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不服粟裕指挥,此事是真是假?许华山:父亲十分尊敬粟裕

发布时间:2025-11-01 07:06  浏览量:10

文:青史墨痕

图丨许世友和女儿许华山

前言

许世友不服从粟裕指挥,流传最广的故事便是孟良崮战役前许世友对粟裕耍过脾气。

对于不服从指挥这件事,许世友女儿便说道:“这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父亲十分尊敬粟裕将军,与他的关系也非常好。”

孟良崮战役

许世友在众多开国上将中,也是一位极为特别的人。

许世友女儿华山曾说道:“在父亲身上有太多神乎其神的故事,我希望能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许世友将军。”

关于许世友将军不服从粟裕指挥的故事,大家所知最广的便是孟良崮战役前夕,许世友对粟裕耍了脾气。

1947年国民党部队改变之前的战略方针,由对我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从三月中旬开始,蒋介石便调动三大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军,全部都调入山东战场,企图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

面对敌人的企图,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制定的计策为:通过在鲁南和沂蒙山区的机动作战,将敌人给拖垮,以此来创造有利战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图丨粟裕

在华东野战司令部的指挥下,各部队便在崇山峻岭中回旋!

以现如今我们“上帝视角”来看的话,野战司令部的决策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当时一线作战的指挥员,可能不太理解司令部的做法,为此便有了一些牢骚。

尽管野战司令部的计策奏效了,让敌人摸不清我方的动向,但在一线指战员中也出现了不少思想问题。

当时在鲁南和沂蒙山区中,一下便聚集了华野十几万的部队,大家每天便是各种转移。

不仅没有仗可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物资逐渐匮乏,生活困难越来越大。不少战士和许世友在内的领导干部,对于上级的意图不清楚,为此便开始发牢骚。

某天,许世友所带领的九纵,刚刚按照司令部的指示行军几十里路。突然便接到华野司令部的电话:命令部队返回原地。

图丨许世友旧照

许世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几天来的情绪便一下爆发,将参谋长手中的电话夺过来,便直接说道:“你们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

说完这句话后,许世友便将电话给摔了。

许世友可能因为在气头上,不知道对方是谁。可是参谋长知道啊,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

后来根据在场人员的回忆:

粟裕的脸气得通红,没有说一句话,看着手中的话筒,愣了好一会神。

对于许世友将军的话,可能需要解释一下。他所说的“一卡一卡”是指:在战争年代,我方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在军事地图上丈量距离,很少用专业的比例尺,通常是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两指之间的距离约为15厘米。

许世友将军的意思为:你们蹲机关的,用手在地图上一卡一卡地调动部队多么轻松,多卡几次,战士们就要多跑路。

不过许世友将军毕竟是老将,尽管有所不满,但还是执行了司令部的命令。部队连夜调动向回走,按照预定时间成功抵达目的地。

图丨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

当然许世友因为发脾气这件事情,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有人便找他算了这笔账。陈毅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点名批评了许世友几次。

人们所说许世友不服从粟裕的指挥,大部分便是来自这段史实。

许世友的女儿华山却非常肯定地说:“我父亲十分尊敬粟裕将军,跟他的关系也不错。至于说我父亲不服从粟裕将军指挥,那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是谣言。”

其实从上述的史实来看的话,许世友在电话里面所说的是“你们”,这也就包括了陈毅和粟裕等人,并不是单独针对粟裕。

在战争年代,下级向上级发牢骚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彭老总都曾被部下在电话里顶嘴过。

另外根据史料的记载,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曾不断给许世友和九纵发电报指令,许世友都不打折扣的执行,最终和兄弟部队共同拿下这场战役的胜利。

图丨左起 习仲勋、粟裕、许世友

此外在胶东保卫战和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中,许世友所带领的部队同样发挥极大的作用,成为粟裕非常信赖的猛将。

想当初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为能够策应刘邓作战,为此中央军委连发三电,指令粟裕带炮兵前往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并决定组建华野西兵团,并建议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在接到这封电报后,便提出三点自己的看法:

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第二,为进一步集中兵力,希望增调六纵到西线;第三,留在东线的兵团由二、七、九纵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东兵团司令部,以谭震林为司令,许世友为副司令,黎玉为政委。

那么粟裕为何会提议让许世友担任兵团副司令呢?

尽管谭震林以华野副政委的身份兼兵团司令,是合乎情理的,但他在打仗方面不是太懂,为此便需要有人辅助他。

在副司令的人选中,东兵团所组建的纵队司令员中,唯有许世友资历最老!

对于粟裕的提议,中央军委还是同意:由谭(震林)黎(玉)许(世友)组成东兵团!

图丨许世友

为此许世友便成为第一个被提升的纵队司令员,后来由于政工出身的谭震林,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为此毛主席便将许世友提拔为司令员,谭震林成为了政委,黎玉便前往地方进行工作。

正是由于有粟裕先前推荐许世友为东兵团副司令,这才使得许世友有机会从纵队司令成为兵团司令。

因此,许世友尽管当初发过牢骚,但对于自己的老上级粟裕他还是很尊敬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每当粟裕到许世友的辖区查看工作时,许世友都会热情地招待。

某次,粟裕的母亲因为身体的缘故,曾前往南京休养身体。许世友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还经常给予照顾。

综上所述,许世友并没有不服粟裕的指挥,相反对于这位老上级,许世友还是很敬佩的。

人民的将军

许世友和粟裕将军,尽管在战场上指挥风格不同,但在生活中却有共同的信念:为人民服务!

图丨粟裕旧照

许世友和粟裕都曾在年幼时,见识过社会的黑暗面,为此当他们功成名就时,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当初革命的初心。

1958年,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主动带头要求下连队当兵。没过多久,许世友、肖望东等30多位将军便开始了自己的“新兵”生活。

许世友对于这次当兵非常的认真,在得知自己的下连申请被批准后。当天晚上,许世友便约其他被批准的将军举行了一次座谈会。

许世友在会上说道:

30年前我当过兵,那会大家不分你我,就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培育了战士的成长,培养了我们成为军官。如今我们当了高级干部,也不能忘本……

许世友的这次下连当兵,并不是简单的体检生活,而是实打实地以一名新兵的心态来到连队。在抵达连队第一天,许世友便说道:“大家无需紧张,我就是个新兵,不要对我太客气了,要帮助我拿掉官架子。”

图丨下连当兵

在排里组织政治学习时,许世友便说道:“不管你职务有多高,都要平等待人,一定要牢记为人服务这五个字!”

在下连队当兵的数个月时间里,许世友并没有享受任何特权。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同训练,从来都不“倚老卖老”。如果你不仔细看,你都不会发现这位身穿士兵服,足蹬解放鞋的老兵,是赫赫有名的上将许世友。

许世友在空闲时间,还会向战士们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甚至给他们表演少林功夫。当时,许世友将军已经有53岁了。

刚开始的时候,战士们对于这位首长还是放不开的。可随着接触,便慢慢发现这位首长还挺亲易近人的,一点架子都没有。为此大家从最初的“首长”,到后来的“老许”,这不仅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也同样是从内心接受了许世友这个“新兵”。

图丨许世友和连队战士

为人民服务,这个信念一直都贯穿许世友将军的一生。

人们都知道许世友曾拥有相当大的权利,但他的亲人家属并没有一人因为他而沾光。

他的大儿子许光,在五十年代初期便进入部队当兵,可是在八十年代还是副团级别的官员。与他同时期进入部队的战友相比,他的职务明显有点低了。

按道理来说,他的父亲是大军区司令员,只要说几句话,便能够让许光升职。然而许世友从来都不这么做,有次许光在他面前稍微抱怨了下,却被许世友一顿批评:“比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你好好工作,干什么不是为人民服务?”

对待儿子如此,对待孙子也同样如此。

1968年秋天,受到当时局势的影响,许世友哥哥的孙子许道焰无法升学,就回乡务农了。1970年,许道焰便前往南京军区看望许世友,许世友也热情接见了他。

图丨许世友将军

许道焰在看到自己的三爷爷(许世友排行老三)心情不错,为此便试探地询问道:“三爷爷,有件事需要麻烦你一下,你给县里的领导打个招呼,给我安排一份工作吧,去当工人也可以……”

许世友听后思考了半天,他认为侄孙提的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为此他便说道:“道焰,你这个事情三爷爷帮不上忙。”

许道焰说:“三爷爷,你是个大官,又是有名的将军,只要你给领导写个条子,我的事情就解决了。”看到许道焰是这样的表现,许世友则坚决地说道:“孩子,我不是许家的将军,而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能乱用,不然愧对百姓啊。”

就这样,在将许道焰热情招待一番后,便将他送回家乡。

对于自己的亲人,许世友从来没有为他们的升迁调动说过一句话,同样也不允许他们扛着许世友的招牌去谋私。

许世友将军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值得大家的敬佩。同样粟裕大将,也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人民是父母”,这是粟裕将军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他一生爱民如亲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1941年秋,粟裕带领第一师入驻东台县鲁西乡,司令部设在一位姓鲁的医生家中。对于八路军的武装,百姓们还是很有好感的。

图丨粟裕

当这位鲁姓医生在得知粟裕喜欢吃丝瓜烧豆腐后,便在自己摘了些丝瓜和自己做了些豆腐,一起送到伙房。

这件事情在被粟裕得知后,便向炊事员询问道有没有付钱。当时炊事员便回答道:“这是鲁医生专门送来的,说是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

粟裕听后回答道:“鲁医生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该给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当炊事员将钱交给鲁医生时,对方说什么也不肯收。直到一旁的行署主任出来解围,粟裕才同意将丝瓜豆腐收下。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粟裕同样非常的严厉。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为此他便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

粟裕经常对子女说道:“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不要想着做机关,要去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

粟裕是这么说的,同样也是这么去做的。

图丨粟裕和两个儿子

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从哈军工毕业后,粟裕便要求他到作战部队基层开始做起。

所以粟戎生没有进入机关,同样也没有留在大城市。反而跟随部队在祖国的边疆经历了四年的磨练,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老兵。

次子粟寒生在进入部队后,便一直在舰艇上工作。由于长期在海上作为,为此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为此便转业到交通部。不过粟裕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所以粟寒生便又专业到远洋公司。

粟裕还经常写信鼓励他:不要畏惧艰难困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为人民服务!

粟裕并不仅是对待两个儿子是如此的严厉,对待女儿同样如此。

图丨粟惠宁(右一)和父母

粟惠宁在当兵的三个年头里,干过不少工作,这种频繁的工作变动,让她颇有微词。尤其是看到其他干部的子女,哪里条件好就调动哪里时,她的父亲却偏偏反过来,为此粟惠宁便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父亲。

粟裕在收到女儿的信后,便立即回信道:

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你们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啊!

粟惠宁在接到父亲的来信后,便明白地连他的苦心,为此便再也没有抱怨过。

如今不管是许世友的子女还是粟裕的子女,都达到了父辈的期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成为国家栋梁!

退居二线后的老将

许世友和粟裕退居二线后,尽管不再负责工作,但却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发展。

图丨粟裕办公

粟裕因为身体的缘故,便慢慢地开始退居二线。但他并没有放弃脑力的思考和对国家、军队大事的关心。

特别是有人当面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将对方的疑惑解答清楚。

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工作人员前往拜访粟裕将军。在看到粟裕精气神良好时,便向他请教问题:在编写我军现代和我国历代战史条目中,如何不着重写经过而是突出写战役指挥呢?

粟裕在听到他的问题后,便结合自己战役指挥的实例,对他进行讲解。

事后工作人员说道:“粟裕将军的这番指点,完全解决了自己在编写战史条目中所遇到的问题。”

当然粟裕为能够让自己的指挥经验留下供后人参考,为此便凭借极强的毅力,将回忆录编写完成。

这本回忆录在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图丨许世友和陈云

许世友将军在退居二线后,同样是将自己革命的一生编写成回忆录,对此许世友将军曾言:“我写回忆录并不是为了宣传一个人、两个人,主要是总结过去战争时期宝贵经验,宣传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对青年一代讲理想,讲纪律,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尽管许世友退居二线,但有时候他也会乘着吉普车到处考察考察。

1985年许世友用两个月的时间,跑了南京三十几家工厂,事后他便对聂凤智说道:“我最近下去考察了下工厂,情况还是不错的,按照这个势头搞下去,中国大有希望……”

许世友和粟裕将军,一生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等到功成名就之时,依旧没有忘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