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了模样,但记忆中的味道与烟火气,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永恒!”

发布时间:2025-10-18 10:38  浏览量:9

你知道吗?回娘家的那一刻,总会不经意触碰记忆的开关。清晨的炊烟,院子里的老柿树,甚至村头小河的潺潺声,都在唤醒脑海中那些琐碎却鲜活的画面。这就像一卷胶片,被生活的点滴编织成了微电影,每一帧都刻着我们的故事。其实这种记忆的触发,源于我们在成长中对环境和人情的体会。孩子记忆系统在一两岁时就开始发育成熟,而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浠水人,三岁过后,通过邻里间的交流与生活的实践,对那些家乡的独特味道、生活习惯、乡土气息早已铭刻于心。

回头想,我23岁参加工作时,刚好赶上恢复高考那年。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转折点,身处那个追求真理的时代,我活得格外拼命。从初入讲台到17年间的教学锤炼,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只求能够成为学生们眼中的那位“够格”的老师。还记得那时候,鄂州是我的起点,我曾满心欢喜拿到过最高的教师奖赏,但人生总有新的交点,94年我告别了鄂州,带着梦想去了深圳,看似负了这片土地的深情,但它一直埋在我心里。

我的教书生涯开始在蔡河高中,一个老区的乡镇中学,却藏着一股浓厚的朴实与生气。它不仅是我的教学练兵场,更是我的再学习的文化摇篮。年少的学生,十年磨一剑,含辛茹苦地追逐高考梦,那份拼命劲儿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与他们的年纪差不过七到十岁,说是“老师”倒显得太正式了。其实嘛,当年我更像个“孩子王”,因为我跟他们没什么代沟——聊得来,玩得开,感情也因此格外深厚。从教几十年,不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学生的爱戴和关怀,始终让我铭记在心。

昨天重新踏上浠水的土地时,我的心又被揪住了。熟悉的浠河,两岸的景色总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只是,岁月带来的变化让我这个老浠水人,居然在这里找不到北了——河道的改造,绿化的升级,小城的扩展,每一处都让我既惊喜又感叹。一群老学生发起了这次聚会,他们说是“念念不忘孩子王的情谊”。那天的天气,微凉有风,不燥的太阳正好,我看着他们拍照留念,不由感慨人情的热烈,更感叹“新浠水”的多彩。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了“浠水时光营地”和“庞安时公园”,风景美得让人恍惚,好像走进了画里。中午到芦河吃土菜,熨帖的滋味简直打开了记忆的大门——红薯辣肉丁配糯米饭,还有那锅底沉积的“老锅筋”……这味儿太霸道了,让我控制住的胃气势汹汹地缴械投降。其实“老锅筋”是豆浆烧煮后的锅底物,好豆子的香气,全聚在这小小的一层上,如果再发酵加上辣椒,蒸出来就是下饭神器。不光这个,还有家乡独特的霉豆渣,用它煮萝卜菜,能吃出小时候的那份满足。这些菜不仅是味蕾的享受,也是记忆的拾荒,总让我感慨: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旅行中,总些小插曲特别奇妙。比如拍照时,一只漂亮的流浪狗竟然一路跟着我们,蹭镜头的样子仿佛也融入了我们的队伍。我调侃自己说,是不是狗狗都感受到了这份热烈与和谐?这份温暖,也正是浠水这片土地的气质。如今,浠水城区扩容,县城变得更现代了。但晚上走到河边,烟火气息依然浓郁,映水桥的夜景甚至让我想起大都市的繁华。人来人往,夜风清凉,星河倾泻而下,竟也融进了我的故乡记忆。

这趟旅程,我不仅为家乡的大变样而忙,也被老朋友、亲人们的热情深深感染。那些年少的学生,现在已经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家庭,但看到他们对我的挚爱劲头,我没由来的欣慰。对于我来说,浠水不仅是孕育我的地方,更是内心一直牵挂的所在。一座城市,一方山水,它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装载我们成长、连结我们情感的生命体。古稀的我,尚能忆起那些情谊与乡土,不禁感慨,这样的家乡,何其有幸,星河皆是你,所念皆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