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破庙镇魂

发布时间:2025-10-30 20:00  浏览量:10

同治年间,豫州府汝南县有座破败的山神庙,坐落于城郊乱葬岗旁。庙宇年久失修,院墙倒塌,神像斑驳,唯有殿中一盏长明灯,不知被谁日日添油,常年不灭,透着几分诡异。往来行旅皆避之不及,传言庙中有厉鬼作祟,深夜常有哭声传出,还曾有人在此失踪,再也没能出来。

城中有个叫李墨的书生,家境贫寒,为节省盘缠,赴省城应试时,竟不顾旁人劝阻,选择夜宿山神庙。他素来不信鬼神之说,只当传言是乡野村夫的无稽之谈。

入夜,李墨在殿中铺好被褥,点燃随身携带的油灯,借着灯光读书。庙外风声呼啸,吹得门窗吱呀作响,殿中神像的影子在墙上晃动,显得格外阴森。李墨却毫不在意,依旧潜心研读,直至深夜,才吹灯睡去。

图片为AI生成

朦胧中,李墨听到一阵女子的啜泣声,凄婉哀怨,不绝于耳。他心中一惊,披衣起身,点亮油灯,四处张望。只见殿中神像旁,立着一道纤细的黑影,身形佝偻,正背对着他默默流泪。

“姑娘深夜在此,为何哭泣?”李墨壮着胆子问道。

黑影缓缓转过身,露出一张惨白的面容,双目空洞,嘴角挂着血迹,正是一位年轻女子。她见到李墨,眼中闪过一丝惊恐,随即又化为哀怨:“奴家乃附近农户之女,遭歹人所害,抛尸乱葬岗,魂魄被滞于此庙,不得投胎,日夜受阴寒之苦,故而哭泣。”

李墨心中不忍,道:“姑娘遭遇令人同情,不知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女子道:“若公子能为我寻回遗失的发簪,将我的尸骨安葬在向阳之地,奴家便能化解怨气,投胎转世。”说罢,她指向庙外的乱葬岗,“发簪便埋在那片荒草丛中,奴家记不清具体位置了。”

李墨答应下来,次日一早便前往乱葬岗,四处搜寻。荒草丛中白骨累累,令人毛骨悚然。李墨强忍恐惧,翻找了整整一日,终于在一具女尸的手中,找到了一支锈迹斑斑的银簪。

他按照女子的嘱托,将女尸的尸骨收敛起来,埋在山神庙后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又为她立了一块简易的墓碑。做完这一切,李墨回到庙中,告知女子事情已经办妥。

女子大喜,对着李墨盈盈一拜:“多谢公子相助,奴家无以为报,愿为公子研墨铺纸,助公子金榜题名。”

自那以后,女子每日都会现身,为李墨研墨、整理书籍,有时还会为他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李墨也渐渐放下了对她的恐惧,两人相处融洽,宛如知己。女子学识渊博,时常在读书上指点李墨,李墨的学问日渐精进。

可久而久之,李墨发现了不对劲。女子只在夜间现身,且从不靠近灯火,每次靠近,都会下意识地躲避。更奇怪的是,自从女子出现后,李墨总觉得浑身发冷,精神也日渐萎靡,看书时常常走神。

一日,李墨偶遇一位云游道士,道士见他面色发青,印堂发黑,便问道:“公子近日是否与阴邪之物接触?身上沾染了浓重的死气,若不及时斩断,恐有性命之忧。”

李墨心中一惊,将与女子相遇之事告知道士。道士沉吟片刻,道:“此女鬼怨气未消,并非真心求助于你,而是想借你的阳气滋养自身,待吸干你的阳气,你便会性命不保!”

李墨大惊失色,连忙求教:“道长,我该如何是好?”

道士递给李墨一张符纸和一把桃木剑:“此符乃驱邪符,可暂时压制女鬼的阴气;桃木剑能斩妖除魔。今夜女鬼现身时,你趁其不备,将符纸贴在她身上,再用桃木剑刺向她的眉心,便可将她制服。”

李墨将信将疑,却也别无他法,只得将符纸和桃木剑藏在身边。

当晚,女子果然如期现身。她依旧为李墨研墨,神色与往常无异。李墨心中纠结,想起女子往日的相助,实在不忍下手。可一想到道士的话,又怕自己性命不保,最终还是下定决心。

趁女子低头研墨之际,李墨猛地取出符纸,贴在她的背上。女子惨叫一声,浑身泛起黑气,面容变得狰狞可怖,不再是往日的温婉模样。

“你这负心人!我好心助你,你却要害我!”女鬼怒吼着,伸出利爪,朝着李墨扑来。

李墨吓得连连后退,取出桃木剑,朝着女鬼的眉心刺去。桃木剑刺入的瞬间,女鬼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身形渐渐变得透明,最终化作一缕黑烟,被吸入殿中的长明灯中,灯火瞬间黯淡了许多。

次日,李墨按照道士的嘱托,将长明灯熄灭,倒入狗血,又在庙中撒满雄黄。自此以后,山神庙再也没有传出过哭声,也无人失踪,传言中的厉鬼作祟之事,彻底消失了。

李墨经此一事,再也不敢不信鬼神之说。他收拾行囊,继续前往省城应试,最终高中进士,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时常告诫身边的人:“人心隔肚皮,鬼神亦难测。对待陌生人,不可轻易轻信,需多留一份心眼,否则,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而山神庙的故事,也在汝南县代代相传。它告诉世人,善良本是美德,但需分清善恶,明辨是非。若对恶人善心泛滥,便是对自己的残忍。唯有保持警惕,坚守原则,才能在复杂的世间保全自身,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