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屡建奇功打造四野两支王牌军,国外情报部门他的档案最厚
发布时间:2025-09-25 13:00 浏览量:3
谈起开国上将韩先楚,曾当过他部下的老人们,充满了怀念、崇敬和爱戴的深情,尤其是曾经四野3纵的老兵。
也许,在所有曾以中国为敌的国家的情报部门,为中国将军所建立的那些档案中,韩先楚的那一本,在同级将领中应是最厚的。从这位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农民儿子16岁参军,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一个台阶没落升到大军区司令员,一笔一笔都有记载。当然,记述得最详细的,还是他指挥的那一个个辉煌壮观的战斗和战役。
在解放东北的秋季攻势中,韩先楚率领3纵奇袭威远堡门歼灭53军116师,这是四野是在黑土地上最成功、辉煌的战例之一。
这一仗究竟该怎么打?战前将士们争执不休,主要有两种意见。
政委罗舜初认为:我军应当集中优势兵力,先将西丰之敌全歼,再向纵深扩大战果。
他的这种打法是很稳妥的,符合“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因为国民党53军三个师在开原以东和东北地区,形成了掎角之势,形势很严峻,只有先拿下西丰,才能避免腹背受敌。
要论制定作战计划,罗舜初是专业的,他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到东北后曾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自参军后大多时候都是担任军事干部,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抗战时期著名的沂水城战斗、葛庄战斗等就是他指挥的,战士们都十分信赖他,所以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意见。
然而,刚担任3纵司令员的韩先楚却不同意罗舜初的打法。他主张出奇制胜,实施一个虽冒险,但效果更佳的方案:长途奔袭威远堡门,歼灭116师师部和1团,让敌军群龙无首。同时派出部分兵力包围西丰之敌,找准机会歼灭部分。待他们收到师部遭攻击的消息,派兵增援时,就在半道上把他们消灭,最后再来收拾残局,扩大战果。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开头,一些人还各抒己见,后来就剩下韩先楚和罗舜初唇枪舌剑了。两人互不相让,只能把两个方案同时报给“东总”,请林彪来拍板。
李伯秋的夫人孙敏,当时是3纵机要科译电员。后来她回忆当时报的情形时,还忍不住拿韩先楚取乐:“过去发电报的署名都是‘韩罗’,但这回是各发各的报,各唱各的调。当时都下半夜了,韩先楚司令拿着电报,亲自跑到机要科。他的字写得不好看,还有很多错别字,不会写的字就画个圈代替。他一个字一个字说明,并说哪句话重要,让给“用括号括上”。科长给他解释,说可以括起来,但那不能表明重要。他就说:不管你们怎么弄,反正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然后他就坐那儿看着发完报才走。”
林彪很快回电:按先楚意见办。
战斗发展,同韩先楚的预想一模一样。
战后总结,罗舜初说:司令员指挥打仗,不拘一格,有正有奇,有独到之处,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向他学习。
高尚的博大的共产党人的襟怀!
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一对老搭档在后来的岁月中继续争论,据说有时争论得更激烈,简直是面红耳赤。
这是两个共产党人纯净心灵的展现,是两个杰出的将军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共产党人为什么无往而不胜?此后的3纵为什么所向无敌,成了四野的王牌部队。被黑土地上的对手敬畏地称之为“旋风部队”?答案尽在其中了。
解放战争初期的新开岭战役很关键,也很艰难,战斗进入关键时刻时,有的人因承受不住压力,竟然要撤退。时任4纵副司令员的韩先楚一听就怒了,大吼道:要撤你们撤,把部队给我留下。
在韩先楚的强势指挥下,艰难的新开岭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且开创了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歼灭敌军一整个师的先河。4纵也因此战,被韩先楚锻造成了四野的王牌军,闻名中外。
四平失守后,逼迫184师起义的鞍海战役,也是韩先楚指挥的。
夏季攻势开始后,一次吃掉对方一个师就不足为奇了,到辽沈战役后期就只有“小菜”了。可在解放军连连败退的劣势中,能够回过头去吃掉一个师,谈何容易?
罗舜初讲完后,韩先楚讲:政委的打法也有道理。威远堡门要是打胶着了,那可就不好办了。别看我一口咬定就那么打,仗没打完,这颗心也是吊在嗓子眼上呀!
谁也不是神仙。但在千钧一发时刻,在千军万马厮杀的千头万绪中,一眼就能窥透要害,并咬钢嚼铁地一锤定音,高屋建瓴的大将风度和将才,不就在那一瞬间爆发出雷电般的轰鸣和闪光吗?
巴顿、蒙哥马利、隆美尔等人不说了,就是一些并不十分出色的外国将领,传记回忆录也是那出色,从性格到作为栩栩如生,令人掩卷深思。
我们的将军文化不高,有些人写的字可能像韩先楚那样扒扒拉拉,有很多错别字,不会写的还画了那么多圈儿。但在战争这个舞台上,他们的演技绝不比那些从著名军校中走出来的人差。他们在战争中显露的才华,是那样淋漓尽致。那样舒展大方,那样风流倜傥,令研究他们的中外学者惊叹不已。
现在回顾战争,总结历史,为他们,也是为整个共产党人立传时,却往往把战役和战斗的高潮压平了,把他们高超的技艺束缚了,压抑了,回避了,掩盖了。没了表现人物的关键情节,也没了个人和个性。“麦城”可走不可讲,或是一笔带过了。胜仗是大家打的,正确意见都是“党委意见”。他们本来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看到的将军就像大将一律四颗金星,上将一律三颗金星,中将一律两颗金星一样不分彼此了。
大家都满意的文章,也主要是“文章”而已。
一座工厂,一所学校,一支部队,搞得有声有色,与主要负责人的才智和心血是分不开的。有时也有例外,真正在那里挑大梁,起作用的,并不是职务最高的人。
四保临江中,曾以4纵副司令员之身指挥3纵和4纵10师的韩先楚,就是这样一位走到哪里,无论身居何职,都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事在那儿,都服气。
有的本来也是赫赫有名的将军,由于种种原因,在黑土地未能得以施展技艺。而这位共产党一手拉扯大的“旋风部队”司令,几乎场场不落,可以从黑土地一直写到海南岛,再写到朝鲜半岛,可谓是居功至伟。
应该把拿破仑那句名言再重复一遍:“对一二位伟大将领,绝不会有一连串的大功绩都是由机会或幸运造成的;这些功绩常是熟筹和天才的结果。”
从著名的将军之乡湖北红安起来,又把骨灰撒在了那里的农民儿子韩先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