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项羽喜欢屠城,那刘邦有没有屠过城?网传他屠城十次是谎言

发布时间:2025-10-22 18:13  浏览量:8

都知道项羽喜欢屠城,那刘邦有没有屠过城呢?网上一直有个说法,说刘邦屠城的记载有十次,项羽才五次,他比项羽还残暴。能讲出十次屠城的人,确实对汉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也确实不尊重历史。因为所谓的十次屠城,只有两次是刘邦干的,其余八次都是栽赃。

我们来挨个把这十次屠城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搞清楚,先讲歪解史料的两处,第一处发生在秦朝灭亡前夕,《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么一句“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说是刘邦当时已经带兵屠了武关,派人暗中联络赵高,这时秦朝已日薄西山,赵高怕秦二世把亡国的责任全怪自己身上,就称病不上朝了。史书多次提到刘邦入武关的事,唯独这里用到了屠字。

在那段记载的下文,讲秦王子婴投降时,又提了这事,说的是“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没有提到屠。上下两处记载讲的是同一件事,句式也一样,唯独动词不同,一个是屠,另一个是破和入,《史记》刘邦和张良的传纪讲这件事时,用的都不是屠字。那肯定是刘邦和张良的传纪更可信,首先它和别处的记载不冲突,其次武关之战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计谋是张良出的,仗是刘邦打的,是他们传纪里的主线。而在秦始皇本纪里,这件事只是作为一个背景事件,在讲主线剧情时提了一下而已。

这个屠字,把它理解为在战斗中对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更合理,可能是司马迁为了突出秦廷灭亡前,内部分崩离析的那种紧张感,才用了这个字。而且武关后续的战事,秦军确实死伤惨重。

肯定有人想问,项羽屠城的屠字是不是也是文学性的修饰?情况完全不同,比如项羽屠襄城,史书明确记载曰:已拔,皆坑之,就是说城破之后,人全被项羽坑杀了。比如项羽准备屠外黄时,史书明确记载,他命令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去城池东边集合,准备活埋他们,然后一个13岁的男孩以理服人,劝阻了项羽。还有项羽打齐国时,又是坑降,又是烧毁齐国的城池房屋,还掳走其老弱妇孺,本来齐国人都杀死田荣向他投降了,他硬生生又把齐国人逼反了。可见项羽一贯是烧杀抢掠的强盗作风,刘邦则是他的反面。

第二处是鸿门宴前,《汉书陈胜项籍传》有一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说是项羽被刘邦的兵挡在函谷关外不得进入,听说刘邦已经屠了咸阳,大怒,令英布带兵攻关。也是和别处记载的动词不一样,《史记》的高祖本纪和《汉书》的高帝纪,在这里用的都是“定”字,平定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在这里用的是“破”字,攻破的意思,偏偏《汉书》的项籍传用的是屠字,就被这些人找出来了,说刘邦在咸阳屠城。我们要注意这个“闻”字,它是听说的意思,听说不等于事实。事实是刘邦不仅没屠咸阳,也没有追究秦王子婴及其部下,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约法三章,秦人非常爱戴他,唯恐他不做秦王。

另外六次是刘邦的手下干的,刘邦当然有管教不严的责任,但也不能直接说是他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第一次是彭城之战前,樊哙带兵屠了煮枣;第二次是楚汉的结尾,项羽败亡时期,樊哙带兵屠了胡陵;同时期,刘贾和英布带兵进入九江国,西楚大司马周殷,用舒县的兵屠了六县,然后归降英布,又和英布一起屠了城父,这是第三次;第四次是汉朝建立后,韩王信叛乱期间,汉朝的柴将军屠了参合;第五次是陈豨叛乱期间,周勃屠了马邑;第六次是周勃平定卢绾叛乱期间,屠了浑都,这次出兵前,刘邦都只剩一口气了,事发时大概率已经不在了,也被算他头上了。这其中樊哙的两次都是跟随刘邦作战期间干的,其他四次是将领独自行动时干的。

最后我们讲刘邦亲自参与的两次,第一次是项梁时期,项梁在东阿之战打败章邯,刘邦和项羽一起追击秦军,期间屠了城阳,其实大部分人都认为刘邦是被项羽连累了。此前项羽就有屠襄城的恶劣行径,襄城无一活口的惨状在楚国人尽皆知。后来项梁战死,楚国在决定派谁进攻关中时,将领们都说,要派一个能树起仁义大旗的宽厚长者去,非刘邦不可,项羽残暴,所过之处无不残灭,不可派他去。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人的作风从一开始就是截然相反的,一个宽厚一个残暴。

在刘邦进攻关中的过程中,他亲自执行了一次屠城,就是屠颍川,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屠城,其实这件事也是可以帮他开脱的。我们都知道刘邦非常看重张良,而张良一直致力于恢复韩国。这个颍川不仅是韩国的中心地带,也是张良早期打游击的地方。最开始项梁给了张良和韩王成一千多人,让他们夺取韩地,他们拿下了几座城池,很快又被秦朝夺走,之后就一直带兵游荡在颍川一带。后来刘邦的部队到了这附近,他们就与其合兵,一起攻克颍川并屠城,然后拿下韩地,张良再带兵跟随刘邦入关。如果颍川屠城是刘邦的意思,岂不是打了张良和韩王成的脸,一路上只屠一城,偏偏选择盟友的地盘;如果是张良与韩王成的意思,那就好解释得多了,想必他们此前多次受挫于颍川驻军,心怀怨恨,如今杀鸡儆猴,舍此其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