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心境赋》:仅仅40字,说透修身养性的要义
发布时间:2025-10-31 18:16 浏览量:8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有许多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的佳作,《心境赋》便是其中之一。这篇仅有40 字的短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如一把精准的刻刀,将古人修身养性的要义深刻地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引人深思的智慧光芒。
更令人称奇的是,《心境赋》的作者已不可考,他就像一位隐于历史长河中的智者,默默将古人修身养性的智慧提炼熔铸,最终成就了这篇言简意赅的妙文,让后人得以在文字间探寻修身的真谛。
《道德经》里藏着一句穿透千年的箴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些真正能滋养灵魂的智慧,从不需要用名利做外衣、用喧嚣当招牌。它更像春夜悄然飘落的细雨,无声浸润干裂的土壤;像清晨漫过窗台的微光,温柔照亮蒙尘的角落,在人毫无察觉时,便悄悄抚平了内心的褶皱。
《心境赋》的那位无名作者,大抵是参透了这份“藏” 的智慧。他或许早已看清:一旦智慧沾染上名利的烟火气,就像澄澈的湖面落入泥沙,原本纯粹的内核会被欲望裹挟,失去指引人心的力量。
于是,他选择隐去自己的姓名,不留下任何可供世人追捧的标签,没有头衔的加持,没有身份的炫耀,只让这40 个字像山间无人看管的清泉,顺着岁月的沟壑自然流淌,路过的人若俯身饮之,便能尝到最本真的甘冽;又像林间自由穿梭的微风,不带任何目的拂过枝叶,有缘人若静心感受,便能被那股清爽涤荡掉心头的浮躁。
没有了作者姓名的“干扰”,我们读《心境赋》时,便少了几分对 “名人效应” 的盲从,多了几分与智慧本身的对话。不必追问 “这是谁写的”,只需专注 “这写了什么”;不必纠结 “作者有何成就”,只需沉浸 “文字有何力量”。
这种纯粹的阅读,恰是对智慧最好的尊重,就像我们欣赏一轮明月时,从不会追问“这轮月亮属于谁”,只需要抬头感受它洒向人间的清辉便足够。
《心境赋》开篇一句“修身为本,立德为先”,字字铿锵,如惊雷破云,瞬间点透了人生修养的根基与核心。这八个字没有半句虚言,不做丝毫铺垫,像一口悬于天地间的洪钟,轻轻一敲,便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震荡出悠长的回响,唤醒人们对内在修养的重视,它分明在告诫世人:所有外在的成功、物质的追逐,若没有内在修为做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风一吹便会消散。
所谓修身,是一场漫长的自我雕琢之旅。就像匠人打磨一块蒙尘的璞玉,需耐住性子,一点点剔除表面的石屑与杂质,才能让玉内部的温润光泽慢慢显露。
于我们而言,便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规整自己的思想:当浮躁涌上心头时,学会静心沉淀;当自私悄然滋生时,懂得换位思考;当傲慢抬头时,提醒自己谦卑待人。这个不断修正、完善自我的过程,便是修身的真谛。
而立德,是在修身的土壤上,为人生立起的一根精神标杆。它为我们的言行划定了边界,让我们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如同航行中的灯塔,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古人常说“德者,本也”,一个人即便能力出众、财富满盈,若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底色,终究难以赢得长久的尊重与信赖。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德性深厚之人,内心纯净得如同初生的婴儿,这份纯净并非不谙世事的天真,而是历经世间风雨、看过人情冷暖后,依然守住的那份澄澈与善良,这便是立德的终极追求,也是修身所能抵达的最美境界。
那么,“本” 究竟是什么?其实答案早已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树木若没有深深扎入土壤的根系,便无法汲取养分,只能在风中摇摇欲坠,最终枯萎凋零;高楼若没有坚固的地基,即便外表装饰得再华丽,也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终将轰然倒塌。
而 “修身”,正是我们人生的 “根” 与 “基”。唯有将这 “根” 扎深、将这 “基” 筑牢,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站稳脚跟,才能让外在的成就与追求拥有真正的意义,让人生之路走得踏实、长远。
“立德为先” 这四个字,恰是为修身之路点亮的一盏明灯,清晰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或许能凭借过人的能力,像疾行的骏马般在短期内斩获成功,在事业的赛道上一路领先。可若没有良好德行作为支撑,这份成功就像没有系牢的风筝,风势稍变便可能失控坠落。毕竟,能力能让人 “走得快”,却只有德行能让人 “走得稳、走得远”。
这恰似庭院里生长的大树:伸展向天空的枝叶,是一个人展露在外的才华与能力,能让人一眼看到其光鲜;而深埋在土壤里的根系,便是支撑人生的德行。根系越粗壮、扎得越深厚,越能汲取养分、稳固根基,即便遭遇狂风暴雨,枝叶也能岿然不动、依旧繁茂;反之,若根系浅薄,即便枝叶一时葱郁,也难逃被风雨摧折的命运。
当修身的功夫日积月累,抵达一定境界时,便会迈入“心若明镜,照见万象”的全新层次。此时,修养的重心不再是外在行为的刻意规范,而是转向了内在心灵的细细打磨。这句话用了一个极妙的比喻,将人心比作一面镜子。
一面干净、平整的镜子,从不会因映照的物体美丑、大小而改变其本真,它总能如实呈现事物的原貌,不扭曲、不偏袒,让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我们的心灵,也该如这般纯粹、通透。它不该被偏见的尘埃遮盖,不该被情绪的雾气模糊,更不该被欲望的裂痕损伤。
唯有时常擦拭、精心呵护,让心灵始终保持洁净明亮,才能在面对世间万物时,看清其本质、洞悉其规律,不被表象迷惑,不被杂念干扰,真正做到“照见万象”,也照见最真实的自己。
庄子早就在《应帝王》里为“心若明镜” 写下了绝妙注脚:“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那些抵达人生至高境界的人,心灵就像一面历经千磨万砺的明镜,外物来时,不刻意踮脚迎接,不急于将其纳入掌控;外物去时,不执着伸手挽留,不沉溺于失去的怅惘。
它只是静静立在那里,客观映照当下的每一分景象,春花开便映出烂漫,秋叶落便映出静美,事过之后,镜面上不留一丝痕迹,依旧澄澈如初。这份不攀附、不纠缠、不执念的通透,藏着最自在的人生智慧,仿佛一阵穿林而过的风,来时轻盈,去时洒脱,从不会被枝桠牵绊。
可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烦恼、焦虑、迷茫却总像缠人的藤蔓,将心紧紧裹住。究其根本,不过是心这面“镜子” 蒙上了太多尘埃,是嫉妒时泛起的灰,是愤怒时积下的垢,是偏见时凝住的斑,是欲望时刻下的痕。
这些“尘埃” 让我们看世界时,总不自觉地用内心的滤镜去加工:看到他人成功,便添上 “幸运”“投机” 的偏见;面对生活挫折,便蒙上 “不公”“倒霉” 的情绪;渴望某样东西时,又会放大其美好,忽略潜在的风险。就像一面被灰尘覆盖的铜镜,映照出的山水模糊变形,我们却固执地认定,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于是在错误的认知里反复纠结,陷入痛苦的漩涡难以挣脱。
唯有通过日复一日的修身,像匠人擦拭古镜般,一点点拂去情绪的灰、偏见的垢、欲望的痕,让内心重新回归最初的清澈纯净,才能真正实现“照见万象”。
那时再看世界,便少了主观臆断的干扰:他人的成功里,能看见背后的坚持与付出;生活的挫折中,能发现隐藏的机遇与成长。处理问题时,不再被表面的繁杂迷惑,能一眼看穿本质;面临人生抉择时,也不会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能清晰听见内心的指引。这面擦亮的心镜,不仅能映照出山川湖海、人间百态,更能照见我们自己,看清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源头,认识到不被欲望裹挟、不被情绪左右的真实自我。
而这份深刻的自我觉察,正是推开更高人生智慧之门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纷繁世间,始终能守住本心,行稳致远。
当内心修炼得如明镜般澄澈,能清晰照见万象与自我时,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份通透智慧,化作脚下的步履、生活中的实践?《心境赋》早已给出答案“行稳如水,静守其心”。这短短八字,如同为人生航船配备了“双舵”,一边掌着行动的方向,一边护着内心的定力,藏着动与静相生相融的深刻哲学,指引我们在现实洪流中稳步前行。
单说“行稳如水”,便是一套师从自然的行动智慧。水,看似是世间最柔软的存在,能随容器变换形态,能顺着沟壑静静流淌,可谁又能忽视它蕴藏的力量?它能滴穿坚硬的岩石,能冲开挡路的山峦,正如《道德经》所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学水而行,便是要学它这份“柔中带刚” 的沉稳与坚韧。
这份行动哲学,从不是让我们横冲直撞、急于求成。就像溪水遇到巨石阻碍,从不会硬着头皮去碰撞,而是轻轻绕开,在转弯处寻得新的路径;就像江河行至深潭,会放缓脚步,暂时停蓄,让泥沙沉淀,让力量积蓄,等到时机成熟,再奔涌向前。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该如此?遇到难题时,不执着于一条死路,懂得灵活变通;追求目标时,不贪图一时的速度,愿意沉下心打牢基础。唯有这样稳健行事,才能避开冒进带来的倾覆风险,让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漫长岁月里行得长远。毕竟,真正的前行,从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走得稳、走得久。
若说“行稳如水” 是外在行动的智慧,那 “静守其心” 便是内在定力的修行。它像为躁动的心灵筑起一座宁静的港湾,无论外界是掀起诱惑的巨浪,还是笼罩困境的迷雾,这方港湾始终能隔绝喧嚣,让人守住内心的安定。
这份定力,恰与《易经》中“艮卦” 的精神不谋而合。艮为山,山矗立千年,任风吹雨打、云卷云舒,始终稳稳扎根大地,不曾动摇分毫。其核心要义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正是对“静守其心” 最好的注解,懂得在该停下的时候停下,不被外界的节奏裹挟;在该沉淀的时候沉淀,不被浮躁的情绪左右。这份“知止” 的智慧,远比一味向前更难得。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心若浮躁,就像被狂风搅动的湖面,波纹层层叠叠,即便眼前铺展着春日繁花、秋日明月,也看不清风景的全貌,只剩满眼模糊;可若心能安定,便如深潭静水,哪怕外界已是狂风巨浪、天翻地覆,潭底依旧澄澈清明。此时再看世界、做选择,便少了几分慌乱,多了几分从容,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在平静中寻得破局的思路,在喧嚣中守住前行的方向。
这份“静”,从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积极的涵养,是在忙碌中留出片刻独处,让杂乱的思绪沉淀;是在诱惑面前守住本心,不被欲望牵着走;是在困境之中稳住心神,不被焦虑打乱节奏。唯有守住这份内心的宁静,才能在人生的起伏中始终保持清醒,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
说到“动静有常” 的践行者,春秋末期的范蠡便是最好的典范。他的一生,如同将 “行稳如水” 与 “静守其心” 的智慧,化作了一幅波澜壮阔又从容淡定的人生画卷。
当年辅佐越王勾践时,面对国破家亡的残局,范蠡没有急着复仇,更没有盲目冒进。他深知“欲速则不达”,选择用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漫长时光,陪着勾践默默积蓄力量,教百姓耕作以强根基,练军队战法以壮实力,察天下局势以寻时机。
这期间,他耐住了寂寞,扛住了压力,不被一时的困境击垮,也不被短暂的小利诱惑,像流水般沉稳前行,在最合适的时机全力出击,最终助勾践一举灭吴,成就春秋霸业。这份“该动则动,动则精准” 的智慧,正是 “行稳如水” 的生动写照。
可就在功成名就,本可享受权位与财富之时,范蠡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敏锐地洞察到“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的人心规律,看穿了权力场中潜藏的风险,没有丝毫留恋,毅然卸下官职,带着家人泛舟五湖,归隐而去。这份在巅峰时刻急流勇退的清醒,不被名利裹挟的定力,正是“静守其心” 的绝佳体现,知道何时该停下脚步,何时该收敛锋芒,在喧嚣繁华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清醒。
更难得的是,归隐后的范蠡并未就此沉寂。他投身商海,凭借过人的眼光与稳健的经营,三度积累起巨额财富,却又三度将家财散尽,用于救济百姓。他在“动” 时能创造价值,在 “静” 时能放下执念,收放自如,进退有度,真正做到了 “动静皆合于道”。
也正因如此,范蠡不仅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更成了后世敬仰的智慧标杆,让人们看到:真正的人生智慧,从来都在动静之间的平衡里。
修身养性从不是一场一蹴而就的冲刺,更像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漫长耕耘。它无法靠一时的热情催生,也不能凭偶尔的顿悟圆满,唯有在日常点滴中细细打磨,才能让德行的幼苗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而《心境赋》中“日省三思,常怀敬畏”这八字,恰好为这份日常耕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如果说前文的“修身立德”“心若明镜” 是确立了修身的 “道”(方向)与 “法”(准则),那这一句便是落地实践的 “术”(路径),清晰告诉我们:在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里,该如何一步步精进自我。
单说“日省三思”,其实早有儒家先贤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叩问,就像每日必做的“心灵体检”,提醒着我们在三个重要维度审视自己:为他人做事时,是否掏心掏肺、尽心尽力,没有敷衍应付?与朋友相处时,是否信守承诺、真诚相待,没有欺瞒猜忌?老师传授的知识与道理,是否认真复习、努力践行,没有束之高阁?
这种日复一日的自我检视,宛如手中握着一把精准的尺子,每天都要对着自己的言行、思想量一量:今天有没有因急躁而对人失了耐心?有没有因自私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有没有因懈怠而放弃了该做的努力?它能及时发现我们身上的 “小毛病”,防止小错酿成大过,让品德始终走在正向的轨道上。
更形象地说,反省就像每天清扫内心的庭院,日子久了,庭院里难免会长出傲慢、自满、懈怠的“杂草”,若不及时清理,它们便会挤占德行生长的空间;而每日 “清扫”,才能让心灵的庭院始终干净整洁,让善良、谦逊、勤勉的 “良木” 得以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
若说“日省三思” 是每日对心灵的 “清扫”,那 “常怀敬畏” 便是为内心筑起的一道 “护栏”,是对自我状态更深刻的要求。这份 “敬畏” 从来不是胆小怯懦,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与谦卑的人生态度,藏着两层深意。
“敬” 是内在的郑重与专注,是对待生活的 “认真劲”,对待一件事,便全心投入不敷衍;对待一个人,便真诚相待不轻视;对待世间万物,便心怀珍视不漠视。就像工匠对待手中的器物,会细细打磨每一处细节;像农人对待田里的庄稼,会用心照料每一寸土地。这份“敬”,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专注,不轻易潦草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份遇见与经历。
而“畏”,绝非面对困难时的恐惧退缩,而是对规律与底线的 “清醒认知”。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提醒我们:事物发展有其必然规律,道德准则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像四季更替不会颠倒,昼夜轮转不会错乱,若违背规律行事,终将受到反噬;就像走路不能闯红灯,待人不能失诚信,若突破道德底线,终将失去他人的信任与社会的接纳。
《易经》乾卦中“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的描述,恰是对 “常怀敬畏” 最好的诠释。君子即便整日自强不息、奋力前行,到了夜晚也依然保持警惕,像面临潜在风险般不敢懈怠。
这份警惕,正是源于内心的敬畏,首先是对天道自然的敬畏:明白在浩瀚的天地间,个人如同尘埃般渺小,狂风暴雨、四季轮回从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唯有保持谦卑,顺应自然,才能在天地间寻得生存之道;其次是对社会规则与他人权利的敬畏:懂得法律的红线不能碰,他人的边界不能越,不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肆意妄为,不因为一时的得意而狂妄自大。
常怀敬畏之心的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他们知道何时该停下脚步,何时该收敛锋芒,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船,敬畏风浪,才会提前做好防护;敬畏暗礁,才会谨慎规划航线。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避开更多风险,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始终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安宁。
《心境赋》以“待人以仁,处事以礼”收束全篇,恰似为漫长的修身之路点亮了一盏向外辐射的明灯,它巧妙地将个人修养的终点,从“独善其身” 的自我圆满,引向了 “兼济天下” 的广阔天地。
其实,我们打磨内心、提升德行,从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脱离尘世的隐士,躲在角落孤芳自赏;而是要让这份内在的德行光辉,像春日暖阳般洒向周遭,在与人相处、与事互动的点滴中传递温暖,用自己的言行带动他人,让整个社会因这份善意的传递,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其中 “待人以仁”,正是个人修养在人际关系中的生动落地。“仁” 字本身就藏着与人相处的智慧,它由“人” 与 “二” 构成,仿佛在诉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本就该有这样一份恰到好处的温度。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孔子的 “仁者爱人”、孟子的 “君子以仁存心”,都在告诉我们:一颗能推己及人、饱含慈悲的爱心,是君子最珍贵的品质。
这份“仁”,从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带着优越感的“帮助”,也不是求回报的 “付出”;更不是带有目的的讨好,不是为了利益的妥协,也不是违心的附和。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关怀:是看到他人奔波劳碌时,能体谅那份生活的不易;是面对他人犯错时,能多一份包容与理解;是在别人陷入困境时,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求感谢,只为那份“若我是他,也盼有人相助” 的共情。
就像雨天里为陌生人递出的一把伞,寒冬中给流浪小动物的一口暖食,这份善意不带功利,却能在人与人之间织就温暖的网,让修养真正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北宋名臣赵概,用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投豆计”,把修身养性的道理,活成了日复一日的行动。他在书房里并排放着两个陶罐,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成了映照内心的 “镜子”,每当心中涌起善念,或是做了一件助人的小事,他便郑重地取出一粒黄豆,轻轻放入左边的罐中;若是不小心生出了贪念、嗔念,或是言行有失偏颇,便会取出一粒黑豆,默默放进右边的罐里。
起初,右边罐中的黑豆总像是“赶趟儿” 似的,比左边的黄豆多上不少。看着罐中悬殊的数量,赵概没有丝毫气馁,更没有自暴自弃。他知道,修养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像幼苗生长需要日积月累的滋养,内心的德行提升,也离不开一次次对自己的审视与修正。
于是,他每天睡前都会对着两个罐子静坐片刻,回想这一天的言行:若是黑豆多了,便仔细复盘是哪件事失了分寸、哪个念头出了偏差,默默记下教训;若是黄豆有所增加,便提醒自己要守住这份善念,让它慢慢生根发芽。
日子一天天过去,书房里的两个罐子渐渐发生了变化,左边的黄豆一颗颗累积,慢慢填满了罐底,甚至开始向上堆叠;而右边的黑豆,却越来越少,偶尔才会添上一粒。这份变化的背后,是赵概从未间断的自我反省:与人争执时,他会先压下火气,换位思考对方的难处;处理事务时,他会多一份谨慎,避免因疏忽辜负他人信任。
正是在这一粒粒黄豆与黑豆的交替中,他的内心越来越澄澈,言行越来越端正,品德修养也在不知不觉中日益精进,最终成为深受百姓爱戴、青史留名的一代名臣。
赵概的“投豆计”,恰是对 “修养需累积” 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修身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藏在每一次对自己的审视里,藏在每一次对错误的修正中。哪怕每天只多一粒黄豆,少一粒黑豆,日积月累,也能让内心的善念长成参天大树,让德行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
若说“待人以仁” 是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温暖内核,那 “处事以礼” 便是这份内核在外在行为中的有序表达,是个人修养在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准则。提起 “礼”,很多人会先想到繁琐的仪式、刻板的规矩,或是逢场作戏的客套,但真正的“礼”,从不是束缚心灵的枷锁,也不是虚与委蛇的伪装,它更像一套无声的 “沟通语言”,是内在 “仁” 心转化为行动的秩序化体现。
《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箴言,早已点透了“礼” 与 “仁” 的深层关联: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让其符合 “礼” 的规范,本身就是践行 “仁” 的重要路径。就像一颗包裹着甜芯的糖果,“仁” 是内里的温柔善意,“礼” 则是外层规整的糖纸,它让这份善意得以得体地传递,既不会因过于随意而显得轻慢,也不会因失了分寸而造成误解。
在日常处事中遵循“礼” 的规范,实则是在为彼此搭建一座尊重的桥梁。与人合作时,遵守约定的时间,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沟通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是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处理矛盾时,不恶语相向、不越界指责,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这份尊重,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就像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礼” 便是那指引秩序的信号,让车辆行人各循其道,避免混乱拥堵;也能提高做事效率:当大家都遵循共同的规则,无需在细节上反复拉扯,便能更快达成共识、推进事务。
说到底,“处事以礼” 不是要我们变得拘谨刻板,而是要让内在的善意通过更得体的方式传递出去,它像一把温柔的标尺,既丈量着自己的言行分寸,也守护着与他人的相处边界,让每一次处事都成为修养的外化,让善意在秩序中温暖流动。
《心境赋》短短40 字,却像一条脉络清晰的修行之路,从 “修身立德” 的根基起步,历经 “心如明镜” 的内省沉淀,走过 “动静有常” 的实践打磨,坚持 “日省敬畏” 的日常修行,最终抵达 “仁礼天下” 的开阔胸怀,每一步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完整且可践行的修身养性体系。
它没有用华丽辞藻堆砌道理,却用最凝练的文字点透了人生的真相:真正的强大,从不是手握多少权势、拥有多少财富,那些外在的东西如同流沙,攥得越紧越容易流失;唯有内心的丰盈与德行的力量,才是能支撑我们走过风雨的磐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身处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被海量信息裹挟,被无尽欲望牵引,常常在追逐中迷失方向,在比较中陷入焦虑,迷茫与浮躁像一层薄雾,遮住了内心的光亮。此时,不妨慢下来,静下心读一读《心境赋》,让古人的智慧像一把温柔的刷子,轻轻拂去心头的尘埃。
跟着它去打磨内心:在“修身立德” 中筑牢根基,在 “心如明镜” 中看清自我,在 “动静有常” 中把握节奏,在 “日省敬畏” 中保持清醒,在 “仁礼天下” 中传递善意。
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花时间提升自我修养,用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体谅家人的辛劳,尊重朋友的选择,善待陌生人的善意;用礼义之道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遵守约定的规则,保持沟通的耐心,守住做事的底线,那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身边的这个世界,定会少一些纷争与冷漠,多一些温暖与清明,成为更值得我们热爱的家园。
《心境赋》原文
修身为本,立德为先。
心若明镜,照见万象。
行稳如水,静守其心。
日省三四,常怀敬畏。
待人以仁,处事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