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海之痕》尘封的记忆(5)

发布时间:2025-10-02 21:55  浏览量:3

文/徐书信

第六章·八路军轶事

幼时,母亲常向我讲述八路军的故事,言语间满是崇敬之意。毕竟,我的父亲便是一名八路军战士。

母亲说,八路军是抗日的正义之师,纪律严明,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母亲还说,八路军官兵生活质朴,廉洁奉公,从不骚扰百姓。

母亲又道,八路军一边奋勇作战,一边开展生产,故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离家出走,从此音信皆无。彼时兵荒马乱,家中无从知晓他是生是死。父亲失踪后,母亲带着哥哥在艰难中度日。母亲因日夜牵挂父亲,眼睛哭坏了,直至如今,仍落下见风流泪的毛病。

那时,伯父、父亲、叔父皆不在家。家中生计全靠爷爷奶奶领着三个儿子的家眷,耕种着十几亩薄田维持。因缺乏强壮劳动力,土地广种薄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次,家中断了粮。一位八路军战士得知后,从粮袋里掏出几块干粮送给我们。不料,此事被班长瞧见,这位战士受到了严厉批评,班长责令他将干粮收回粮袋。当时,八路军自身也面临缺粮困境,行军打仗离不开粮食,所以部队对粮食管控极为严格。

于是,在班长的监督下,那名战士满心不情愿地将干粮一块一块塞回粮袋。待班长离开后,他又将粮袋里的干粮一股脑儿倒在锅台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母亲感慨道:“正是那几块干粮,救了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此外,母亲还跟我讲过八路军保护老百姓过铁路的故事。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鬼子炮楼上射出刺眼的探照灯光,不时从老百姓头顶扫过。八路军战士手持长枪,瞄准日本鬼子的炮楼,背靠背站立在铁路线上,中间留出一条宽阔通道,护送老百姓从中间迅速通过。

这是一幅何等壮丽的画面啊!每当母亲讲到此处,她的眼睛便会立刻湿润起来。

第七章·奔赴抗日根据地

父亲数年未归,音信杳然。那时哥哥年仅十二岁,我尚未出生,母亲因牵挂父亲,眼睛哭出了毛病。

一日,哥哥正在村边玩耍,看见一个货郎摇着货郎鼓,从村西大道走来。货郎进村后,四处打听父亲的家。哥哥心生疑惑,警惕地问道:“你认识他吗?”货郎回答说他是父亲生意上的朋友,受父亲所托,给家人捎信报平安。哥哥听后十分高兴,蹦蹦跳跳地领着货郎去找爷爷。

那天沙土集逢集,爷爷刚从集上买了一头黄牛回来,正乐呵呵地给村民们展示。爷爷在村里辈分较高,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叔叔。当然,大多是出了五服的。爷爷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抹角。村里侄子辈的年轻人故意逗他,这个说牛买贵了,那个说牛太老了。爷爷不服气,争辩道:“这牛不贵,也不老。你们看它眼睛多大,多有精神。”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抬杠起来。

正抬着杠,哥哥带着货郎走了过来。

哥哥把货郎领到爷爷面前,说道:“父亲有消息了。”爷爷听闻,赶忙将货郎请进家中,让母亲做饭招待。货郎说:“不用做了,我已经吃过了。趁嫂子也在,我就把事情说清楚。老徐在那边做生意,想让嫂子娘俩过去。”爷爷问道:“做什么生意,离这儿远吗?”货郎说:“不远,也就几百里路。”说着,把地址详细地写下来,交给爷爷。爷爷看了看,没说什么,将纸条压在了咸菜缸下。

货郎走后,母亲去找舅舅,把父亲捎信的事告知了他。

母亲说:“孩子他爹多年没消息,原来在外面做生意呢。”舅舅问离这儿多远,母亲说:“六七百里地,他捎信让我们过去。”舅舅说:“既然妹夫捎信来了,你娘俩就去吧。六七百里路不算远,这事我去跟你公公婆婆说。”

过了几日,舅舅专程来到我们家。他对爷爷奶奶说:“妹夫离家好几年了,一直没音信。听说现在捎信让她们娘俩过去?”爷爷说:“兵荒马乱的,我不放心。他既然能捎信,为啥不回来把她们娘俩接走?说做生意,谁知道靠不靠谱,哪来的本钱?”

舅舅说:“妹夫不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做生意有大有小,小生意也花不了多少本钱。我算了算,几百里路走不了几天,我打算送她们娘俩过去。”

爷爷见舅舅都这么说了,不好再反对,只好勉强同意。

于是,说走就走。次日,舅舅告别爷爷奶奶,带着母亲和哥哥踏上了行程。舅舅推着独轮车,母亲坐在一侧,另一侧放着行李和生活日用品。哥哥背着一个小包袱,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