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渔沃街道唐庄村
发布时间:2025-09-24 19:59 浏览量:4
唐庄
唐庄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黄五路穿村而过,上通高兰(路),下达海庄(路),二干渠绕村东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现有居民466户,1680人;耕地3851亩。
据《唐氏家谱》记载,明建文年间唐氏祖随“燕王扫碑”,落户杨千户寨村。后四世祖唐朝辅任登仕佐郎,返乡祭祖立碑,因唐姓日盛而杨氏渐衰,遂更村名为唐庄。
唐庄村唐氏五世祖唐守身,明万历年间历任巨野、嘉祥县令。晚年告老还乡,收李化龙为义子,教其读书识字,后李化龙一举成名,在任兵部尚书时,上书皇上为其义父敕封立碑。皇上恩准,碑文中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步三叩,三步九躬,官民同样,永立千秋”句,故称此碑为下马碑。
明唐朝辅登仕佐郎墓碑
此碑今在渔窝办事处唐庄村南唐朝辅墓前,碑楼立耸,原碑碑冠上“圣旨”二字清晰可辨。碑楼高4.3米,宽1.75米,碑高2.45米,宽0.75米。
唐朝辅为东明渔窝办事处唐庄村唐氏的四世祖。明朝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初四日,朝廷勃赠登仕佐郎、鸿胪寺序班,表彰他德高望重、教子有方,深受民众尊敬和爱戴的优良品格。他虽积田千顷却仗义疏财、救人急难。其父唐得林曾任军事长官,总管九营。其子唐守身为万历年间例贡生,曾任巨野县丞、嘉祥知县、鸿胪寺序班、登仕佐郎。他任内颇有政绩,能体察民情,公正执法,受百姓拥护赞扬,也受到朝廷的肯定和嘉奖。
民国以来,唐庄先后隶属东明县第七乡、第四区、第三区;1958年属东明集公社;1979年划归鱼窝乡;2001年并入城关镇。唐庄现有唐、王、孙、余、鲍、杜、丁、崔、渠、刘、李、艾、柯13姓。其中,唐姓368户,1213人;王姓两支,共23户,160人,其中一支由后鱼窝村迁来;孙姓于清雍正年间由西孙楼迁来,24户,110人;余姓于明崇祯末年由江西洪湖余家村迁来,10户,50人;鲍姓于明永乐年间由长垣县鲍士崇门村迁来,10户,40人;杜姓两支,共5户,22人;丁姓5户,21人;崔姓3户,17人;渠姓1户16人;刘姓2户10人;李姓3户,9人;艾姓1户,6人;柯姓1户,5人。各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唐庄历史上有值得称道的一页。明代,唐守身义子李化龙(长垣人)官至兵部尚书,显赫一时。义父病故后,为感谢养育之恩,李化龙奉旨在村内立碑纪念,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步三叩,三步九躬,官民同拜,永立千秋”碑文。孙氏十五世祖孙德本,酷爱医学,潜心研究,在儿科、外科方面造诣颇深。民国初年,霍乱流行,他救死扶伤,奔走于周边村庄,指导家人给病人送药,德高医精,邻村赠予的“著手成春”大匾保存至今。孙治乾的长子荣弟是国民党军队的军级参谋,1938年病故于沙市;次子荣占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三区基干队长、副区长,出生入死,功绩卓著,1938年被捕,临刑前高喊:“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再有二十年,我还是一条好汉。”唐上江16岁参加八路军,积功升任团长,解放后转业,任湖北省监利县长江站站长。
唐庄村历史上文化教育落后。解放前,余上卿在村里办过小学,唐世忠任教员。解放后虽有小学,规模不大,只有一二年级。1970年建唐庄农业中学(育英中学),设初、高中教学班4个。1982年校改,新盖教室20余间,5个教学班,学生260多名。1997年又建教学楼,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条件。1978年以来,该村有大学生20名,研究生6名,博士生3名。唐庄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农闲时的演戏,民国时期有豫剧团、两夹弦剧团,活跃于周边村庄。文化大革命中的文艺宣传队,也侧重于唱两夹弦戏,为活跃村民精神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前的唐庄村偏僻落后,一穷二白,富户少,穷户多,耕地多为沙洼,屡遭涝灾危害,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村里虽有酒坊、木匠铺、铁匠铺、建筑队等,终因本小利薄而不能脱贫致富。解放后到1957年,是唐庄经济稳步发展时期。村民安居乐业,男耕女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作物以小麦、高粱、黄豆、花生为主,还有少量棉花、玉米、绿豆、红小豆、谷子、红薯等,虽然,劳动工具简陋笨重,勤劳的村民还是能用汗水换来温饱。从1961年至1977年是唐庄村缓慢发展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国家给以救助,村民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开始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司俊贤前来任支书,他务实开明,允许社员开垦村头荒、河堤、沟坡种植蔬菜、南瓜、地瓜等,作为生活补贴,虽是杯水车薪,总是有利民生和经济的复苏。1963年上级又派肖石山担任支书,他带领村民引黄灌淤,挖沟抬田,栽树修路,还帮助买一辆马车,做了不少好事、实事。这阶段红薯为主食,粮食亩产百斤左右,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从1978年至1996年是唐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多分了些自留地,1979年集体耕种、个人管理,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积极性逐步调动起来。这一年开始施化肥,从未见过化肥的碱盐地种上棉花,威力倍增,多数家庭一年翻身,解决温饱,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时兴起“三大件”。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村民纷纷购买耕牛、地排车、新衣服,盖新房,好日子到来了。1978年村干部唐金钢、唐银书、唐留才等对杂乱无章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以三条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为轴线,大街小巷与四条环村路相连,形成棋盘式布局,为村庄建设奠定了基础。1991年冬,唐银书、唐玉亭、唐世杰等争取电力部门支持,组织群众集资,架通输电线路,标准杆,7路线,全村明亮,闻名远近的“黑庄”销声匿迹了。他们又争取资金,兴修水利,30亩地一眼井,河水、井水并举,彻底解决了旱涝保丰收这一历史性难题,粮食产量猛增。
自1997年起,唐庄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标志是黄五路的开通和村内四条主要街道的硬化,村干部唐世刚、唐双贵、唐立忠带领村民等完成了这一影响长远的任务。一路通,百业兴。路通后,西瓜市场、集市贸易应运而生,大街门市林立,日用百货、农药化肥、粮油食品、机械维修、饭店澡堂、诊所药店、移动通讯等应有尽有。木材加工业、畜牧养殖业、木材运销业紧紧跟上,快速发展。唐留书不忘家乡父老养育之恩,努力争取市、县、乡的支持,特别是争取市直部门在唐庄办电、打井、校改、建桥闸、硬化街道等方面给予有效帮助,解决了发展中的困难。如今,唐庄村耕地、播种、收割、脱粒、运输、加工等全部实现机械化。青壮劳动力或在村内开门市经商,或外出务工。百分之六十的耕地实行林粮间作,栽上了杨树。农、工、商、贸并举,多项财源共进,唐庄一派兴旺景象。村民有各类农用车500多辆,摩托车300多辆,电动车400多辆,家庭轿车15辆,楼房10多座,更不必说彩电手机了。唐庄人并不满足现状。在唐双贵、唐立忠、唐玉军等人领导下,2008年用上自来水,2009年硬化了三条南北街。
摘录于《黄河记忆》图片为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