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墨魂伴考
发布时间:2025-10-30 12:00 浏览量:8
道光年间,蜀地绵州有个书生叫秦墨卿,出身寒微,却天资卓绝,七岁能诗,十岁能文,乡邻皆称其为“神童”。可命运弄人,他自二十岁应考,连续五届乡试皆名落孙山,转眼已至而立之年,依旧功名未就,只得以教书为业,寄居在城郊的破庙里,日子过得清贫又潦倒。
秦墨卿性情孤高,不善钻营,笔下文章虽字字珠玑,却不合主考官的世俗口味。他心中郁结,日久成疾,身形日渐消瘦,面色蜡黄,咳嗽不止。即便如此,他依旧每日苦读,油灯常明至深夜,破庙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诗文,墨迹浸透了青砖,宛如他不灭的执念。
这年秋闱前夕,绵州来了一位新知县,姓柳名仲言,是个惜才之人。柳仲言偶然读到秦墨卿的诗文,惊为天人,亲自前往破庙拜访。见到秦墨卿时,他正伏在破旧的书桌上咳血,案头的考卷墨迹未干,字迹却苍劲有力。
柳仲言心中不忍,叹息道:“秦先生才华横溢,却困于蓬蒿,实乃可惜。若先生不嫌弃,可搬至县衙书房居住,我愿为你提供笔墨纸砚,助你备考。”
秦墨卿闻言,热泪盈眶,连忙拱手道谢:“柳大人之恩,秦某没齿难忘!若能得中,定当报答大人知遇之恩!”
迁居县衙后,秦墨卿得以安心备考。柳仲言时常与他探讨学问,为他答疑解惑,两人相见恨晚,成了莫逆之交。秦墨卿的身体也渐渐好转,笔下文章愈发精进。可谁知,就在乡试前七日,他旧疾复发,咳得愈发厉害,竟一病不起,昏迷不醒。
图片为AI生成
柳仲言焦急万分,遍请名医,却都束手无策。乡试当日,秦墨卿依旧昏迷,柳仲言看着他苍白的面容,心中惋惜不已,只得独自前往考场。
考场上,柳仲言心神不宁,总想着秦墨卿的病情。忽然,他瞥见身旁的空座位上,竟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秦墨卿!他身着青衫,面色平静,正奋笔疾书,与平日无异。
柳仲言又惊又喜,低声道:“秦先生,你病愈了?”
秦墨卿回头一笑,声音温和:“多亏大人照料,已无大碍。此番乡试,定不辜负大人期望。”说罢,便继续挥毫作答。
柳仲言心中疑惑,却也无暇多想,只得专心考试。三场考罢,柳仲言走出考场,想要寻找秦墨卿,却发现他早已不见踪影。回到县衙,他连忙赶往秦墨卿的房间,只见秦墨卿依旧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气息微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柳仲言心中惊骇。他连忙查看秦墨卿的书桌,只见上面放着一份完整的考卷,字迹与考场上所见一模一样,墨迹尚新。
就在这时,秦墨卿缓缓睁开眼睛,眼神涣散,拉住柳仲言的手,虚弱地说:“柳大人,我……我已考完乡试,文章已写好,放在案头……我此生……怕是无缘功名了,只求大人能将我的文章流传于世……”
话未说完,秦墨卿便头一歪,气绝身亡。柳仲言悲痛欲绝,看着案头的考卷,心中恍然大悟:考场上的秦墨卿,竟是他的魂魄!为了圆功名之梦,他的魂魄离体,完成了乡试。
不久后,乡试放榜,秦墨卿高中解元,考卷被奉为范文,在蜀地广为流传。柳仲言亲自为秦墨卿料理后事,将他安葬在城郊的青山上,墓碑上刻着“蜀地解元秦墨卿之墓”。
自那以后,柳仲言时常梦见秦墨卿。梦中,秦墨卿身着状元红袍,对他拱手道谢:“柳大人,多谢你让我的文章得以传世。如今我虽身死,却心愿已了,只是……还有一事未了。”
柳仲言问道:“秦先生有何未了之事?”
“我家中尚有老母亲,多年未曾照料,如今不知境况如何。”秦墨卿眼中满是愧疚,“若大人方便,还望代为探望,告知她我已高中解元,让她安心。”
柳仲言醒来后,当即派人前往秦墨卿的故乡打探。半月后,差人带回一位白发老妇,正是秦墨卿的母亲。老妇得知儿子已死,悲痛欲绝,柳仲言将秦墨卿高中解元的消息告知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她购置了田地房屋,悉心照料。
老妇感激不已,每日都会前往秦墨卿的墓前祭拜。一日,她在墓前哭诉时,忽闻一阵熟悉的声音:“娘,孩儿不孝,让您受苦了。”
老妇抬头一看,只见秦墨卿的魂魄站在墓前,面色温和。老妇想要上前拥抱,却扑了个空。秦墨卿含泪道:“娘,我已化作魂魄,无法与您相见。您多保重身体,日后柳大人会照料您,孩儿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
说罢,秦墨卿的魂魄对着老妇拜了三拜,又朝着县衙的方向望了一眼,渐渐消散。
柳仲言得知此事后,心中愈发敬佩秦墨卿的孝心与执念。他时常在秦墨卿的墓前徘徊,诵读他的文章。一日,他正在墓前读书,忽闻身后有人说道:“柳大人,别来无恙?”
柳仲言回头一看,只见秦墨卿的魂魄站在身后,面带微笑。他心中大喜,连忙道:“秦先生,你为何会在此处?”
“我魂魄未散,一来是为了报答大人的知遇之恩,二来是想助大人成就一番事业。”秦墨卿道,“大人清正廉明,却不懂官场变通,日后恐会遭人陷害。我愿留在大人身边,为大人出谋划策。”
柳仲言闻言,心中感动:“若得秦先生相助,实乃万幸!”
自那以后,秦墨卿的魂魄便留在了柳仲言身边。他虽为魂魄,却能洞察人心,时常在柳仲言处理公务时暗中提醒,帮他避开了不少陷阱。柳仲言在他的相助下,政绩斐然,一路升迁,最终升任四川巡抚。
任职期间,柳仲言始终铭记秦墨卿的教诲,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追封秦墨卿的功名,朝廷感念秦墨卿的才华与孝心,追封他为“文林郎”,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秦墨卿的祠堂建成后,香火鼎盛。百姓们都说,秦墨卿虽身死,却魂佑一方,是蜀地的守护神。柳仲言时常前往祠堂祭拜,与秦墨卿的魂魄对饮畅谈,宛如生前。
多年后,柳仲言告老还乡,临走前,他来到秦墨卿的墓前,依依不舍地说:“秦先生,我已老迈,即将归乡。此生能与你相交,是我最大的幸运。”
秦墨卿的魂魄现身道:“柳大人,我与你相交多年,情谊深厚。如今你功德圆满,我也了无牵挂。我将前往轮回,来世再与你做知己。”
柳仲言含泪点头:“愿来生,你能得偿所愿,金榜题名,平安顺遂。”
秦墨卿的魂魄对着他深深一拜,渐渐消散在墓前的清风中。
柳仲言回到故乡后,将他与秦墨卿的故事记录下来,传于后世。人们都说,秦墨卿的执念感天动地,魂魄不散只为报恩,而柳仲言的惜才之心,也成就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知己情谊。
而秦墨卿的墓与祠堂,至今仍矗立在蜀地的青山上,他的文章被收录成册,代代相传。每当有人在考场失意,或是在官场受挫,都会前往他的祠堂祭拜,祈求能得到他的庇佑。而那段“墨魂伴考,知己情深”的佳话,也在蜀地流传了百年,温暖着每一个心怀执念、坚守初心的人。它告诉世人,真正的才华不会被埋没,真挚的情谊能够跨越生死,只要心存信念,坚守本心,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