卫道者。从捍卫儒家道统的角度看,我们更能理解韩愈的坚持。
在后人眼中,韩愈无疑是正确的,他扭转了儒家思想之前的衰微地位。不过,关于唐代的思想史,多有观点指出三教并行,儒家并无主导地位,因此,陈寅恪早在《论韩愈》一文中,就表达了韩愈树立儒家“道统”的重要性: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则知退之在当时古文运动诸健者中,特具承先启后作一大运动领袖之气魄与人格,为其他文士所不能及。
韩愈终其一生,都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他所梳理出来的儒家道统传承,也被后世所认可,《原道》所言: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应该注意到,在此之前,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没有后世那般显赫。韩愈个人偏爱孟子学说,还在《原性》中予以阐释,在其他文章中亦多有提及和引用。宋代以来的儒家道统,其实是以韩愈思维塑造出来的。这里意在说明:韩愈的教与学,其实有着一种宗教般捍卫道统真理的使命感,这种信仰和使命,使他成为“百代文宗”,也造就他的“师道”。
众所周知,韩愈的文章观是“文以载道”,但文章如何能承载道统呢?或者说如果文章只是用来承载道理,岂不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此处的关键理解,早已出现在韩愈34岁首次担任国子博士时,他对李翊所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第一,要学儒家正统典籍,时时揣摩,将对道理的理解化作文章;第二,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文章当然很难,但只要先学习经典,内化为才学乃至人格,文章便自然优秀。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文章创作,“道”才能被弘扬和继承。个性化文风是可以被允许的,正如《答刘正夫书》中所说: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总之,韩愈的文章观,没有回避文章成为一种儒家意识形态,甚至他追求的正是具有个人化风格的正统意识形态。论及至此,便不难理解韩愈对于师道的重视——文章是传道,教学亦是传道,教学生写文章更是传道,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们极易将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简化为师德品质。但是,只去限定某一部分人的道德,原本也不符合儒家的思想。在韩愈这里,他清晰地指出“师德”和“传道”紧密相连,所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因此,老师之所以重要,师道之所以神圣,不是因为老师在现实中社会地位高,或“老师”的职业身份道德要求,就天然地高于他者,而是老师所践行的“师道”,以及其产生的效果,是儒家思想传承的一部分,是得继道统的必由之路。
假若以宗教传道视角看,就会发现韩愈对待可塑之才的方式,不只有老师的关怀培育,更有父亲般的无私呵护,因此,他对待“学生”更平等,更没有等级意识,因为在“道”的光辉下,大家都是布道者、传道者,所以只有“得继道统”一事至关重要,便是所谓: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上一篇:这段文字将根除你的软弱——马基雅维利
- 下一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汾阳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