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从山里到云端——同一片天空下传承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17:41 浏览量:1
2025年6月15日,河北省石家庄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场阳光明媚。我站在自动气象站前,给新入职的青年职工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看着这群年轻面庞上专注的神情,我想起了十年前我刚刚走进观测场,爷爷脸上欣慰的笑容。
爷爷名叫骆英,是新中国第一代观测员。
小时候,我最爱趴在他那漆面斑驳的书桌上写作业。书桌玻璃板下,压着几张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十八岁的爷爷和战友们在老槐树前的结业合影。照片里的少年们,笑容灿烂,眼里有光,那是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
1947年5月,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在冀中地区招收新生。
16岁的爷爷见到招生信息,心跳如雷,满腔热血地到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报了名,又徒步三天赶到曲阳县北水峪村,走进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1948年5月,学校与晋冀鲁豫军区通讯学校等单位合并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华北电专”),爷爷转入第二大队四队学习。
1987年9月4日,华北电专学员重访大李庄华北电专旧址 图/ 骆梦娜
回忆那段艰苦岁月的学习生涯,爷爷清晰地记得当时练习手摇温度表时的紧张:在仪表飞速旋转的声音中,每名学员都屏息凝神。由于操作失误,他不小心把仪器打坏了,周鲁女老师心疼得流下了泪水,这一幕让爷爷铭记终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件仪器都弥足珍贵。”这份对气象仪器的珍视,从此刻进爷爷的职业基因。
“努力努力完成教育的计划,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每当唱起这首激昂的华北电专校歌,时光仿佛倒流,爷爷又回到了青春少年时。
2017年,整理爷爷遗物时,我在一份气象资料的文件夹中看到一些泛黄的信笺。其间透露着战友间最质朴的情谊。在这些跨越数十年的絮语里,藏着艰难岁月中的守望相助:是行路时互相搀扶的手臂,是油灯下共抄一份教材的背影,是用省下的口粮交换半截铅笔的情谊。
看到“身体不太好了”的感叹,我才突然触到时光的重量——那些在山洞口追云、在油灯下绘图的少年,早已在泛黄的合影里霜染双鬓。
1991年,爷爷离休了。但在气象这条路上,他从未停止脚步。他总爱戴着老花镜翻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或是对着电视天气预报里的卫星云图喃喃自语。那些跳动的温度曲线、变幻的气压数值,在他眼中既是对毕生事业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气象智能化的憧憬。
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已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气象种子”。2014年,我追随爷爷的脚步,考入石家庄市鹿泉区气象局工作,后来开始从事地面观测工作。
图为华北电专学员使用过的水井 图/许光
面对全套自动化观测设备,显示屏上跳动的观测数据让我眼花缭乱。一回到家,我就兴奋地向爷爷说个不停,“爷爷,现在都是自动化啦,电脑自动采集数据。还有卫星云图,6分钟更新一次,可快啦!”爷爷认真地听着,欣慰地说“好,好啊……”
真正读懂爷爷说的“好”,是在入职第二年的暴雨夜。2016年7月,刚刚独立值班的我遇上了“7.19”大暴雨。猛烈雨水狂泻而下。站内,自动气象观测仪的百叶箱在狂风中微微震颤,风速仪的风杯飞速旋转,将实时监测到的气象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值班室。
值班室的电子显示屏上,各种数据不断跳动刷新,雷达回波图上厚重的雨云呈现骇人的颜色,持续向鹿泉移动。我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细致分析各项数据,听着窗外愈发猛烈的暴雨,不免有一丝紧张。降水强度即将超过警戒阈值,大家围在大屏幕前,各抒己见,深入分析研判未来天气走势。“根据雷达回波和数值模式预测,强降水还将持续,且降水量可能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马上发布红色预警!”时任局长果断下达命令,我立刻登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通过短信、微信、应急广播等多种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将预警信息传递到全区每个角落。与此同时,老观测员顶着狂风暴雨走向观测场,检查维护设备,确保数据准确连续。
在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中,台站的每一位同事都坚守岗位,争分夺秒,用专业和责任为全区人民筑起一道坚实的气象防线。
这一刻,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观测的不是数据,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从山洞课堂,到智能观测站;从手摇温度表的“咔嗒”声,到卫星云图的“唰唰”更新;从手动编发报文到智能网格预报。气象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在续写前辈的传奇。时代在变,风云在变,气象人的眼睛,始终望着同一片天空。
跨越78载,两代人的身影在云卷云舒之间重叠,不变的是“追云逐雨”的初心。这份初心,将永远如气象图上的色标,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鲜艳如初。
而我,会一直接下去。(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综合观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