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蒙应瑞谁最厉害,四川阆中两位不同时代的镇守七年的武将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20 01:19 浏览量:10
导读:
近期有网友咨询,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张飞,与清代名将蒙应瑞,两位均在不同历史时期,镇守过阆中七年。张飞堪称“寓籍名将”镇守阆中的代表。而蒙应瑞且是本籍出生的名人名将中,唯一镇守过阆中七年之人。他们谁最厉害,无法用现代声誉和影响力来判断。我们通过公元1940年前的历史综合现代情况分析,来分别总结两位名将的一生成就对比分析:
一、军事成就与历史地位
张飞(三国时期)
以“万人敌”著称,与关羽并称“熊虎之将”,镇守阆中期间巩固蜀汉边防。
战术上以勇猛闻名,长坂坡之战中率二十骑断后阻敌,展现威慑力。
死后受民间崇敬,阆中张飞庙历经千年修缮,特别是在清代,雍正初期以王允吉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为代表的奏请修缮、嘉庆时期以常明为代表的奏请祭祀、道光时间以黎学锦为代表的奏请修缮,公元1940年前,张飞庙即桓侯祠占地面积规模达4500平方米左右。今占地面积包括墓后聊园在内达14000平米左右,反映与时俱进其深远影响。
蒙应瑞(清朝)
同为“万人敌”智将,镇守阆中七年,以战略布局和边疆治理见长。
具体战功记载较少,仅正面战动,只有康熙五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雪域高原延信大营绰马喇地,“清安定西藏之战”的重要转折点,临危受命组领历史上第一支500余人满汉混成敢死队,仅六个时辰结束长达4年战争,解除贼兵对边疆近24年的困绕,挽回前两次六万大军遇伏血洒边疆的重大损失。随后5个月内献计献策与驻藏将士,将新蒙新藏疆域首次纳入大一统实控疆域,奠定了今天华夏疆域的初形,但被列入中国历史64位智将之中,显示其军事智慧受官方认可。
蒙应瑞从士兵到将军,因献计献策仅用了5个月时间,仅六个时辰的战功,一年后,其乃祖蒙顺赐名蒙善宇,乃父蒙元亨两位因行走天下商帮助力西征后勤保障和蒙应瑞战功,封骁骑将军兼一品大商,直升17级。
蒙应瑞直升15级,荐升湖南镇筸总兵在阆中待旨。实授川北副将(从二品)。康熙帝还钦赐蒙家三代四处荒野封地,明确用途,建元戎府邸、元戎蒙公祠、蒙家官菜园、蒙家避暑山庄。御笔“元戎第”匾额,门阔五开间府邸。
最后武职实权,湖广镇筸总兵官(从一品),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内外玖协营汛。幅员今湖北,江西,贵州,重庆等地军政事务。84岁时,请缨助力平定大小金川并献计献策,赠左都督(正一品),87岁仙逝时,赐葬当时已有1600余年的驻年演武厅元戎祠内,元戎祠历史原始总面积20000平米,并立有无字神道碑记。彰显其不世之功。至1937年春止,元戎祠为历代驻驻军守护和蒙家后人共同修缮,反映与时俱进疆域贡献其深远影响。
当今综合对比
时代背景差异:张飞处于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实战机会更多;蒙应瑞则需应对清朝边疆稳定问题,侧重长期防御。
影响力:张飞因《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被神化,文化符号意义更强;蒙应瑞的历史记载相对简略,但实际治理能力更为突出。
若以民间知名度论,张飞更胜一筹;若以边疆治理的时效性考量,蒙应瑞或更具优势。
二、要论张飞与蒙应瑞谁更“厉害”:
这好比关公战秦琼。他们分属不同时代,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其“厉害”之处也体现在不同方面。在阆中的历史记忆里,两人共同书写了这座古城的英雄篇章。
下面这个类比,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比较维度: 张飞 /蒙应瑞
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蜀汉/清朝康雍乾时期
籍贯关系: 河北涿州人/镇守阆中 四川阆中本地人
核心军事成就:当阳桥退曹军;在巴西郡大败曹魏名将张郃/西征战役中献计献策,率精兵智取敌营,为平定边疆立下大功
治理与民生 发展农桑,保境安民,被称“虎臣良牧”。 /在镇守阆中及湖广期间,兴修水利、振兴商贸、建设书院,在阆中参与制定了雍正五年“保府九属”的军政格局,和雍正八年川北道署建设的规化。
阆中历史记忆 标志性符号:张飞庙、张飞墓、张飞牛肉 /名门世家:蒙氏三代大将军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的故事,留下了振武井,迎恩街、一元街、二元街、三元街、官菜园街、陕西会馆、演武厅等地名记忆。
️ 不同的英雄之路
表格之外,两人迥异的命运轨迹尤其值得品味。
· 张飞:悲剧性的守护神。张飞与阆中的缘分,始于刘备的任命,他作为巴西太守在此镇守长达7年。他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个莽撞的形象,历史上的张飞能文能武,善于利用地形作战。在著名的巴西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败曹魏名将张郃,稳固了蜀汉政权。他也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虎臣良牧”。然而,一代名将最终却悲剧性地陨落于阆中,被部下所害。这种结局,让他从历史人物升华为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文化符号。
· 蒙应瑞:传奇性的阆中本土骄子。蒙应瑞的故事,则是一部本土子弟的奋斗传奇。他出身商人家庭,18岁投笔从戎,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康熙五十九年的西征中,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谋,献上“斩首行动、疆域同收”等计策,并亲自率500余名精兵深入敌营,一举扭转战局,为清朝收复西藏、新疆等辽阔疆域立下奇功。此战让他一战成名,更传奇的是,康熙帝因其功绩,连同其祖父蒙顺赐名蒙善宇、父亲蒙元亨三代同时册封为大将军,创造了“一门三元戎二皇商”的佳话。他晚年荣归故里,终老于阆中,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圆满人生。
不同的城市印记
在阆中,两位英雄以不同的方式被铭记。
· 张飞:深入肌理的文化符号。张飞的形象已经高度符号化和经典化。张飞庙(汉桓侯祠) 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张飞巡城” 的表演活动也广受欢迎。此外,张飞牛肉更是将他的形象与本地特产深度绑定,成为阆中美食的代表。可以说,张飞已经融入了阆中旅游经济的方方面面。
· 蒙应瑞:有待挖掘的家族记忆。相比之下,蒙应瑞和蒙氏家族的记忆则更多地沉淀在地名和家族传奇之中。阆中的迎恩街(因蒙氏迎接康熙御赐“元戎第”金匾得名)、官菜园街(源自乾隆赐予蒙家的“蒙家官菜园”)等地名,无声地诉说着这段历史。在阆中的将军广场上,也矗立着蒙应瑞的雕像,与张飞等名将一同接受后人的瞻仰。有观点认为,如果要复原“蒙家将巡城”的历史场景,其复杂度和文化内涵的深度要超过张飞巡城,因为它涉及三代人、多种身份的呈现,更像一场“沉浸式历史剧”。
总结
总而言之,张飞与蒙应瑞,一位是声震华夏、悲剧收场的“守护神”。一位是功勋卓著、光耀门楣的“本土骄子”。他们一个定义了阆中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色,一个则彰显了阆中本土力量的崛起与忠诚。
这场跨越时空的“比较”,没有胜败。正如阆中古城本身,正是由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英雄故事层层叠加,才构成了它今日丰富而深邃的历史肌理。
三、张飞和蒙应瑞的升迁路径,
一个是乱世中凭借“万人敌”的勇猛与战功稳步晋升,另一个则是和平时期依靠关键战功实现“火箭式”跃升,两者都极具代表性。下面这个表格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他们的对比情况。
对比维度 张飞 (三国时期 · 蜀汉)/ 蒙应瑞 (清代 · 康熙-乾隆年间)
起点与终点 起点:别部司马 (基层军官) 终点: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蜀汉高级军事与监察官职) /起点:普通士兵 终点:湖广镇筸总兵官 (从一品),赠左都督 (正一品)
核心晋升模式 累积战功型:依靠在数十年征战生涯中累积的关键战役胜利,一步步晋升。 /奇功破格型:因单次战役中献计献策、扭转战局,实现“火箭式”跃升。
关键晋升事件:
1. 当阳桥断后 (208年):以二十骑拒曹军,为刘备撤退赢得时间。 2. 义释严颜 (213年):加速了平定巴蜀的进程。 3. 大破张郃 (218年):稳固了巴西地区,保障了蜀汉北方安全。
1. 西征绰马喇之战 (1720年):雪夜率敢死队奋勇杀贼,扭转战局,五个月内从士兵升至从二品副将。
晋升速度 相对传统,跟随刘备集团的发展逐步提升,历时数十年。 /极其迅速,据记载在5个月内从普通士兵升至从二品副将,据称连升15级。
时代背景 群雄割据的乱世 (三国时期),人才选拔更看重实际军事才能与战功,晋升通道相对灵活。/ 大一统王朝的和平时期 (清代),官职晋升有严格的制度,蒙应瑞的案例是特例中的特例,依赖于特殊的军功和皇帝的特许。
主要成就与影响 “万人敌” 的勇将名声流传千古。 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核心奠基者之一。/ 实现了清代罕见的“火箭式升迁”。 其成功还惠及家族,祖父蒙善宇与父亲蒙元亨因其军功同被封赠骁骑将军。
如何看待两人的升迁
从张飞和蒙应瑞截然不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 时势造英雄:张飞的升迁是乱世出英雄的典型路径,在战争环境中,勇猛和战功是硬通货。而蒙应瑞的跃升则是在大一统王朝的特定机遇下,通过关键贡献打破常规制度的特例。
· 成功路径不同:张飞的成功依赖于持续性的战功积累和与主君的深厚关系;蒙应瑞则更像是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奇功实现跨越。
· 历史的常态与特例:在历史长河中,张飞式的依靠战功逐步晋升是相对常见的武将成长模式;而蒙应瑞的经历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传奇,正因其“前无古人”的升迁速度,才被记录下来。
总而言之,张飞和蒙应瑞的升迁故事,一个展现了乱世中武将的典型成长轨迹,另一个则创造了和平时期难以复制的晋升奇迹。他们的经历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因素,都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官职晋升的生动案例。
四、张飞与蒙应瑞升迁类比
根据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制及历史记录,张飞的官职升迁从起点“别部司马”到终点“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经历了大约30年(从约公元191年张飞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开始,到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封其为车骑将军为止)。以下是各官职的品级类比,基于汉代和魏晋时期的官制(九品中正制)进行大致换算,因为蜀汉官制大致遵循汉制,而九品制后来用于参考:
张飞官职升迁及品级类比:
1. 起点:别部司马
· 类似品级:六品基层军官。
· 说明:别部司马是汉代低级军官,秩比千石或六百石,在魏晋九品制中相当于六品,类似现代的营级或团级军官。
2. 终点:
· 车骑将军:
· 类似品级:二品高级军事官职。
· 说明:车骑将军在汉代是高级将军职位,位次上卿,在魏晋九品制中通常列为二品,类似现代的上将或大将。
· 领司隶校尉:
· 类似品级:三品监察官职。
· 说明:司隶校尉在汉代秩比二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在魏晋九品制中相当于三品,类似现代的中央监察部长或首都卫戍司令。
· 封西乡侯:
· 类似品级:一品爵位。
· 说明:西乡侯是县侯爵位,在魏晋九品制中侯爵通常被视为一品,类似现代的公爵或侯爵爵位,表示高级贵族身份。
时间线:
· 约公元191年:张飞随刘备起兵,被任命为别部司马(起点)。
·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张飞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终点)。
· 经历年数:约30年。
备注:
· 品级类比是基于历史官制的近似值,实际汉代没有严格的九品制,但用魏晋官制参考便于理解。
· 蒙应瑞(历史人物)的从士兵直升从二品副将仅5个月提及,最后武职实权,湖广镇筸总兵官(从一品),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内外玖协营汛。幅员今湖北,江西,贵州,重庆等地军政事务。84岁时,请缨助力平定大小金川并献计献策,赠左都督(正一品)。
蒙应瑞官居湖北宜昌总兵时正二品与张飞的车骑将军二品类似,蒙应瑞生前终点官职为正一品。但张飞的终点官职组合(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西乡侯)整体地位,相当于从一品到二品的综合等级。
五、职官、爵位和身后荣典制度。
我们来详细解析张飞与蒙应瑞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人物背景简述
1. 张飞(?-221年)
· 生前最高荣誉:西乡侯。这是他在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获得的爵位,属于“县侯”,是汉代列侯中等级较高的一种。
· 逝世情况:于221年被害身亡。
· 身后哀荣:被追谥为“桓侯”。“桓”是谥号,意为开疆拓土、威武不凡,是对他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
2. 蒙应瑞(1689-1776年)
· 生前最高职务:左都督。这是他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平定金川战役中授衔。逝世前担任的官职。在清代,都督是高级武职,左都督更是正一品的高官,相当于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之一。
· 逝世情况:1776年,无疾而终仙逝。
· 身后哀荣:被赐葬。即皇帝特批由国家(朝廷)出资并操办葬礼,是一种极高的荣誉,通常还会伴有祭文、抚恤等。归葬在历代演武厅旁元戎祠修墓冢,意的其一生为开疆拓土、威武不凡,建不世之功是对他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这种待遇在历史少是少有的。
六、相同之处
1. 均为生前所获的最高荣誉/职务:
· 张飞的“西乡侯”和蒙应瑞的“左都督”都是他们在生命终点时所达到的人生巅峰。一个代表爵位,一个代表官职,但都是当时臣子所能获得的极高认可。
2. 均获得了身后的皇家荣典:
· 两人在去世后,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蜀汉后主刘禅/清朝乾隆帝)给予的额外哀荣。这体现了朝廷对他们一生功绩的肯定和褒奖。
3. 荣誉都具有表彰军功的性质:
· 张飞是蜀汉的开国元勋,战功赫赫。
· 蒙应瑞在平定西藏和金川等军事行动中立下大功,其左都督之职也是军职。
· 他们获得的荣誉都与他们的军事贡献密不可分。
七、不同之处
这是对比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制度、性质和象征意义上。
对比维度 张飞 蒙应瑞
张飞生前荣誉性质 爵位(西乡侯):属于贵族封爵,具有政治身份和食邑(享受封地租税)的经济特权。
它更侧重于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由后代承袭的。
蒙应瑞生前官职(左都督):属于行政/军事职务,是实职或高阶官衔。它代表的是权力与职责,与具体的政务和军务挂钩,一般不能世袭。
张飞身后荣典形式 追谥(桓侯):“追”是追封,“谥”是谥号。这是用一个字对其一生品行、功业做出高度概括性的评价。“桓”是一个极佳的美谥,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永恒定论。
蒙应瑞身后荣典赐葬:这是一种物质层面和礼仪层面的优厚待遇。包括朝廷拨款、派遣官员治丧、修建高规格墓园等。葬演武厅旁,它强调的是对死者及其家族的现实恩宠和抚恤。
所反映的时代制度差异 汉代封侯制度:汉代(尤其是早期)非刘姓不得封王,封侯(列侯)是异姓功臣的最高追求,与“食邑”紧密相连,贵族色彩浓厚。
清代官僚体系:清代爵位与官职系统分离且复杂。像“左都督”在清初以后,逐渐演变为一个高阶武官荣誉衔(类似今天的军衔),未必是实际掌权的职位,但其正一品级别代表了武臣的顶级荣誉。
历史意义与知名度 历史影响巨大:“张桓侯”的形象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猛将、忠义的代名词。其追谥的“桓”字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历史影响相对有限:蒙应瑞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历史罕见的传奇人物,无论是31岁时的西征,还是84岁时的平定大小金川,其事迹在地方史和民族史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个案,但在今天的旅游文化传播下,通过《清史》、《雪域高原战记》、《平定金川方略》和《天下商帮》的不断感染下人们有所认识,但由于地方文化宣传符号原因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文化符号性远不及张飞。其“赐葬”的荣誉随着时间流逝,其影响力不如一个经典的“谥号”。
总结
· 核心相同点:二人生前位极人臣,死后备享哀荣,都是成功的武将。
· 根本不同点:
· 张飞的荣誉体系更偏向古典的贵族爵位与精神评价(谥号)。他的“侯”是身份,“桓”是定论。
· 蒙应瑞的荣誉体系更体现成熟的帝国官僚制度下的高阶官衔与物质恩赏(赐葬)。他的“左都督”是官阶,“赐葬”是皇恩。
简而言之,张飞的故事是“从侯爵到被追封谥号”,而蒙应瑞的故事是“一战封三将二皇商”,“官至湖广镇筸总兵官以及左都督而后被赐葬”。这两条路径清晰地展示了从汉到清,中国帝国荣誉体系演变的两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