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夫 9 上 毛泽东到达重庆,山城沸腾了 43天以谈对谈,以打对打

发布时间:2025-07-25 17:08  浏览量:1

毛泽东是8月28日下午3时37分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 的。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外摄影记者,他挥动着那顶盔式帽,向 大家频频招手。蒋介石特意派他的侍从室主任周至柔前来迎接。

毛泽东刚下飞机便在九龙坡向中外记者发表谈话,他说:

“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 讨团结建国之大计。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 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

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 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 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 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 中国。

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 述任务而共同奋斗。本人对于蒋介石先生之邀请,表示谢意。”

毛泽东的讲话,赢得了中外记者的热烈掌声。

在各界要人及知名人士的簇拥下,毛泽东一边微笑着, 一 边挥动着手中的盔式帽走向欢迎的汽车。

机场外面停着好几辆高级轿车。周至柔陪同毛泽东、周恩 来、王若飞等人来到轿车前。周至柔指着一辆崭新的篷车说: “这是蒋主席特别拨给毛先生用的。”

“很感谢!”毛泽东礼貌地回了一句,脚步却偏偏绕开这辆 篷车而去,朝标有“美大使馆”的篷车走去。旁边的赫尔利立 即明白了怎么回事,连忙为毛泽东拉开车门,他和张治中、周 恩来一起陪同毛主席坐进了这辆车。

车上,张治中对毛泽东说:“润之先生,住处给您安排好了, 住在接待美国人的招待所里,那地方好,设备齐全。”

毛泽东摇 摇头,“我是中国人,怎么能住进美国人的地方呢!随便安排一 个地方吧,总不会比延安差吧!”说完哈哈笑了。

张治中沉默一会说:“那就住黄山别墅吧,不行的话,山洞林园也行,很幽静,这也是蒋主席的意思。”

毛泽东朝张治中笑了笑:“你是国民党的政治部长,政治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很任性的。在延安我已经跟你打过招呼了,到重庆以后,国民党的车子不坐,国民党的房子不住,所以呀,我还是去我们的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至于黄山和山洞林园嘛, 改日再歇凉吧。”

下午五点多钟,毛泽东从九龙坡机场抵达红岩村,党的南 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的干 部,齐集在红岩村的小礼堂,举行了一个热烈的欢迎会。

会后, 毛主席由周恩来陪同,到蒋介石的官邸林园商谈国事。毛泽东 在蒋的林园住了两天两夜。在这两天两夜里,南方局和《新华 日报》的干部,都为毛主席的安全而提心吊胆。为了安全,周 恩来同志这两天两夜里都陪着毛主席。

当30日毛主席从林园回 到红岩村的时候,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南方局统战委员 会各组(如党派组、文化组、外事组、妇女组和青年组)都纷 纷出发,到重庆市内向有关的群众组织报告这个喜讯。

就这样,毛泽东在重庆43天,绝大部分时间住在红岩村。 具体地点就是办事处二楼东头靠里的一间房子。红岩村虽说安 静,但要接见各界朋友,又不大方便,张治中将军便把自己在 市内曾家岩的“桂园”住所腾出来,作为毛主席会客之用。这 样,毛主席把桂园作为市内的办公地点,早上八时乘车去桂园, 下午六时再回到红岩村。

毛泽东到达重庆的消息,立即通过新闻媒介传遍了整座山 城。许多报纸发表了社论,对毛泽东来渝谈判的行动给予了高 度评价,有的报纸在社论中指出,毛主席来重庆是“中国的一 大喜事”,毛主席“维系着中国目前和未来历史和人民的幸福”。

《新华日报》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下午便发出号外,首先传 播毛泽东来渝的喜讯,山城人民争相阅读,奔走相告:“毛主席 来了!”人心振奋,万众欢腾,整个山城沉浸在幸福和狂热的气 氛之中。

与重庆山城的气氛恰恰相反,国民党《中央日报》则是另外一种情景。

编辑部内部显得异常紧张。国民党中央给《中央 日报》的指示非常明确:共产党的这一着出乎我们意外,报纸 不发表社论,不写本报专访稿,新闻发布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 的新闻稿,有关谈判的报道,要少登,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 出,标题不要太大,尽量缩小此事的影响,不要替共产党制造 影响。

按照国民党中央制订的这一宣传原则,《中央日报》对毛 泽东来渝谈判的消息,仅刊发了中央通讯社编写的几十个字的 新闻稿,在报纸上用两栏位置孤零零地排在国内要闻版的中间, 报纸版面冷冷清清,表现出无话可说又无可奈何的尴尬心情。这 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公众的强烈反感,在报社内部也引起了不满。

毛泽东到达重庆时,恰恰从《中央日报》社门口经过。当时,报 社的职工正在食堂吃饭,突然有人跑进食堂低声说:“毛主席来 了!”于是,报社的工人纷纷拥出报社大门去看毛主席。

这时街 头人山人海,万人争看毛主席的热烈情景是重庆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报社的工人们纷纷在激动地畅谈亲睹毛主席风采的动人 场面。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封锁不了人民心向毛主席的滚滚热潮。 自从毛泽东到达重庆的那天起,人民群众自发的来信像雪片一 样飞向《新华日报》社,飞向毛泽东的住处。谈判闲暇,毛泽 东翻阅着各界群众的来信,常常抑制不住激动之情。

这里,我 不妨照抄一二。

一封署名“胡其瑞、刘冠平、肖长虹、鲜群”的给《新华 日报》的信中这样写道:

编者先生:

日本投降以后,我们对于将来的复员、建设,还 是惴惴不安,是不是很快地可以把敌人的武装解除?很快地我们可以享受到和平幸福?

工业家能否把敌伪的 工业接收过来?商业界上亏累破产的惨状能够得到挽 救吗?

种田的,能否不受土劣的欺侮?工人生活能否 得到保障,而安心努力生产?

文化教育人士能否获得 言论思想的自由?

这一切都可归纳成贵报提出的一个 口号,就是要求和平团结和民主。

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 过去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 碎了。

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 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是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 姓的要求。希望即将开始的谈判完全成功,希望立即 出现一个真正民主的联合政府,在全中国的国土实现 和平与民主。这才不负毛先生一行,不负全国老百姓 的愿望。

毛先生之来,是关系全国命运的大事,我们 谨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封署名“成都的一群学生”的给毛泽东的信中这样说:

《新华日报》转毛泽东先生:

我们在报纸上看见你来重庆的消息,我们深知你 是为着我们国家的民主团结而来的,我们心里有说不 出的兴奋。

解放区的人民在你和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 导下,大后方的人民也追随着你的方向,坚持了八年 多的抗战,今天,终于胜利了。

听说你来了,我们没 有法子压抑对你表示敬意,我们写来这个简单的信,一 方面向你致敬,同时表示为了我们国家的民主团结、和 平建设,在你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奋斗到底。

另一封署名“一个家庭的两个人”的信,内容更是情真意 切:

几年来我们一直关怀着毛主席的健康,乘他刚达 此地的这个机会,我们诚心诚意附上法币壹万元,拟 请先生代购美国鱼肝油转献毛主席,略表我们对他的 一点敬意。

我们既非党员又非无产阶级,可算是小康之家,也 就因为这点,才足以说明爱戴他的人,除上列人类外, 还有我们这一类的人!

我们认为只要他还活着,中国就总有完成人民愿 望的一天!

这封信如果不影响你们的篇幅,我们希望能够公 布,因为我们想,有如是用意的人不会只有我们几个 人,也许还有相同的人要如是举动!

根据作者的要求,这封信发表在8月30日的《新华日报》 上 。

读着这一封封充满激情的来信,毛泽东眼睛湿润了。领袖 和人民之间是如此心心相印,这是人民对真理的向往,对正义 的向往,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腔信任之情。

谈判,是另一个战场的激烈较量,是真理正义与谬论邪恶 的决战,是智慧的角逐,也是人心向背的一次全面展示。

43天的谈判,是一场极其尖锐而复杂的斗争。毛泽东采取 的斗争策略是:以谈对谈,以打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