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最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2025-09-01 22:10 浏览量:4
苏轼生平介绍
话说苏东坡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赋以及书法、绘画、文艺理论上的造诣,均达到了历史上第一流的水平,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历史上很少有这样堪称全才而成就杰出的文人。
1036年,苏轼降生
博学全才,宋朝第一人
若说宋朝第一人,非苏轼莫属。1036年,苏轼降生,一位首开豪放词派先河、对宋词有杰出贡献,政绩与诗词皆能流传千古、为后人学习典范的名人,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成为雄视百代的文魁巨星!
幼时聪慧,师赞不如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他的青年时期一直在外游学,所以苏轼从小由母亲程氏启蒙读书。苏轼天资聪颖,读史论文,少立壮志,深得母亲欢心。有一次,程氏指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讲到范滂遭宦官陷害,不愿连累他人,在狱中与母辞别,慷慨赴死时,苏轼问:『如果我长大后成了范滂那样的人,您愿不愿意?程氏回答说:『你如果像范滂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之后,苏轼更加发奋读书,入乡塾读书大家朗诵《鹭鸶》诗,诗中有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看到,将其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获老师大赞,并叹道:“吾无以为汝师也。”苏轼年未及冠,已经“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1054年,娶妻王弗
唤鱼联姻,千古美谈
眉山市青神县岷江畔,中岩山苍翠挺秀,山中有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正是苏轼所题。相传当年青神进士王方曾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中岩寺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恰好这时王弗的丫环也拿来小姐的墨迹,小姐起名也是“唤鱼池”。天缘巧合,苏王有约,两人成就一段千古传诵的美好姻缘。
王弗生平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传说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苏轼。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王弗逝后十年,苏轼还为她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王弗去世的第二年,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去世了,苏轼怀着沉重的心情,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到了故乡眉山。
千古第一悼亡词(东坡悼妻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57年,高中进士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字子由)两兄弟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顺利通过预考后,第二年春天苏轼兄弟一举登进士第。苏轼(时年21岁)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考中礼部进士第二而一鸣惊人,获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大呼:“奇人也,您日必超于我。”并引荐给宋仁宗,仁宗大喜,对曹后说:朕一日之内为子得两宰相(轼、辙)”。欧阳修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风非常激赏,想要将其列在第一。北宋时,考生的试卷在交给考官之前,要先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还要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因此欧阳修误认为这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名次降到了第二。
为母守孝故事
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后,对同是考官的梅圣俞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欧阳修与儿子谈论苏轼时,也说:『恐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矣』。苏轼的宦途正要开始,却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根据儒家之礼,以孝为先,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即使官至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待守丧期满,才能复职,是为丁忧。所以,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四月到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六月,苏轼一直赋闲在家。
制举故事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下诏制举(为皇帝选拔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等科的考试。试前,苏轼上了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考试时,苏轼作《王者不治夷狄论》等六论,『文义灿然,时以为佳』。八月二十五日,仁宗御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策问,苏轼作《御试制科策》一篇,入三等。当时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因为第一、第二两等历来都是空缺的,所以第三等实际上是最好的成绩。
1061年,仕途开始
苏轼26岁参与制科考试,入三等(制举:宋代"大科",选拔从政务实人才的方式,资历高于进士科。"两宋三百多年,御试22次,入三等者仅四人,苏轼两次入三等,实属罕见,又因一等、二等常空缺,实则为第一名),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因与王安石变法分歧遭排挤仕途坎坷,自请外任杭州通判,次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虽做地方官,却勤政爱民、尽心职守。每到一地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9年7月,乌台诗案入狱——历史上第一次以诗定罪的文字狱
苏轼这一时期的诗作中还有许多对时政弊病的强烈嘲讽,自然被新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一位朝廷钦差带了一队兵士,不由分说地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身为新党的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苏轼随后就被送入御史台狱中受审,御史合自汉代以来即被别称为乌台,所以此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诗定罪的文字狱,它对苏轼的影响终其一生。
入狱,作诀别诗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逮捕苏軾,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洗、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苏轼在狱中一百零三天,几次濒临被杀的局面,李定、舒亶等更
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时常指使审讯者对他通宵辱骂。苏轼的《狱中寄子由》中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可见其狱中的处境无比凄惨。有一次,苏轼误以为自己将被处死,便给苏辙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诀别诗。
幸免于难
宋神宗读到苏轼在狱中的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文才所折服。他原本就十分爱惜苏轼的才华,故而一直对判决一事犹豫不定。后来苏轼曾任职的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前太子少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等也替他上疏求情,又有生病的曾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使得原本剑拔弩张的情势逐渐缓和下来。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就连王安石都对神宗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后神宗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只定了苏轼『讥讽政事』之罪,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即必住在黄州)。轰动一时的『乌台詩案』就此销结,苏轼终免于一死。
困苦黄州,深藏不露
苏轼在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小官,不得参与地方公务,还要在地力官的监视下谨言慎行就连许多诗文也都是偷偷写就,深藏不露。黄州本是困苦之地,苏轼带着家人初到之时,不仅没有薪俸,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寺庙)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苏轼花钱有一个特别的预算方法,他在给秦观的信里说道:『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恍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垦荒、耕种、造屋
苏轼的朋友马正卿看他生活艰难,为他向官府申请了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虽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垦荒生活,苏轼却自得其乐,称这块地为『东坡』。并把东坡看作是自己个性的象征,即要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于是自号为“东坡居士”。每天,苏东坡汗流浃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续娶的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日子虽然艰辛,家庭却十分幸福。苏东坡还和附近的农民们交上了朋友,他们教给他许多种地的技巧。一天,有个老农民提醒他说,麦苗长出来以后,最好让牛羊吃去,来年春
天开生出的麦苗才能长势旺盛。他按老农说的去做,小麦果然丰收。
『东坡雪堂』由来
苏东坡在黄州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书斋在雪中竣工故命名为『东坡雪堂』。雪堂的墙上是苏东坡自己画的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代著名书画家米带,就是在雪堂认识了苏东坡。苏东坡死后七十多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专程来到雪堂,追念一代文豪,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的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苏东坡不但不以务农为耻,反而后悔没有早点过上这种生活,在给朋友孔平仲的诗里,他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
黄州五年,创作高峰
苏轼出狱被贬黄州近于流放,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垦荒,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建雪中书斋东坡雪堂。虽壮志难酬,仍存经世济民之念。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的著名诗文,创作达到一生高峰。
千古传唱名作《赤壁赋》诞生
苏东坡在黄州有着无限的闲暇去纵览美景。赤壁位于黄州城西北,是濒临长江的一座红褐色石崖,故又名『赤鼻矶』。黄州赤壁本是观赏江景的胜地,加之人们有意无意地将它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混为一谈,因此苏东坡来到黄州之后,就一直想去游览这一胜景。仲夏之夜,苏东坡与朋友相约月下泛舟,夜游赤壁,朋友吹箫,东坡吟唱,叹宇宙之浩博,人生之渺小。此后,他又多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传唱的名作。黄州时期,苏东坡写作的重点,也由原来的政论、史论,开始转向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随笔,寥寥数笔,便境界全出。
三度返京,宦海升沉
1085年,苏轼被起用翰林学士,主持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才士云集、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文学发展开创新局面。但反对全盘否定新法为旧党忌恨。1089年外任杭州太守,开浚西湖、修苏堤、兴建医坊;1091年二度返京遭诬陷,外放颍州;1092年三度返京任从政以来最高职位——礼部尚书。
贬谪惠州,安全抵达
1094年新政恢复,元祐大臣多遭罢黜监禁贬谪,苏轼连贬至湖南宁远军,安置惠州。岭南,当时属蛮夷之邦,瘴气横行,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把不同政见的罪大恶极者贬到岭南。苏东坡此时已经年届六十,他决定让二子苏造一家及幼子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带着苏过、侍妾王朝云和两名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所幸的是,苏东坡此次南迁,沿途多遇故旧,并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帮助。尤其是在扬州,以龙图阁知润州事的张来,怕东坡在路上遇到不测,特地挑选了两名士兵随他南行,沿途照顾他,一直护送到惠州。绍圣元年十月初,苏东坡历经数月跋涉,万里长途,终于平安抵达贬所惠州。
百姓交好,乐观豁达
惠州百姓对苏东坡非常友好,太守詹范对苏东坡也十分礼遇,安排他住在官府的合江楼里。但苏东坡认为这种待遇对一名犯官来说太过奢侈,不久便迁居到偏僻的嘉祐寺居住。岭南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生长着中原见不到的亚热带植物,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水果树,如橘树、荔枝树等、四时水果不断,令苏东坡感到非常新奇。也正是因为有荔枝相伴,苏东坡在惠州度过了甜蜜的三年,大饱口福的同时,东坡先生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处境虽然艰难,但东坡心里却很满足,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妾王朝云之死
侍妾王朝云是苏东坡身边的解语花,在东坡最困顿的时候,一直陪伴左右,而苏东坡写给王朝云的诗歌也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朝云曾为苏东坡生过一个孩子,却不幸早夭。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其聊解愁闷。绍圣三年的三月,苏东坡曾在惠州白鹤峰兴建『白鹤新居』,但房子还没建成,朝云便在同年八月病逝惠州。苏东坡伤心异常,终生不再听《蝶恋花》。他遵照朝云的遗愿,将其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后人为纪念东坡的这位红颜知己,特在墓边筑六如亭以表达苏东坡对她的怀念。
坎坷仕途,再贬海南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二月,『白鹤新居』终于竣工。白鹤新居之西,可远眺惠州西湖,苏东坡所筹建的一桥一堤,隐约可见。东边则是茂盛的山林,隐隐露出佛寺的黄墙青瓦,寺院的钟声清晰可闻。苏东坡曾写下一首《纵笔》诗,后两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而正是这两句诗,再次为苏东坡引来了杀机。传说政敌章惇在看到这两行诗后,说:『原来苏轼过得挺舒服的!于是就在苏东坡以为自己会终老惠州之时,朝廷的诏令又追到了惠州: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即今儋州)安置。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朝廷贬逐官员最重的处罚,章惇此举,无疑是要置苏东坡于死地。
兄弟泪别,远渡琼州
1097年60多岁的苏轼改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流放海南岛。海南乃古代蛮荒之野,朝廷放逐政治对手、谪贬官员和逆臣的海外之地,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一去一万里,生度鬼门关”,南迁不曾几人回。绍圣四年四月,苏东坡痛别千辛万苦营建的白鹤新居,带着苏过启程南下。在前住海南的途中,苏东坡遇到了弟弟子由一家。东坡欣然与子由结伴,先到了子由的贬所雷州。到了六月,苏东坡必须渡海而去了,兄弟俩挥泪而别,而这一别,也成了永诀。当时东坡先生已过花甲之年。他自认为生还内地的希望甚为渺茫,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句:『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三年谪居,泽被海南
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苏东坡和幼子苏过登船渡海到达琼州岸,后又沿海岸西行进入儋州境内,最后于七月二日到达昌化,即今儋州市中和镇。原以为海南是必死之地,却不曾想东坡先生凭借着他乐观、坦然、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很快适应了儋州的生活,并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实事,他在儋州弘扬中原文化,教育当地士子,开创儋、琼人士科举及第之先河;他关心民生疾苦,倡导改良民俗,惠及广大黎民百姓;他劝化黎汉,相亲团结,改变不良民风;他彩笔颂扬儋州,为世人留下千古佳话…
获赦北还,离别泪千行
1100年苏轼获赦北还,消息很快传遍儋州,百姓们闻讯,来到桄榔庵看望东坡父子。三年居儋,东坡先生与儋州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到了分离时刻,彼此心中都十分不舍,纷纷前来为东坡先生送行。苏东坡百感交集,纵情吟唱:“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1101年,苏轼行至常州病逝,结束了他宦海浮沉的一生。
苏东坡远谪琼州之儋州活动轨迹
被赶出官舍,栖身桄榔林
在儋州,军使张中对东坡先生十分敬重,特地派兵士修理伦江(即北门江)驿的官舍给东坡父子居住。然而朝中政敌听说东坡仍住官舍,重加罪谴,把东坡父子赶出官舍,张中也被罢官。苏东坡无地可居,暂时栖身桄榔林。
定居桄榔庵,决心传授中原文化
东坡靠卖酒器以供衣食,儋州人民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在黎子云带领下,十几个学生在桄榔林中为他盖了五间茅屋,他非常高兴为之取名桄榔庵,并手书《桄榔庵铭并叙》和《新居》诗,抒发心中感慨,并决心在此传授中原文化回报大家。
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苏东坡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时时出游,当地好友欢饮畅谈。一天,他出门拜访黎子云兄弟,回来写下悠然自得、风趣幽默的诗句:“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零风。”
苏东坡远谪琼州之对海南贡献
举南荒文化盛事,倡修载酒堂
三年居儋期间,由苏东坡命名、在黎子云旧居修建的“载酒堂”正式落成,这是南荒的一件文化盛事,当地百姓纷纷奔走相告。从此,苏东坡在此以文会友,与当地学人切磋学问。他自编讲义,把《书传》、《论语说》、《易传》等三部著作作为教材讲授,“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传授教业,开海南教育之风
1099年,琼州人士姜唐佐(字君弼)担簦百里到儋,求教于东坡门下,其余人也纷纷跪下行礼。苏轼乃曰:“既然大家都爱好读书,我岂有不教之理?”第二天,便在桄榔庵授学,各地士人听闻东坡收徒讲学也,纷纷前来听讲。于是,海南教育由此兴起。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姜君弼也成了海南中举第一人。
劝化黎汉,相亲团结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民族平等的伟大诗人,未到儋州时借《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诗反映百姓疾苦。到儋州后,亲眼见到汉族官吏盘剥苛责欺压黎族百姓,心中异常愤慨和沉痛,在《和陶》一诗中公开倡导民族平等:“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同时常与汉黎百姓饮酒攀谈,促进汉黎团结,更受儋州汉黎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破除陋习,劝导开化
黎人风俗,生病不求医问药,却杀耕牛来向鬼神祈祷,严重阻碍儋州生产力发展。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疾首,自己,是戴罪之身,无职无权,力量太过微薄。唯一的办法就是抄写柳子厚的《牛赋》给琼州僧人道赟,开导乡中明白事理的人,劝导当地人爱惜耕牛,改变有病不求医而“杀牛祭鬼”的陋习。
救死扶伤,亲力亲为*
宋时的信州地处偏僻,缺医少药,黎族百姓常年受疾病困扰。苏东坡懂得医理,特别是在医药、养生方面造诣颇深,有《苏沈良方》传世。他一方面劝导百姓以药治病,另一方面亲力亲为,救死扶伤,为百姓治病。他还将祖传的药方传授给当地人,救治伤者。
挖井饮水,始有东坡泉*
儋州百井皆咸,东坡先生常从天庆观乳泉取水沏茶,并打算挖一口水井,众人赶来帮忙。水井挖成那天,东坡先生拿着一块石头说:“大家看,这是我们在挖井时凿出的石头,很像一只乌龟,不如就把这水井取名为‘龟泉’吧。”此后,附近百姓都来这口井打水,再不必饮用沟渠浊水,疾病少了许多。为感谢东坡的功绩,当地百姓将“龟泉”改名“东坡泉”。
东坡法墨,远近闻名
苏东坡是制墨行家,在儋州著有《记海南作墨》一文,同时毫无保留,将制墨方法传授给千里迢迢来讨教的浙江墨商潘衡。他让潘衡把烧墨烟囱砌高,灶肚改宽,采烟加胶调和,便得精墨,潘衡照做果然得出精墨并很快远近闻名。为防仿冒,潘
衡在墨上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这一招甚是灵验,潘衡的生意自此越做越红火。
苏东坡个人功绩
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首创监狱医师制度
在杭州,捐出个人积蓄黄金五十两设病坊救治百姓
在徐州,黄河泛滥,苏轼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筑长堤984丈,退洪水,受
神宗奖谕
在徐州,为防洪水入城,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
在杭州,筑苏湾堤,浚治运河,治理西湖,筑“苏堤
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育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
在定州,奏请弓箭社入户以巩固边防,发挥边关百姓擅射的优势,人人皆兵
奏请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成效明显
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整肃军纪,训练士卒,提高边防部队战
斗力
在颍州,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
在惠州,捐出御赐犀带并积极筹资,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建成西新桥
在惠州,儋州等地开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在儋州,授业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
博学全才,成就辉煌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贬海南对于苏轼的文学创作而言,是另一个黄金时期。在海南诗歌创作中,苏轼对于诗歌题材的运用,已达到了臻于化境的境界。在这一时期中诗人豁达、超脱的心态也使得其诗歌创作大放艺术光彩,对诗体的运用也达到了一个精熟的境地,与此同时,苏轼还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营造出雄奇苍凉、平淡自然的诗境。
宋词:开豪放词派先河,成就光辉灿烂
苏轼词作气势恢宏,回肠荡气,慷慨豪迈,波澜壮阔,堪称豪放词典范。他将自己饱尝宦海沉浮、世态炎凉的情感以雄浑有力的笔触一气呵成,不卑不亢,并寓乐观豁达的品格于其中。
苏轼人生轨迹一览
1036年苏轼出生
1054年娶妻王弗
1057年高中进士
1061年仕途开始
1072年任杭州通判
1075年任职安州,后徐州、湖州
1077年赴任徐州
1079年乌台诗案入狱
1080年贬至黄州
1084年离开黄州,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1089年拜龙图阁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1094年贬谪惠州
1097年贬谪儋州(海南岛)
1101年释放北还,行至常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