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间刺史贾敦颐与千年潮海寺

发布时间:2025-10-05 05:18  浏览量:2

在唐代贞观和永徽年间,河北地区流传着一句民谣:“河北盛传三刺史,首推沧州薛大鼎。”这里说的是唐初三位有名的清官——郑穗本、贾敦颐和薛大鼎,他们先后在瀛州、冀州和沧州担任刺史。由于政绩突出,三人被称作“铛脚刺史”。铛是古代一种三条腿的大锅,而瀛、沧、冀三州都在黄河以北,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所以当地百姓送了他们这个亲切的称呼。今天要特别说的是其中曾任瀛州刺史的贾敦颐。

贾敦颐原本是曹州冤句人,大约在今天的山东菏泽附近。贞观年间,他多次在河南、河北地区担任州刺史,留下了清廉的名声。后来,他因公事受到牵连,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负连带责任”,本该入狱。唐太宗有意宽恕他,但主管官员不同意。太宗感叹:“人谁无过?我自己也犯过不少错误。如果一有错就抓人坐牢,不但父子分离,还有谁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就这样,贾敦颐得到宽恕,被贬为洛州司马。“司马”是正六品的小官,协助刺史处理军事和民政,没什么实权。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时,也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来,贾敦颐被重新起用,回到他熟悉的河北,担任瀛州刺史。瀛州靠近滹沱河与滱水,滱水上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唐河,这两条河连年泛滥,淹没数百里土地,毁坏无数农田房屋。贾敦颐多次向朝廷申请拨款,征集民工全面整修堤坝,终于治理了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唐代的瀛州刺史,相当于后世的河间知府,地位高、权力大。据《新唐书》记载,贾敦颐进京办公或职务调动时,常常把所有家当都随身带走。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几件随身行李,用一匹瘦马拉着一辆破车。路上遇到的人,谁也想不到他就是权倾一方的刺史。当时,他的弟弟贾敦实任瀛州下辖的饶阳县县令,政绩出色,深受百姓爱戴。按唐代官员回避制度,近亲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但朝廷认为贾氏兄弟品德高尚,破例允许他们同地为官,以示恩宠。到了永徽年间,贾敦颐又回到洛州任刺史。面对当地豪门侵占农田的问题,他果断出手,没收三千多顷田地,分给贫民耕种,赢得朝野赞誉。后来,贾敦颐在任上去世。洛阳人为他们兄弟立了两座功德碑,至今当地还有叫“棠棣坊”的地方。

贾敦颐留给河间的另一项遗产,是潮海寺的修建。唐代佛教兴盛,贾敦颐本人曾到长安拜见玄奘,聆听佛法,可见他笃信佛教。加上他在瀛州成功治水的经历,便倡议修建一座用以镇海防洪的潮海寺,位于今天河间市民台头村南。后世历经五次整修扩建,寺中香火一直很旺,其大殿楹联还曾入选《佛教名胜楹联》。可惜1942年一场大火将寺庙烧毁。后来,民台头村出土了一块“增修潮海寺碑记”的石碑,刻于元代致和元年,已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