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部“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25-07-12 01:00 浏览量:1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到:“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
意思是说,做官原本是件苦事难事,官职高一点,责任就更大一些,忧思和勤慎也就更多一些。
为官从政者,肩头担当着重任,须以苦为乐,勤勉尽职。
吕坤任职襄垣县时,“视县事若家事,视民产若己产。率作兴事,不惮劳瘁”;在山西等地任职期间,能够“正己率属,身体力行,不受馈遗,不取赎羡,不妄荐以官,不枉劾以职”。吕坤不怕劳累、忠于职守,为后人称道。
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救民众于水火,付出远超“苦事”范畴,无数英烈前赴后继,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南京雨花台,数以万计的革命者惨遭屠杀,留下姓名的却只有15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乐做“苦事”、甘当“苦人”。
焦裕禄在兰考县任职期间,强忍病痛走遍120个村庄,甚至将藤椅顶出破洞仍坚持工作;谷文昌带领群众在东山岛与风沙顽强搏斗14年,成功植树造林6万余亩;黄文秀毕业后扎根山村,最终将生命奉献在扶贫道路上;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帮助众多女孩走出大山,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些党的优秀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自找苦吃”。
因为他们深知,真正的政绩并非体现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而是源自服务群众所付出的汗水里;并非存在于自在安逸的境遇中,而是蕴含在辛苦忙碌的工作实践中;并非反映在汇报材料的字句之间,而是彰显于百姓舒展的笑颜上。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背离了吃苦精神。吃苦在前被享受在前取代,苦干实干被投机取巧替换,担当作为被惰性躺平置换。这些现象暴露了他们害怕做“苦事”、不愿做“苦人”的心态。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乐做“苦事”、甘当“苦人”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
党章明确要求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党员干部都不能忘却吃苦精神,唯有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担当显于“苦事”,本色彰于“苦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一种精神,更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干部唯有不畏苦、不避苦,在乐做“苦事”、甘当“苦人”中锤炼党性,才能铸就坚韧品格。
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干部的“辛苦指数”与百姓的“幸福指数”紧密相连。沈浩扎根小岗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赢得百姓爱戴,印证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乐做“苦事”、甘当“苦人”,方能不负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吃苦"的清醒与自觉,在“我将无我”的境界中答好为民服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