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廉脉 | 聂荣臻:矢志不渝践忠诚,清风正气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5-09-15 06:34 浏览量:8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与建设岁月中,聂荣臻展现出了坚定如磐的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克己奉公的品格,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01-
矢志救国跟党走
坚定初心始践行
20世纪初,中国正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列强侵略、政府腐败,百姓苦不堪言。青年时代的他,便开始探寻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江津县立中学读书的聂荣臻,满怀爱国热情,积极参与领导家乡的学生爱国斗争。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的积弱与腐朽,也更加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决心。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聂荣臻于同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一边在工厂辛勤劳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此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共产主义的浪潮。聂荣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这些思想的火花在他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经过反复思考与比较,他逐渐认识到,实业救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只有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1922年8月,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1925年,因革命形势需要,聂荣臻毅然回国,投身到国内的革命斗争中。他先后在黄埔军校、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等任职,积极参与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在黄埔军校,他不仅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还坚决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中山舰事件”后,尽管他被免去在黄埔军校的职务,但依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机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工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默默贡献力量。
南昌起义前夕,聂荣臻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前往九江组织武装起义。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投向汪精卫,局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冷静分析形势,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勇敢的行动,成功将张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拉出来参加起义,为起义增添了重要力量。随后,他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起义军受挫的紧急关头,与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
此后,聂荣臻辗转多地,在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定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支持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长征途中,他率部担任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的前卫任务,突破国民党的一道道封锁线,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红军的战略转移立下赫赫战功。
-02-
心系人民守清贫
克己奉公为国防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此次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1937年11月,聂荣臻奉命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面对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他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武装力量,加强党和政权建设。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心系百姓,颁布了“树叶训令”,命令边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公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他深知百姓在战火中生活艰难,部队宁可饿着肚子,也不能与民争食。训令下发后,他还专门召集负责给养供应的同志开会,语重心长地说:“敌人连续‘扫荡’,部队的给养的确十分困难。可是,各村庄都闹饥荒,让他们到哪里去讨饭……”说到此处,他鼻子一酸,难过得说不下去。缓了缓情绪,他继续说道:“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在困难时期我们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部队不仅不能采摘树叶,还要利用战斗间隙,帮助人民搞好生产。军区机关要自己动手,节衣缩食。”这道“树叶训令”以布告的形式贴到村庄周围,老百姓深受感动,一些群众甚至找到军区和边区政府,恳请聂荣臻收回训令。但他坚定地认为,这是人民子弟兵应尽的责任,训令不仅没有收回,还传达到晋察冀边区所有部队,要求严格贯彻落实。这一举措,生动地体现了晋察冀边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厚情谊。
1939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聂荣臻周密部署,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指挥八路军在雁宿崖、黄土岭等地与日军激战。在黄土岭战斗中,成功击毙日“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等重要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国防科技建设事业中。当时,国内科技基础薄弱,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国防科技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聂荣臻毫不退缩,他深知国防科技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1960年7月3日,他在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坚定地表示:“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有可能这样一逼,反而成为发展我们科学技术的动力,更加坚决地在科学技术上力争独立自主,依靠自己,而不是指望外援。”“我们要有志气、有毅力,任何艰苦的科学技术难题,都要放手发动群众来试验研究,自己搞,绝不依赖……练出真本事。”
为了推动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聂荣臻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知识分子。他提倡大胆放手、依靠科研人员,强调科学家的事交给科学家去做,专业领域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办,而他自己则甘愿担当科技事业发展的“勤务员”,做科研人员的知心人。他不止一次对科研人员说:“你们只管放手工作,我来做你们的后勤部长。”“只要大家尽了心,用了力气,失败了不要紧,要打气,绝不要泼冷水,更不会追究责任,要坚持下去,吸取经验,反复试验,直到成功为止。”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改善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聂荣臻多方奔走,积极争取资源。当一批鱼、肉、大豆、海带等物资运到后,他特意关照国防科委:“这批物资都是专门给科研人员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并亲自布置、检查分配方案,确保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在他的努力下,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两弹一星”等伟大成就相继诞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勤俭厚德树廉范
言传身教正家风
聂荣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高级干部子女的教育,关系到党的信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常说:“教子之道贵以德。”在日常生活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家人。
聂荣臻生活简朴,不吸烟,不喝酒,不讲究吃穿,不铺张浪费。他家里的摆设极为简单,客厅里连一幅字画都没有,很多家具还是解放初置办的,有些甚至是战争年代留存下来的。对于用车,他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准家里人随便用公家的车。在北京时,夫人张瑞华每天一大早就赶公共汽车到中组部上班,还自己带饭。她常对女儿说:“你爸爸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心里也不踏实。”在聂荣臻的教育影响下,一家人都衣着朴素,粗茶淡饭,生活十分简朴。
聂荣臻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视,他总结出五条应该教给子女的“德”:一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二是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注意公德;三是有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四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思想开阔、兴趣广泛;五是体格健康、勤劳节俭、能独立生活。他认为前两条最为重要,是为人之本。他教育女儿聂力,对人要诚恳厚道,讲信义。他说,中国传统道德信条中,“厚”是很重要的一条,是美德之一。厚道就是要诚恳待人、尊重别人,只有这样,人家才能与你以诚相见。在与人共事时,不要事事都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与别人相争。真正原则性的分歧,必须讨论清楚;工作上的意见分歧,有时可心平气和地争辩,但不可盛气凌人;至于个人之间一般性的分歧,最好采取“和为贵”的态度,互谅互让。
聂力深受父亲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她虽然是中将,但从不去吃小灶,而是在食堂和大家一样端碗排队。平时她不穿将军服,而是穿尉官的布料军装,她说这样干活方便,不用怕脏了衣服。聂力成家后,她和丈夫都是国防科技战线的杰出人才,他们并肩战斗,工作勤恳、生活朴素、成绩出众。聂力夫妇唯一的女儿聂菲,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懂得艰苦朴素,裤腿短了,接一块继续穿。
聂荣臻家还收养了很多亲戚的孩子,他们同样受到聂荣臻的教育和感染,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解放初,烈士子弟小继强来到聂家,聂荣臻爱怜地抚摸着他的脑袋说:“你是烈士的子弟,以后要好好学文化啊!”在生活上,聂荣臻对继强关爱有加,但在政治上、工作上却对他严格要求,决不因他是烈士子弟而有所放纵。
聂荣臻一生热爱党和祖国人民,他将这份对人民、对党的事业的爱传递给了下一代。他希望子女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有正能量的人,这种对子女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 上一篇:便民服务显担当 争做群众心中的好志愿者
- 下一篇:鲁迅精神:穿越时代的思想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