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殉国,曾被嘲讽是汉奸,遗书:为国死之决心无半点改变
发布时间:2025-07-13 18:49 浏览量:1
本文依据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撰写而成,若有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1940年5月6日晚,襄河西岸的军用帐篷中,昏黄的油灯下,张自忠的钢笔在信笺上划出深痕:“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
墨迹未干,炮声已震碎夜空。他封好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绝笔,又提笔告谕全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烛火摇曳中,这位集团军总司令将遗书留于桌上,率1500多将士踏入血色黎明——谁想此去,便是永诀。
1891年,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是晚清的五品巡检,家境虽不算显赫,但也算得上优渥。张自忠自小聪慧,家中藏书丰富,他从小就埋头书本,胸怀天下。
1911年,张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但他很快意识到,仅靠笔杆子无法彻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毅然投笔从戎,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初入军营的张自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迅速崭露头角。在冯玉祥的部队中,张自忠得到了重用,一路从连长升至师长,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由于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所带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所以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和尊敬。
1933年,承德失陷后,张自忠奉命率部参加喜峰口抗战。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毫不畏惧,亲自率领大刀队夜袭敌营。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大刀队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寒光闪烁的大刀在夜色中挥舞,砍杀声震彻山谷。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喜峰口一战,张自忠声名远扬,这场战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危在旦夕。蒋介石命中央军撤出华北,第29军成为了华北最后一支抗日军事力量。日军企图拉拢29军军长宋哲元,建立华北亲日政权,邀请宋哲元访日。
宋哲元担心被日本人威逼,失去回旋余地,便委托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代为出访。
张自忠出访日本这一行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他立刻被戴上了“汉奸”的帽子,各种指责铺天盖地,人们说他与日军达成密约,要出卖华北。
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张自忠有苦难言,他深知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大局,为了给国家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但却无法向众人一一解释。
随着日军不断增兵,准备向平津地区发起总攻,29军孤立难支,被迫南撤。宋哲元认为北平必须留人与敌周旋,设法拖住日军,为大部队争取缓冲时间。但这个任务极为艰巨,且留下的人势必会被全国人误解为汉奸,各将领都不愿承担。
最终这个重担落在了张自忠的肩上。一方面,张自忠出于大局考虑,同意留下处理诸多事宜;另一方面,在宋哲元看来,张自忠一直主和,与日军人接触较多,容易被日方接受。
张自忠留守北平期间,一边尽量拖延日本人的各项要求,一边下令秘密开仓放粮,帮助战乱中的灾民,还通过熟人和红十字会秘密转移还未撤离的伤员,并派人救济牺牲士兵的家属。
可他的这些努力并未被人们看到,北平谣言四起,说他当了汉奸,逼走了宋哲元。这些谣言迅速传到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许多地方都张贴着声讨张自忠的大字报,各大报纸也纷纷痛斥他是汉奸卖国贼。
在那段日子里,张自忠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被全国人民误解,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但他始终默默忍受。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了30万大军,发动了枣宜会战。张自忠奉命率部迎敌,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战场。
5月7日,张自忠亲自率领1500余人东渡襄河,主动出击,试图截击日军。
渡河后张自忠的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奋勇杀敌,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由于日军兵力众多,且装备精良,张自忠的部队逐渐陷入了困境。
随后双方发生遭遇战,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对张自忠部进行了疯狂的攻击。张自忠毫不畏惧,亲自指挥部队进行抵抗,他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
最终,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自忠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将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让。
5月16日,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他的声音沙哑,但依然坚定有力。午时,他左臂中弹,鲜血染红了衣袖,但他仍坚持指挥作战,不肯退下火线。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此时日军已经逼近了他的指挥所,但张自忠毫不畏惧,他手持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战斗。
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怒目圆睁,凝视着敌人的方向,仿佛在向侵略者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张自忠的牺牲,让日军也为之震撼,他们对这位英勇的将军表达了敬意。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亲自为张自忠整理了破碎的军衣,然后命令属下用担架将其遗体抬下山埋葬,并立墓碑。
张自忠牺牲的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山河同泣。奉命驰援的38师组织数百名官兵组成敢死队,不顾一切地抢回了他的遗体。当灵柩运往重庆时,十万军民在长江岸边恸迎灵柩,人们臂缠黑纱,面容悲痛,哭声震天。
国民政府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蒋介石扶棺痛哭,追授他为陆军上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自忠将军的牺牲,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坚韧与不屈,也让全国人民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
延安各界也为张自忠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抗战之功极大,今并以身殉国,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配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张自忠的夫人李敏慧,在得知丈夫殉国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绝食七日而亡,后与张自忠合葬于重庆梅花山。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张自忠将军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一名英勇的将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热血和忠诚,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