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薄寒听枫访菊

发布时间:2025-10-23 08:00  浏览量:7

山高月小

早晚的寒意,让心里突然添了关怀。自己好吗?朋友好吗?外面的世界好吗?走出去,看银杏渐变成暖调,槭树被风吹皴了脸,爬山虎一夜变得通红……邀友人出游看红叶,或酌酒就菊花,晚秋有声有色,不容蹉跎。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大书家们在霜降时节赏心悦目的记录。

明 王宠《临霜寒帖》 手卷 纸本 水墨 王宠小楷十分精妙,颇有晋人风采。此件作品自《王宠小楷全集》。

晋 王羲之《霜寒帖》 此件《霜寒帖》为宋徽宗宣和二年《秘阁帖》(1120)版本 释文:臣羲之言,霜寒伏愿,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动静。 臣羲之言。

晋 王献之《薄冷帖》 此件《薄冷帖》出自《淳化阁帖》国子监本第九卷王献之书 册页 纸本 北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薄冷,足下沉痼已经岁月,岂宜触此寒耶。人生禀气,各有攸处,想示消息。

宋 蔡襄《远蒙帖》 册页 纸本 水墨28.6cm×2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襄上。彦猷侍读。阁下谨空 《远蒙帖》为北宋书法家蔡襄写于1061年的尺牍作品,以行书写就。此帖表达了蔡襄对友人的感激与问候,霜降时节天气变冷,要多保重。

清 绵宁书御制二十四节气(第十八则) 释文:霜降。秋气益严肃,戒寒露作霜。降原临冷节,收物应清商。捕兽豺陈祭,来宾雁向阳。离披草变绿,摇落叶全黄。天驷层霄见,蛰虫深穴藏。枫林添绚烂,青女炫容光。

清 沈曾植 草书中堂 立轴 纸本 墨书 149.4cm×8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若乃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暎。柔残雪凝,圆灵水镜。寐叟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清末的大儒。书法精于草书,最突出的特征即融汉隶、魏碑、章草为一体,风格十分鲜明,影响了后世诸多书法大家。

清 陆润庠 行书八言联 立轴 纸本 墨书 128cm×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雨际护兰风外听竹,霜前访菊雪后寻梅。芸洲二兄大人雅正 凤石陆润庠

明 王逢元 草书诗册第六则菊 册页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菊。白下秋先至,青溪菊正芳。茂宜娱晚节,开独后春阳。冷色团衣湿,寒英泛酒香。此时欲揽□,明日有飞霜。

体履佳安

寒气悄然沁透深秋,需要备足衣食才安心。早晚皆有寒意,披一件外套出门,不禁打个冷颤。想起远方牵挂的人,唯愿健康顺意。这个时节,最好的状态就是有兴致四处走走,还如往常步履轻盈。山川草木即将摇落,关心自己,关切友人,一切平安。书圣王羲之的一件信札被摹拓流传下来,内容很短,是问候圣上的手书,“臣羲之言,霜寒伏愿,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动静。臣羲之言。”宋徽宗宣和二年的拓本《秘阁帖》中,王羲之的楷书清隽秀雅,笔势委婉含蓄,点画精致,字形瘦长,偶有行书笔意,笔画忽而纤细灵动,看起来适意潇洒。后世书家崇拜王羲之而临摹的作品甚多,明代祝允明就有一件传世的《临霜寒帖》,他的楷书追晋人风神,较原帖点画更为简淡质朴,笔画都较为短小收敛,字形偏扁,更像是早期钟繇楷书的风格。王羲之的爱子王献之恰巧也在霜降时节留下了一条信札,是为《薄冷帖》,大致内容是他患有足疾多年,有点怕寒冷天气的到来。父子二人的书法作品均被后世奉为圭臬,无法超越,即便是唐代大家欧阳询,笔笔模拟到位,甚至可以乱真。不妨并列对比一下看看不同的风采。

枫林绚烂

霜降节气前后都是游山赏秋的好时光,天高云淡,漫山遍野刷上了不同层次的黄、橙、红,阳光穿透树叶间的缝隙,一切明丽清爽。温差让叶面的结露凝成薄霜,逼出它最后的底色,又在正午阳光的炙烤后抽干它的水分,于是秋天变得有声音了。风动树晃,仔细听,是哗啦啦、叮叮当的干叶片撞击的清脆声。树下落叶越来越厚,山野间夹杂着果实、枯叶和苔藓的气味,登上高处,看秋草无边、云敛天末,不禁想与友人在山间的亭子里小酌一杯,歇歇脚,吹吹风。

登山一定使得身躯疲累,停下来呼吸心胸会更为开阔,可以只顾赏景,写几首诗,谈天说地,忘掉烦忧,也可以来一场告别苍翠的仪式,热热闹闹地排遣掉不舍的愁绪。四时轮回、有始有终,草木荣枯的节奏,正是人们内心的映射,勃发、热烈、淡退、蛰伏,踩着节拍,身体才会与时节和谐共处。我们不舍,又不得不舍,那不如好好欣赏当下之美。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沈曾植看素月流天,挥毫写下了一段南朝谢庄的《月赋》:“若乃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暎。柔残雪凝,圆灵水镜。”此幅作品为挂轴,是一件中堂,两侧应该有搭配的对联,文辞中描述的澄莹明净的夜晚,伫立良久,应该潜心去体会去沉溺,直到“微霜沾人衣”。沈曾植的书法是晚清民国初特色鲜明的一面旗帜,在草书中可见魏碑笔法,是碑帖合一的代表。

霜前访菊

菊被视为“候时之草”,在深秋时节繁茂生长、花开不败的草本植物非它莫属,因此菊花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败不颓的气节,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赞颂。如今北京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品种同台竞秀,和古人的菊花会异曲同工,赏菊饮酒可谓是霜降时节的传统雅事。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元稹说“此花开过更无花”,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在诗词中,菊花象征着隐士之志,霜前访菊和踏雪寻梅是一样的雅趣。明代王逢元的草书诗册,描述了数段深秋的景象,其中一首专写《菊》,清寒之气中菊花盛开,赏花饮酒。正是“清溪菊正芳”,“寒英泛酒香”。王逢元,字子新,号吉山,南京人,书法史记载不多。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年代,他曾在任上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其楷书被称为“独得钟、王遗法”,其草书初学王羲之、智永,晚年出入黄庭坚,线条流畅、婉转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