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公者千古”?

发布时间:2025-09-24 20:18  浏览量:5

毛主席是一生为公,所以受人民爱戴、怀念、敬仰。雷洁琼先生写的“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八个字,镌刻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深刻而有力。只有将身心奉献给人民、以天下为公的人,才能超越时空,在人民心中获得不朽的生命。毛主席的一生,正是这八个字最壮丽的注脚。他的“公”,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关乎民族命运抉择的瞬间,化作改天换地的磅礴实践。

喊出“人民万岁”的毛主席,一生反对强权

毛主席的“公”,首先体现在他一生对平等与正义的追求,始终将底层劳苦大众置于心头最高处。他坚信,旧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强权”。无论是地主阶级的经济压迫、官僚权贵的政治欺压,还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民族奴役,都不行。换句话说,靠财权压迫人,靠强权压迫人,都不行。他一定要把这个劲拧过来。因此,他的革命,核心就是“平权”。

井冈山,他规定“官兵平等”,从军长到伙夫,吃一样的红米饭,穿一样的粗布衣,坚决反对打骂士兵。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种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他厌恶任何特权思想,严厉告诫党员干部:“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他得知某些干部子女存在特殊化倾向,非常生气,要求立即坚决纠正。他心中最崇高的位置,永远留给工人、农民,留给劳动者。他喊出“人民万岁”,击中了中国人民的心。这不是口号,是毛主席的价值观,也成为全中国价值观。“公者”,让人民群众真正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剥削的对象。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毛主席,反对“划江而治”

“公者”,鹏程万里,俯视天下,有高远的历史眼光。1949年初,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尽失,长江以北已基本解放。此时,国际上和一些民主人士中出现“划江而治”的主张,希望共产党就此止步,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这看似可以减少伤亡,获得暂时喘息。

毛主席洞若观火,深知其中的巨大隐患。统一和集权,则国家强盛。百年屈辱,正源于国家的分裂和混战。如接受“划江而治”,中国将重蹈历史上“南北朝”的覆辙,给帝国主义以“分而治之”的可乘之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将遥遥无期。在会见爱国民主人士雷洁琼等人时,毛主席耐心而深刻地阐述了不能学楚霸王项羽、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他指出,分裂是中华民族的痛处,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统一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战乱,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主席这气壮山河的诗句,宣告了国家必须统一、不容不允许分裂的信心和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决策所蕴含的,正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大公”之心。

“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毛主席,重点选择“大仁政”

毛主席的“公”,体现在他为国家长远发展而敢于作出艰难抉择的战略魄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优先改善当下的民生,还是优先打下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根基?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老百姓如不理解、不支持,只会徒留骂名。

毛主席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但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老人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强大工业就没有强大国防,刚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可能再次被打倒,人民利益就无法保障。因此,即使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毅然领导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将资源向重工业倾斜,开始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一个充满牺牲的选择。一代农民、工人为国家的原始积累付出巨大努力。这是“大仁政”的选择,迅速为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为后来的“两弹一星”,乃至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前人苦难,后人辉煌。这种为后代幸福而甘愿承受当下艰苦的担当,是何其无私的“公心”。这是毛主席的“公心”,这也是毛主席那一代人的“公心”。

“公者千古”,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四个字。他反对强权的平等追求,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他力主统一的钢铁意志,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他奠基工业的战略远见,赋予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思想已融入祖国山河,化为民族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和敬仰。这,正是“千古”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