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杨楼镇孟寨行政村
发布时间:2025-10-12 23:28 浏览量:13
单县杨楼镇孟寨行政村位于杨楼镇西南部,距镇驻地杨楼5千米。东与朱破楼村为邻,西与伊庄村和孟新楼村为邻,南与赵庵村和张平房村为邻,北与崇福集村为邻。辖孟寨东村、孟寨西村、孟官庄3个自然村。居民535户、2468人。村庄总面积3.7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31平方千米。
沿革
1929年至1933年,分属于第三区(辛羊庙)和第四区(黄岗),1935年至1937年,又分属于杨楼和黄岗两个乡农学校。抗战开始后,分属于辛羊庙和黄岗两个区。1938年,单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分属于杨楼和黄岗两个区。1942年1月,属于单西南办事处。1944年12月,单西南办事处改建为临河县,孟寨属临河县河滩区。1945年12月,改临河县为单虞县;1948年8月,河滩区改称孟寨区,建立虞城县。1949年2月,根据冀鲁豫决定,黄河故道以北地段划归单虞县,孟寨区归属单虞县;同年8月撤销单虞县并入单县,属第四区杨楼。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孟东、孟官庄、朱破楼联合组成孟寨大队,先后属英雄人民公社、杨楼公社。1979年,孟寨大队分为孟寨东、孟寨西、朱破楼3个大队,归属罗庄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孟寨大队改为孟寨行政村,属孟寨乡。1997年1月,合村并队,孟东行政村和孟西行政村合并为孟寨行政村,属孟寨乡。2001年合乡并镇,孟寨行政村归属杨楼镇。
自然村概况
孟寨东村
东邻朱破楼村,西邻孟寨西村,南邻枣子营村,北邻孟官庄村。居民137户、616人,有孟、姜、丁、李等姓,均系汉族。耕地面积0.79平方干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黄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族人希望出英雄人物,故取名黄英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孟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安居,孟氏人丁兴旺,修筑围村寨垣,更名为孟寨。后孟寨分为孟寨东村、孟寨西村两村,此为孟东村。
孟寨西村
东邻孟寨东村,西邻高杨庄村,南邻孟新庄村,北邻孟官庄村。居民310户、1580人,有孟、姜、黄、邵等姓,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19平方干米。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孟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安居,孟氏人丁兴旺,修筑围村寨垣,更名为孟寨。后孟寨分为孟寨东村、孟寨西村两村,此为孟寨西村。
孟官庄村
东邻朱破楼村,西邻孟寨西村,南邻孟寨东村,北邻赵庄村。居民213户、804人,有李、杨、赵等姓,均系汉族。耕地面积0.59平方千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孟氏自孟寨迁此建村,取名孟官庄。
村庄往事
孟寨革命志士
1942年,在党的领导下,孟寨村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农救会会长是孟寨村民黄宗武、妇救会会长是孟寨村民金爱民的爱人,人称“金奶奶”。金奶奶把两个儿子金传河、金传法都送去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第一线。她常常带领全村妇女夜以继日的帮助八路军做鞋做袜,有时彻夜不眠,还劝说本村新婚夫妇为抗日部队捐献新被褥。她的行为深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由于党组织领导穷苦大众斗地主、分田地,经常召开批斗声讨诉苦大会,被一些敌对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抗战结束后,1946年夏季,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攻倒算”活动猖狂,许多逃亡地主恶霸和七路皮纷纷卷土而来,对革命者进行镇压。
八路军北撤,金奶奶在组织群众转移时,在孟寨村东头不幸被捕,被押至三堤,绑在树上进行刑讯。她被敌人的皮鞭打的昏死过去,也没有说出一个字,丧心病狂的敌人在土疙瘩村小朱庄南河沿下挖了一个深坑,把金奶奶活埋。又过了几天,农救会长黄宗武也被惨无人性的反动派活埋,牺牲在金奶奶不远的地方。
1947年春人民军队反攻回来,把参与活埋金奶奶、黄宗武的坏蛋一网打尽,连同黄岗三区罪大恶极的坏人,被人民政府在孟桥南公审处决。次日下午人民政府组
织群众重新殡埋了金奶奶和黄宗武两位英雄。第三天上午,人民政府在孟寨为金奶奶、黄宗武、吴志学(商丘北朱集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北撤时奉命留下来负责转移群众,不幸在孟花园被捕后遭杀害。)举行了追悼大会。-摘自《红色湖西》
人物
朱启贤(1911—1968),著名教育家,哲学博士,单县孟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先后任四川成都华西大学教育哲学系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启贤像
朱启贤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菏泽六中。1928年北伐革命军到达单县时,他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军活动,曾参加国民党。192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乡村小学教师辅导杂志《教育短波》,并任社长。1930年任重庆复旦中学训育主任兼教逻辑学。1935—1938年任山东省立第三民众辅导区主任。1940—1941年在重庆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馆员,兼任成都华西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主编《中国教育》月刊。
朱启贤14岁照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曾任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全国战时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1938年奔赴抗日圣地延安,出席“战时教育问题座谈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聆听了毛主席四个小时的谈话。1940年主编《中国教育》月刊,著有《教育界的统一组织》、《前进的教育与反动的教育》、《论科学与民主》,并出版了专著《文学、哲学和玄学》。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他亲自聆听了毛主席的重要讲话并受到毛主席接见。于是他积极努力为抗日民主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他在中共党的喉舌报《新华日报》上先后发表了《战时教育改造计划》、《战时教育共同认识纲领》等重要著作。由于朱启贤积极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被国民党列入追捕黑名单。
1943年他奔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美国期间他热爱祖国,积极组织进步团体,成为当时赴美学者中重要首领之一,在美国接受了中国民盟总部委托,组织了进步组织“美国民盟支部”,积极开展反蒋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董必武代表中国解放区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他参加了联络和保卫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朱启贤和他的留美同伴们兴高采烈,他在美国组织庆祝会,公开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新中国的主张,他的爱国行动受到美国当局的限制并处以大量罚金。1950年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从美国转道香港回国,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人民日报》报导了朱启贤先生胜利返回祖国的消息。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因同情“教授治校”的言论被错划为右派,1968年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下,含冤而死。1978年始得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