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回忆叶剑英
发布时间:2025-08-04 16:09 浏览量:1
深切的怀念由衷的景仰
——沉痛悼念叶剑英同志
叶剑英同志和我们永别了!党失中坚,国失栋梁,军失老帅,我感到无比悲痛!
我认识剑英同志是1928年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回国后,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长征途中,在渡河东征时,在延安,在西柏坡,多次和他一道工作。在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我经常在他左右,聆听教诲。在这举国悲痛、三军挥泪的时刻,对剑英同志怀念之情,犹如滚滚波涛,在我心头翻卷激荡。
在大革命时期,剑英同志是东征北伐的名将。他热忱拥护孙中山、断然和蒋介石决裂、坚定地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荣经历,代表了真正革命者所走的正确道路。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而艰险的斗争中,以无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为开国兴邦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几次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所显示出的非凡机智和大无畏的气魄,他所建立的突出功勋,更使我崇敬景仰。
(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进人了创建红军、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时期。
剑英同志以他对革命的忠诚,英勇投身于这个时期的斗争中心。
他是广州起义的著名领导者,也是南昌起义的一位功臣。南昌起义前夕,我们党准备举行武装起义的动向被汪精卫嗅到了,他跑上庐山,和张发奎秘密策划,企图以开会为名将贺龙、叶挺骗上庐山予以扣留,然后围攻贺、叶部队。起义面临被绞杀的危险,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剑英同志已经是我党的秘密党员,在张发奎所辖第四军当参谋长。他察觉了汪精卫的阴谋,连夜找到叶挺同志,通报了这一严重情况。紧接着,剑英同志和贺龙、叶挺等在九江甘棠湖的一只小划子上密商对策,决定贺、叶不上庐山,贺、叶所部立即开赴南昌。剑英同志的这一行动,对挫败汪精卫的阴谋、保证起义胜利举行,起了重大的作用。起义部队撤离南昌时,张发奎打算倾师追击。剑英同志利用张发奎想回广东称霸的野心,对张讲:追击贺、叶,不利于保存自身实力,不如让贺、叶部队退往广东,再打起“援师”旗号直趋广州。张发奎欣然同意,便由南雄转兵广州。剑英同志的这条妙计,减轻了起义部队的压力。
广州起义中,剑英同志的杰出贡献是,把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和警卫团变为我们党发动起义的主力。张发奎一向把枪杆子当成命根子,醉心于扩充实力。剑英同志投其所好,强调要办好军官教导团,为我党掌握武装力量进行种种谋划。军官教导团的前身是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反动势力总想消灭这支力量。剑英同志建议张发奎把它接管过来,还毛遂自荐兼任团长。以后,反动分子不断攻击教导团“赤化”,鼓动张发奎解除教导团武装。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剑英同志挺身而出,多方周旋,不仅将教导团保护了下来,而且还发展了进步力量。当张发奎担心广州警卫力量薄弱,难以对付工人运动时,剑英同志趁机提出紧急扩编警卫团的计划。经过精心筹划,将几百名参加过省港罢工的工人编进了警卫团,推荐共产党员梁秉枢当团长,安排陶铸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团内的领导职务。这样,教导团、警卫团都成了我们党所掌握的武装。当时张发奎在广州驻有重兵,对举行起义十分不利。刚被张发奎搞下台的李济深、黄绍兹,组成东西两路大军夹击广州。剑英同志看准这个时机,施展调虎离山的策略,使张发奎将主力开赴西江肇庆、梧州一带,先打黄绍All。广州城内只留下了教导团、警卫团和一些保障部队,为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广东省委不失时机地作出了部署。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的枪炮声震撼了珠江两岸。叶挺担任总指挥。剑英同志作为副总指挥,与张太雷、叶挺、周文雍、聂荣臻等同志,领导了这次著名的起义。张发奎素以老谋深算著称,但他对剑英同志的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察觉,而且一直对他十分器重。当有人说叶剑英是共产党时,张发奎也不予置信。这充分反映了剑英同志高超的斗争艺术。他名为张发奎部的参谋长,而实际上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参谋长。
(二)
长征途中,在我们党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关键时刻,剑英同志坚决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机智果敢地挫败了张国焘的阴谋。这一惊心动魄的斗争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1935年8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右路军胜利越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那时剑英同志任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我是总政治部副主任,随右路军行动,经常同剑英同志一起行军、宿营。正当我们准备继续北进之时,指挥左路军的张国焘到达阿坝后,按兵不动,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反而提出要已出草地的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西康。中央明确指出,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极端不利。但张国煮不仅不听中央的劝告,竟然密电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剑英同志看到电报后,识破张国焘危害中央的阴谋,立即报告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认为,事关重大,立即赶往三军团召集紧急会议,决定率一三军团迅速北上,脱离险境。毛泽东同志去三军团驻地前,还特意嘱咐剑英:你的处境也很危险,要设法尽快离开。
剑英同志从毛泽东同志那里回来后,在喇嘛庙里和我具体商量。他不顾个人安危,首先想到怎样把军委直属队带出去。他提出以打粮准备南下为名,把直属队拉走。我认为此计很好,事不宜迟,要赶快行动。随即召开了直属队领导同志会议,有林伯渠、李维汉等同志参加,布置凌晨两点出发“打粮”。考虑到当时的处境,剑英同志和我不论是早走、晚走,还是同直属队一起走,都不利于整个行动。于是,决定待直属队出发时,我们另走一路,并约定在附近的水磨坊会面。凌晨两点,我带上警卫员和饲养员,牵着骡子赶到水磨坊,剑英同志怕惊动别人,只身牵着没有备鞍的骡子走来。在茫茫夜色中,我们快步向阿西前进,约走了四五里路,忽然从后面冲过来十多个骑兵,从我们身边飞奔过去。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奉命追捕剑英同志和我的,因看到我们只有四个人,不像是他们所要抓的对象,把我们放过去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如果党中央被张国焘挟持南下,中央红军重新北上就更加困难了,三个方面军就不可能会师,党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也难以实现。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赞扬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我们的脑袋就保不住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同志也说过:剑英同志将密电报告毛主席,使中央脱离险境,立了大功。没有他这个功,那个局势就很坏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啊!
(三)
剑英同志在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善于团结爱国进步力量,善于孤立、打击顽固派。他多次不辱使命,与蒋介石集团周旋较量,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记得红军到达陕北不久,蒋介石就强令东北军、西北军进攻红军。为了化敌为友,联合抗日,剑英同志根据党中央决策,向东北军和西北军积极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方针,开展各种友好交往活动。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经过剑英等同志艰苦努力,东北军和西北军终于停止敌对行动,同红军和睦相处,友好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决定由周恩来、博古和剑英同志组成代表团,奔赴西安协助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实现和平解决。剑英同志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广泛接触各方人士,积极宣传我党方针,反对新的内战,争取联合抗日。
蒋介石被放回南京后,背信弃义,扣押张学良。为了遏制南京政府的军事威胁,剑英同志根据军委指示,在西北联军参谋长会议上提出了可攻可守、可战可和的方案,深得各方赞赏。由于西安方面态度强硬,加上舆论压力,蒋介石未敢轻举妄动。正在这时,西北联军内部在和战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杨虎城将军处境十分艰难。剑英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一起,频繁地同东北军、西北军高级将领进行磋商,帮助杨将军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剑英同志耐心劝导和战两派,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团结抗日。经过多方努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双方经过几番谈判,终于达成了联合抗战的协议。正如剑英同志诗中说的:“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从此,剑英同志作为我党、我军的代表,辗转于南京、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协助周恩来同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后,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各集团军参谋长会议,并且亲自出马,对十八集团军进行攻击,扬言要整肃军纪军令,还指使国民党各集团军参谋长对剑英同志实行围攻。面临这场恶战,剑英同志成竹在胸,泰然自若。他列举十八集团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大量事实,理直气壮地批驳蒋介石的谰言,针锋相对地回击各种诽谤、挑衅,还以确凿证据揭露国民党军队与伪军沉淦一气,暗中勾结。蒋介石原想借端反共,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场胜利的斗争,被誉为“叶剑英舌战群儒”。
剑英同志在积极推动国内统战工作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展国际统战工作。根据党中央部署,剑英同志和我分别担任外事组正副组长,一起从事外事工作,开展宣传友好活动,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援。剑英同志多次会见伊文思、柯棣华、史沫特莱等友好人士,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扩大政治影响。随着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中外人士更加关注中国解放区的情况,对国民党封锁欺骗极为不满,并且于1944年6月组成中外记者参观团来到延安,参观解放区。剑英同志友好地接待中外记者,热情地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情况,鲜明地指出国民党虽然兵多、外援多,但所抗击的敌伪军只是一小部分,而共产党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却抗击了大部分敌伪军。剑英同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相。不久,美军观察组也来到延安。剑英同志根据党中央决定,向观察组更为详尽地介绍了华北、华中和华南三个敌后战场的情况。在剑英同志的具体安排下,观察组经过实地考察,对我政治、军事情况和抗日决心有了比较正确的估计。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戴维斯等人在报告中赞扬说:“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深得人民拥护和爱戴”,“中国前途握于中共而不属于国民党”。
剑英同志在统战活动中,善于利用合法身份,广泛接触蒋介石集团党政军要人,结交社会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尽可能团结一切爱国进步力量。许多中外朋友虽事隔多年,仍深怀敬慕之情。张治中将军在“长沙大火”事件中,被蒋介石当作替罪羊革职留任。剑英同志和恩来同志仗义执言,为他鸣不平,使张将军深受感动。事后,张将军回忆说:在各方纷纷落井下石使我感到四面楚歌的情形下,中共朋友对我亲切同情,是我毕生难忘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