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剑铸谱忠魂、淡名昭日月
发布时间:2025-10-22 20:00 浏览量:13
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壮阔画卷中,有一位身影始终矗立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以“大事不糊涂”的清醒、“赤胆照丹青”的忠诚,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与时代抉择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他,便是叶剑英元帅。从岭南大地走出的热血青年,到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志士;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革命者,到成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叶剑英的一生,是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史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份担当、每一项功绩,都深刻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成为后世永远铭记的精神丰碑。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一个普通的小商人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的动荡之中,列强环伺、军阀混战,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叶剑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家乡的贫瘠、社会的黑暗,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种子。
1916年,19岁的叶剑英怀揣着“军事救国”的理想,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实战技能。正是在这里,他击败了日本教官名噪一时。当时,云南讲武堂仿效日本士官学校开设剑术课程,有一位日本教官精于剑术,经常找人比试且屡胜,十分骄横。叶剑英虽学习炮科,但注重军人技能锻炼,也常苦练剑术,于是他主动向日本教官发起挑战。比武时,叶剑英先采取守势消耗对方体力,待其气势渐弱,便转守为攻,最终将日本教官击败。从此日本教官对叶剑英十分赏识,还将自己喜爱的一把战刀送给他作为纪念。
在讲武堂,他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更在与进步同学的交流中,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浪潮。毕业后,他投身粤军,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正直的品格,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彼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处于艰难探索阶段,叶剑英被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所感召,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与得力助手。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危急时刻,叶剑英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部坚守总统府附近的沙面,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掩护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安全转移。在叛军的围追堵截中,叶剑英沉着指挥,多次击退敌人进攻,直至孙中山先生登上“永丰舰”(后改名为“中山舰”)脱离险境。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叶剑英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彰显了他对民主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在个人生死与革命大义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行动践行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承诺。
然而,随着革命的深入,叶剑英逐渐发现,旧民主主义革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局限:军阀割据、派系林立,革命队伍内部缺乏统一的信仰与坚定的意志,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屡次受挫。就在他陷入迷茫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他指明了新的方向。他开始主动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进步书刊,与中共党员频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苦难,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风云突变的一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陷入低潮。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刻,许多曾经的革命者动摇了、退缩了,甚至背叛了革命。但叶剑英却在此时做出了一生中最关键的抉择:他毅然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坚定地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927年7月,经周恩来、贺龙等同志介绍,叶剑英在武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掀开了新的篇章,从一名民主革命志士,转变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者。这一选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远见。在革命最低谷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生命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这份清醒与坚定,为他此后数十年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信仰根基。
纵观叶剑英的革命生涯,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在历史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大事不糊涂”——每当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每当党和人民的事业遭遇重大挑战,他总能挺身而出,以非凡的智慧、勇气与担当,化解危机、扭转局势。其中,1927年挽救南昌起义、1935年挽救中央红军、1976年挽救新中国这三次“力挽狂澜”,更是将他的忠诚与智慧推向了顶峰,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传奇。
(一)1927年:南昌起义的“幕后功臣”,为武装暴动点燃希望之火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的筹备工作,在极其秘密的环境下展开,而叶剑英此时的身份,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关键条件。他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身处国民党军队的核心领导层,能够接触到大量机密信息,同时又能暗中为共产党传递情报、协调力量。
当时,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受到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拉拢,对共产党的态度摇摆不定,甚至有追随汪精卫“清共”的倾向。一旦张发奎倒向反动派,南昌起义的计划不仅会暴露,参与起义的共产党武装(如叶挺、贺龙率领的部队)也将陷入重围。危急时刻,叶剑英利用自己与张发奎的旧交及下属关系,多次与他周旋,巧妙地劝说张发奎“暂缓清共”,同时暗中向叶挺、贺龙通报张发奎的动向,提醒他们尽快脱离第二方面军的控制,向南昌集结。
更关键的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前,汪精卫与张发奎密谋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企图以“开会”为名,扣押叶挺、贺龙等共产党将领,瓦解起义武装。叶剑英得知得到这一消息后,连夜找到叶挺,将汪精卫的阴谋告诉了他。他们决定立即通知贺龙、廖乾吾以及高语罕,到甘棠湖烟水亭附近碰头,以划船赏景为掩护,共同商议对策,史称“小划子会议”。正是叶剑英的及时通报,让叶挺、贺龙得以摆脱敌人的控制,顺利率领部队抵达南昌,为南昌起义的如期爆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成功后,国民党军队迅速调集兵力围剿,叶剑英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他继续留在张发奎军中,以“稳定军心”为名,劝说张发奎放弃追击起义军,转而南下广州,为起义军向广东转移争取了时间。许多人后来评价:“南昌起义的胜利,台前是叶挺、贺龙的英勇指挥,幕后则是叶剑英的智慧周旋。若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与掩护,南昌起义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而叶剑英自己却从未居功。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同志共同奋斗的结果。
(二)1935年:长征路上的“关键一报”,守护中央红军的生命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历经三道封锁线及湘江战役的惨烈牺牲后,部队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革命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原本是革命力量的一次大汇合,却因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野心,演变成一场危及中央红军的危机。
张国焘自恃红四方面军人数众多(约8万人),对中央的领导地位提出质疑,主张“南下”建立根据地,与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产生严重分歧。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张国焘暗中策划分裂红军,甚至企图以武力胁迫中央。1935年9月9日,张国焘给红四方面军前线总指挥陈昌浩发去一封密电,命令他“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封密电,意味着张国焘已经下定决心分裂红军,若不及时阻止,中央红军将面临被红四方面军围攻的危险,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可能就此覆灭。
当时,叶剑英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负责协助陈昌浩、徐向前指挥右路军。他在偶然间看到了这封密电,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是军事路线的分歧,更是关乎红军命运、革命前途的生死抉择。没有丝毫犹豫,叶剑英冒着“通敌”的嫌疑,悄悄将密电抄录下来,趁夜色掩护,策马飞奔至中央驻地,将密电交给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同志看到密电后,立即召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紧急开会,经过短暂而紧张的讨论,一致决定:为了避免红军内部自相残杀,中央红军必须立即脱离右路军,连夜北上,脱离张国焘的控制。就这样,在叶剑英的及时通报下,中央红军于9月10日凌晨悄然出发,顺利摆脱了张国焘的威胁,踏上了继续北上的道路。
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评价叶剑英:“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可能还在四川的山沟里转。”“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用来称赞古代贤臣的话,被毛泽东同志用来形容叶剑英,足见其对叶剑英的信任与认可。而叶剑英始终将这份功劳归于中央的正确决策,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参谋长该做的事,及时向中央报告情况,是我的职责。红军不能分裂,革命不能内耗,这是我始终坚信的原则。”
(三)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核心力量”,为新中国拨乱反正
197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而“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却趁机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他们一方面压制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另一方面在党和国家机构中安插亲信,企图推翻以华国锋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拖入更加混乱的深渊。
此时的叶剑英,已是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他亲眼目睹了“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倒行逆施。迫害老干部、破坏国民经济、扰乱社会秩序,如今又妄图趁国家危难之际篡夺权力,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在这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叶剑与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联手,再次展现出“大事不糊涂”的担当,将“四人帮”一举拿下,完成了新旧班子的顺利接班。这一行动,没有流血冲突,没有社会动荡,却彻底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为新中国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扫清了最大的障碍。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
正是在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中国逐渐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叶剑英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担当,不仅挽救了党和国家,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叶剑英元帅的功勋,远不止于三次“力挽狂澜”。在长达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在军事、政治、外交、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全能型”领导人。
(一)军事领域:从“战术教员”到“总参谋长”,为人民军队建设奠基
叶剑英的军事生涯,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而他对人民军队建设的贡献,贯穿了人民军队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早在黄埔军校时期,他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负责讲授《战术学》《兵器学》等课程,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中的骨干力量,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叶剑英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受学员们的喜爱,被誉为“黄埔最优秀的战术教员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叶剑英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他根据红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灵活的战术方案,协助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长征途中,除了关键时刻通报张国焘的阴谋,他还多次负责部队的行军路线规划、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中央红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能够顺利前进。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担任八路军参谋长,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如武汉、重庆)开展统战工作与情报工作。他一方面利用自己与国民党将领的旧交,争取他们对八路军的支持,为八路军筹集物资、扩充兵员;另一方面,他建立了严密的情报网络,及时向党中央传递日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动向,为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1941年,叶剑英在重庆撰写的《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一文,系统总结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的经验,成为指导全国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充分展现。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中央军委是解放战争的最高指挥机关。他领导总参谋部为中央军委的战争决策提供情报,负责通讯联络,传达军委的作战命令,汇总各战区的战况和形势报告,提出必要的建议和意见,制定作战计划、方案等等。
1948年,他担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为解放军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人才,这些人才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7月,叶剑英前往香山双清别墅,与毛泽东见面。在简短的寒暄后,毛泽东直言:“剑英,北平的工作你就不必管了,现在有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你承担。”毛泽东提到的任务,就是解放华南。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顺利推进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一部分国民党官员逃至华南。毛泽东深知华南局势复杂,于是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叶剑英,让他返回家乡,支持华南分局的工作,帮助解放并稳定华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制定了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规划,推动军队的武器装备更新与军事训练改革,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治领域:从“统战能手”到“国家元首”,为国家稳定与发展护航
叶剑英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优秀的政治家。他在统战工作、国家治理等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开始接触统战工作,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与人格魅力,与国民党内的进步将领、民主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的统战工作,更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面旗帜”。他始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既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先后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州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地方治理与国家建设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广东任职期间,他大力推动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他积极恢复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使广东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剑英身处逆境,却始终坚持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他多次在中央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保护老干部(如陈毅、贺龙等)奔走呼吁。1973年,叶剑英恢复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纠正“文化大革命”对军队的破坏,为军队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叶剑英坚决支持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推动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改革开放的启动奠定了政治基础。1979年,叶剑英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推动了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
(三)外交领域:从“谈判专家”到“外交使者”,为新中国赢得国际尊重
叶剑英在外交领域的贡献,虽然不如军事、政治领域那么为人熟知,但同样重要。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多次会见外国记者与驻华使节,向他们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揭露日军的暴行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1946年1月,叶剑英赴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一起,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他率领我方同志进行了艰巨复杂的斗争,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发展了党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同各方面的爱国民主人士联系,扩大了反蒋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在外交领域也同样可圈可点,主要包括参与打开中国对外关系新局面、推动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开展军事外交等方面,具体如下:
1、开展军事外交:1957 年 11 月,叶剑英率领粟裕、谭政等组成的军事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 40 周年纪念活动和其他一系列访问活动。访问期间,叶剑英一行参观了克雷洛夫海军学院等,认真了解苏联建院经验,为中国海军建设汲取有益的教训。
2、参与打开中国对外关系新局面:1969 年,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叶剑英等四位老帅多次座谈讨论国际形势,不同意大规模侵华战争迫在眉睫的看法,强调要利用美、苏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尽快打开中美之间的僵局,并多次向中央呈送报告,为中国调整外交战略、打破中美僵局、正确应对苏联反华行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推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1 年 5 月起,叶剑英担任中央中美关系工作小组负责人,协助周恩来多次同基辛格举行会谈,并参与接待尼克松,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参与研究、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促使中日建交。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在叶剑英元帅的追悼会上,中央这样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叶剑英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敬仰。”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不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如人民军队的建设、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信仰坚守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对“忠诚”二字的最好诠释。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他就始终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与危险,都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党传递情报;在长征路上,他不顾个人安危通报张国焘的阴谋;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他始终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在1976年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粉碎“四人帮”。每一次选择,都是对信仰的坚守;每一次担当,都是对党的忠诚。这种“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的——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大事不糊涂,临危有担当”的政治智慧
叶剑英元帅的“大事不糊涂”,并非天生的直觉,而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总能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他又敢于担当,在别人犹豫、退缩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无论是挽救南昌起义、守护中央红军,还是粉碎“四人帮”,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像叶剑英元帅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叶剑英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将功劳归于党和人民,归于广大指战员;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地位与待遇,在多次职务变动中,始终服从组织的安排;他生活简朴,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始终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叶剑英元帅晚年时,经常教育子女:“你们不要因为我是元帅,就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要像普通群众一样,靠自己的努力去工作、去生活。”这种高尚的品格,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在工作与生活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与忠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奋斗。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不需要像叶剑英元帅那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也不需要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但我们依然需要学习他的信仰、他的担当、他的品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叶剑英元帅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敢于担当作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要保持谦虚谨慎,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剑英元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他就像一把永不生锈的利剑,守护着党和人民的事业,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永远的叶剑英元帅,您的精神永存!您的功勋不朽!
参考文献:
[1] 叶剑英生平大事记;
[2] 南昌起义史料;
[3] 广州起义史料;
[4] 黄埔军校史料;
[5] 叶剑英回忆录;
[6] 其他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