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 铭记历史——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75 周年| 杨大勇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0 浏览量:8
致敬英雄 铭记历史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75 周年
作者 杨大勇
沈阳,一座英雄的城市,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从战场上凯旋的英烈们,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的英姿耸立在高高的丰碑之上。人们不会忘记,正是在七十五年前的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沈阳发布了抗美援朝出征令。七十五载岁月如歌,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可能会冲淡某些记忆,但英雄城市的那一页记忆永远不会褪色,不朽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今天,我们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 75 周年,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英雄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半岛三八线上长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摩擦,终于演变成大规模战争的全面爆发。两天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海空军迅速给予南朝鲜军队以掩护和支持,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加入半岛上的地面作战。同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随后,美国以联合国名义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朝鲜。由此开始,朝鲜战争急剧国际化。当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强烈谴责美国对朝鲜和中国领土台湾的侵略。同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的行径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是对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
7月7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国防战略机动部队第13兵团紧急开赴东北。到8月上旬,以13兵团为主体的东北边防军部队全部完成在中朝边境地区的集结。
1950年10月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出电报: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电报中,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天晚上,彭德怀临危受命到达沈阳,第二天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出兵朝鲜。
10月8日下午,第13兵团司令部电话通知:首批入朝作战的各军军长、政委务必于9日凌晨前赶到沈阳,彭总召开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当夜,兵团司令员邓华同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一行连夜乘火车由安东赶往沈阳。
10月9日清晨,彭德怀在邓华、洪学智陪同下从沈阳文化旅馆(即辽宁宾馆)驱车来到位于和平区和平大街与南三马路交汇路口的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厅。
邓华向彭德怀一一介绍13兵团各军军长、政委之后,宣读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关于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决定,以及对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定。而后,高岗、彭德怀先后发表讲话。彭总在讲话最后提高嗓门,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
“我命令:所有出国参战部队,从现在起,10天之内做好入朝作战的一切准备!”
根据彭总的命令,这次会议的10天过后,即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4个军和3个炮兵师由安东、长甸、辑安这三个渡口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战争序幕。而10月25日,40军首战告捷,打出了国威、军威,更是将这个日子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英勇无畏,慷慨赴国,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始终为人称道的英雄壮举。唐代王昌龄《出塞》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表达了古人对抗敌英雄的赞誉和缅怀。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军事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美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尽管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补给也极为困难,但是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灵活的战术运用和全国人民的后勤支援保障,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激战,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坚固防线,展现了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志愿军战士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侵略者。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朝鲜人民的深深爱戴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正义和担当。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韧。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对中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长远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体现在军事和政治层面,更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人心向背,定义大路。”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支援前线,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战争期间,全国人民踊跃捐款,支援前线,购买国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了支援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国内加快了工业建设的步伐,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铮铮铁骨战强敌,英雄史诗传千古。”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军人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不仅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续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那些在严寒中化为冰雕的身影,在烈火中坚守的英魂,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勇士,终将成为民族前行的火炬,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奋勇前进。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志愿军以弱战强,打败了强大的美军,使中国在国际军事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一事实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增强了中国的战略威慑力。“西方侵略者一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那些妄图侵犯中国的势力不敢再有丝毫觊觎和冒犯。有效地维护了中国东北边境的和平与稳定。战争的胜利也使朝鲜半岛的局势趋于稳定,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和平意愿和正义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平运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 75 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学习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对敌人的无畏勇气。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砥砺前行。
【本文作者】杨大勇,曾任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内部版副主编、党员特刊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干部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辽宁人才报社总编辑,辽宁省人事厅调研员,沈阳市纪委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