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20 留美幼童到 36 万留学生!中美留学史竟藏这些秘闻
发布时间:2025-09-19 08:53 浏览量:4
中国学生如果出国留学,首选地点似乎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仅2017至2018年,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就已经到达36万人。
但是,这样的荣景恐怕将不复存在。
如果你留意最近的新闻,我们的教育部已经发出今年第一号留学预警,预警里指出,「中方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
坦白讲,这很违背我一向以来对于中美关系,至少在赴美留学方面的认知。因为美国似乎向来对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接受美式教育是展开怀抱的,甚至这段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
在这样的当下,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可能是有必要的。我特别想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最近刚刚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徐国琦先生所撰写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 著,尤卫群 译,理想国出品
1.
研究一段历史,
不应仅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
徐国琦是谁?现在是香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过去在美国任教多年,专门研究领域就是中国的现代史、近现代史,尤其是把现代史放在一个国际间关系来考虑。他的这种思路实际延续了他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他的博士导师入江昭教授的观点。
入江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现代国际政治研究及国际史研究的大师级学者。他是一位日裔美国人,哈佛大学的荣誉教授,他有一套非常特别的观点,就是认为我们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应只从一个民族主义的观点出发,而是要从一个国际主义的观点来看待。
由于持有这样的观点,入江昭特别把历史研究的题材放在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甚至放在整个国际关系之中来考量;在这个领域里,他又会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历史研究的范围。
我们一般人看历史、研究历史很容易被国界捆绑,比如要不就研究美国史,要不就是研究中国史,如果研究中美之间关系的历史,则可能会从中国本位出发,或者从美国本位出发。
可是入江昭教授以及他的得意门生徐国琦教授,他们的看法却是应该把这段关系本身,当成一个自有其特性的独立领域,而不是局限在从中国或者美国的视角出发。
当你能持有这样的观点,你关注的东西就不再只是两国官方往来的外交关系,而是能够看到更多的民间往来。当你看到这些民间往来关系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原来中美之间的民间往来其实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通常是不被两国政府之间的起起伏伏的来往关系所干扰。
在这本《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里,有一章特别有趣,就是关于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生的这段历史,特别是所谓的「留美幼童」历史。
2.
近150年前,第一批官派赴美的中国留学生
中国「留美幼童」指的是什么?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了,即是指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
1872年9月,首批到达加州的留美幼童合影 | Wikipedia
在清朝后期,清朝政府官派了一批幼童和青少年远赴美国留学,整个过程大概是从1872年持续到1881年之前,在这段期间其实去的人并不多,总共也就120多个人。
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当初清朝政府为什么会突然想要派学生去美国留学呢?首先要注意,当年的美国——19世纪后期的美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世界强权美国,那时候如果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想要「开眼看世界」,了解全球局势,首选留学地点应是欧洲才对。那时候美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一个急追欧洲水平的地步。
第二,美国当年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强国,当年第一大强国依然是大英帝国,而且欧洲诸个强国的国势恐怕也都强于美国。
同时,1872年,是清朝政府要官派留学生赴美的开始,那时恰是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甚至那时还有部分美国多个州制定了许多对华人非常不友善,或者可以称为「排华」的法律规定。
这里面就牵涉到中美两国之间一段非常有趣的曾经相当友好的历史,今天先不多谈,我们先回到那个时候的清朝。
要知道,那时的清朝虽然已经开始受到列强侵袭,但从普通民间阶层到官方,尤其到士大夫阶层,很多人对于要「通洋务」这一点其实非常不满。举个例子,1861年北京成立了一所外语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最初就是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结果许多清朝的保守派官员,他们非常反对。那时他们甚至流传这样一副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除此之外,那时相对较懂洋务,愿意出使国外的一些重要官员,比如中国首位常驻公使郭嵩焘,他们还必须承受国内同胞的恶意,许多人认为郭嵩焘愿意接任驻英大使,这就是「叛国」,甚至有人威胁要杀了他,拆掉他祖宗的祠堂,认为他这样代表朝廷去英国当公使,实在是对不起列祖列宗,是辱没先人的行为。
郭嵩焘,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在这种情况下,官派留学生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这就不得不提清末的李鸿章以及曾国藩,这两位其实是很具有远见的。
他们发起了自强运动,他们很清楚,这个时候如果再不培养一些能够通洋务的人才,接下来将会非常麻烦,尽管那时他们的视界还是较为浅显,认为主要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去学的就是西方人如何造铁路、造轮船、武器等等,回来就可强兵富国。
无论如何,李鸿章和曾国藩决定了要外派学生去美国读书。
3.
斯坦福大学的创建,
原来和当年的铁路华工也有相关?
当时,与美国的诸所学校以及官方政府都已谈妥,而主要负责带着这批留学生孩子们的就是容闳。
容闳是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以徐国琦的话说,从今天的角度看,容闳就是今天的「海鸥」——海外读书,奔波来回于两岸的这类留学生。容闳就被认为是中国留学生的一位先驱,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美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带领几批幼童、青年远赴美国留学的导领人。
1854年,容闳学位像 | 网络
刚才已经说过,那个时候一般人都认为,不要说出国留学,仅仅出国都可以看作是「奇耻大辱」,尤其是家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尤其看不上出国这件事。
所以当时大部分优渥的家庭反倒是不愿意让孩子出国的,只有两个省份相对特殊,一个是广东,另一个则是江苏。两个省份都是沿海,可以说很早就接受了外来影响,尤其是广东,从来就和老外打交道,所以他们对于出国这件事反倒无所谓。
由此,这120个留美幼童里,有83个来自广东,22个来自江苏,而且这批孩子里,多半都是乡村或者经商人家的家庭背景,家里也可能早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往。
就这样,他们坐着轮船横渡太平洋,再从旧金山(洛杉矶)上岸,随后就正好坐着刚刚修建完成的美国蒸汽铁路系统,横穿整个美国由西到东去留学。
说到这条铁路,其实很有意思。这条铁路是由三家铁路公司联合运作,其中一家就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这是当时美国一家非常重要的铁路公司,它的老板就是阿马萨·利兰·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
利兰·斯坦福凭借建造这条铁路赚了大钱,但是要知道,当时为建造这条铁路,公司召来了大批的华工。这些华工付出血汗,甚至付出生命修建完成了这条横贯美国的铁路,但是他们获得的薪水却远远没有达到美国当时的正常标准,生活也异常艰苦。
150年前,在美修建铁路的华工 | 凤凰网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坦福的家产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华人员工的贡献。
斯坦福,你听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些耳熟?没错,他就是今天威名赫赫的斯坦福大学的创校人,而这笔创校经费,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劳工的血汗钱。当然,直到现在好像都还没有校方的公开表态,说明原来学校的创办和中国人或者华人其实是有关系的。
然而,这些华工为美国作出贡献,他们其中很多人也自然留在了美国,成为早期的华人移民。当华人移民越来越多之后,当地的白人就开始有些不高兴了。
他们不只从文化上认为,这些留辫子的中国人和自己不一样,信仰、语言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很多劳工阶层的人会认为他们今天的失业问题,薪水变低,那就是因为这批「底层」中国人来抢了他们的工作,还把整个收入水平拉低,这也就酝酿了后来的「排华」浪潮。
19世纪美国「排华」浪潮的讽刺漫画 | Wikipedia
不过,虽然当时部分地区排华情绪已经开始酝酿,这120个中国幼童到达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德之时,你却难以想象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欢迎。
4.
美国精英阶层,
对「留美幼童」难以想象的欢迎
哈特福德当时是个非常富裕的城市,当年也是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那里的人非常开明,而且对中国人也非常友好友善。
这个城市附近正好有几所相当重要的大学,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许多名人也都居住于此。当120个中国留学幼童到达哈特福德,他们首先要解决住宿问题,而当时他们被安排的住所并不是学校宿舍,而是一些寄养家庭。
当地许多家庭一听说将有清朝的孩子要来寄住,你几乎不能想象他们的兴奋和积极程度,报名参加这个计划的人数远远多于实际上需要的家庭,许多家庭也很遗憾无法接待这些中国来的孩童。
留美幼童与美国寄宿家庭合照
尽管接待这些孩童,清朝政府的确会提供一笔招待费用给这些家庭,但实际上,更多当地人,也就是那些传统的美式的基督徒,他们都带着一种很天真的想法,那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精英社会对于中国的看法——
第一,他们对中国充满好奇;第二,他们总认为自己应该想办法帮助中国,帮助这个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落的古老文明。
他们又好奇,又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文明,非常值得敬仰,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现在这个文明已经落后,面临很大的问题,而他们身为基督徒,身为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就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要帮助这个国家的再生。
所以,他们很清楚这批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代能改变中国的人,他们几乎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来欢迎这些看起来「有些怪异」,前面剃着光头、后面留着长辫子,身穿缎子鞋、丝绸长袍和宽大上衣的中国孩童和青年。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方瑞,2009,中国美术馆藏
而当时这些清朝官派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到了美国后又表现如何呢?
我们今天大概已经很难想象,这批留美幼童其实在美国仅仅才停留了几年,他们却非常迅速地让当时整个城市,整个东岸的精英阶层,都对他们的印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开始,这些东岸精英阶层只是觉得他们看起来「怪怪」的,也挺可爱,但是后来他们却发现这些中国年轻人太不简单了。
5.
「他们生机勃勃,
脸上洋溢对知识的渴望」
在徐国琦的书里,有许多非常辛苦从各种文档里找到的原始材料,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材料里,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这批中国学生,给予美国人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比如,《纽约论坛报》曾有一位记者这样写到,「他们脸上生气勃勃、聪明好学的表情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其热切程度同那些没有枣核眼或留辫子的男孩子同样强烈。」
而且这些孩子和今天去美国留学的许多留学生不尽相同,他们不只是读书,要知道美国这个国家向来在教育里就非常重视体育,比如要打棒球、篮球、美式橄榄球等等运动,那么这批清朝官派留学生,进入这样一个高举体育文化的国度,又会如何适应?
没想到的是,这批孩子也一样学会美国孩子会玩的这些「游戏」。
中国留美幼童(前排右一)参加棒球队 | nobelnet
1876年,留美学童就组织了自己的棒球队,并在同当地球队的比赛中有着不俗表现。
后来成为耶鲁大学一位杰出教授的威廉·里昂·菲尔普斯(William Lyon Phelps),也曾是很多中国留美幼童的同学,他在自传中写道,这些中国学生「教养极佳,是优秀的运动健将,思维活跃,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这些幼童除了有一条长辫子,和我们穿得一模一样。」
然后还说到,「所有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当然都是新鲜的,可是他们很快就在棒球、橄榄球、冰球方面表现优异,以『快手』著称。而在花样滑冰中,他们超越了所有的人! 」
不仅如此,这批中国年轻人那种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就是每当有新的东西刚刚出现,他们就会马上去挑选。
当时自行车刚刚出现,在哈特福德中学最先拥有自行车的男孩子就是「中国幼童」吴仰曾,当许多美国人都还对这个新装置感到陌生时,吴仰曾已经开心地骑着他的「怪异的高机器」到处跑了。
我们还知道,美国大学也有个传统,哈佛和耶鲁有点类似英国的牛津与剑桥,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非常重要的赛艇校际比赛——两所大学会各自组织一支赛艇队,代表学校和旗鼓相当的对手竞赛以争取荣誉。
而当时,就有一位留美幼童钟文耀,成为了耶鲁大学赛艇队发号施令的号手——也为耶鲁大学开了中国人担任学校赛艇队号手的先例。
根据当时的校报记载,钟文耀在比赛中指挥赛艇如同「外出练习转一圈」那样沉着自如。据当地一家报纸报道,在钟文耀之前,赛艇队没有胜任的号手,一直成绩不佳。钟文耀「令人赞叹地坐在船头……他个头小,又轻,不是什么多余的负担,同时又沉着镇定,头脑清醒」。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留学生,最后「受到了所有人的爱戴」。
除了钟文耀,另一名运动员邓士聪,身材短小,重心接近地面,他「奔跑如猎狗,躲闪快如猫」,这正是美国橄榄球队员所需要的最理想的素质。
邓士聪有的是优雅和速度,而另一名幼童康庚龄则「有牛劲」。他肩宽体壮,永远是一副好脾气,面带微笑,然而他能拖着四五个美国男孩冲过底线。在棒球方面,有一名中国幼童是神投手,对方几乎打不到他的投球,而另一名中国幼童在击球时,他的球棒「像一个婴儿吸奶瓶那样直击棒球,分毫不差」。
《中国人与美国人》,徐国琦 著
1878年中国学生组成的棒球队 |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当然,我们不能只说这些中国年轻人体育好那么简单,中国留学生向来最优秀的是什么?就是擅长读书。
还是菲尔普斯教授的回忆,他提到的留美幼童叫做曹嘉祥,认为他「庄重而严肃」。他就觉得像曹嘉祥这样的人,就是「在这世界上我永远无法企及的人,比我成熟老练得多」,「在课堂上听到这个年轻人翻译恺撒大帝的话,真是一场大开眼界的博雅教育。」
不止如此,当这些中国留学生进入社交场合之后,同样展现出了极好的修养以及待人接物的优雅举止。
比如,美国学生们热衷的舞会,菲尔普斯的回忆里,这些中国男孩一旦「进入社交场所,我们谁都没有机会了」,「在舞会和欢迎聚会上,最优雅、受邀请最多的美女一成不变地青睐来自东方的乡村少年们。当女孩们刻意从我的美国伙伴们身边经过,以超出惯常礼仪所需的优雅去接受中国对手的邀请时,我仍然记得伙伴们脸上那痛苦的表情……东方人跳舞也跳得非常美」。
然而不幸的是,也正是这种对于美国生活方式成功的适应和改变,为后来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埋下了种子。
6.
内忧外患,
中国「留美幼童」计划还是被迫终止了
好景不长,很快就发生了席卷全美的排华浪潮,尽管排华浪潮当时还没有正式成为国家法案,直至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可是那时已经影响到当时美国的西点军校和海军学校了。
它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这一点对于负责整件事情的李鸿章来说是个刺痛。因为他最希望这些派去的青年,有一天能进入西点军校学习西方的军事技能。
李鸿章一方面要面对美国的排华情绪,另一方要面对的则是始终在国内困扰着他,反对中国官派学生出外留学的保守派力量。
当时,包括他派去和容闳一起盯着这些学生的部分官员,比如陈兰彬等人,他们都认为这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年轻人学坏了。
具体表现在,第一,他们的中文不好了,对中国古典的研究不行了,只会洋人那套东西了;更严重的是,其中有些年轻人居然学洋人信教,成为了基督徒,甚至剪去了自己的辫子,这对于这些中国官员来说,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当时这些朝廷内的保守派知道了这些事情,肯定更加愤怒,不断想要阻挠、停止这个计划,要把所有的留美幼童都召回来。
尽管那时候已经有几十个中国青年已经开始上大学,学业已经开始却要被迫中断,而李鸿章有点卡在其中,一方面他对美国的排华情绪非常不满,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觉得这些年轻人还没有完成学业计划,应该再继续下去。
所以你认为李鸿章该怎么办?与此同时,美国这边的民选议员们,由于受到民间关于失业问题的压力想要继续排华政策,可是很多政府官员,尤其是学术界、以及许多社会名流,较为开明的人,他们始终愿意让这些中国年轻人继续留在美国读书。
耶鲁大学的校长当时就撰写了一封非常强烈的请愿信,他希望当时的清朝政府不要中止「留美幼童」这项计划,同时也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继续保持一个对这些清朝留美学童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做法。
在这封写给清朝的信里,他就说到,「关于这些学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从我们的理念和习俗中学坏了,变得德行不端的说法,我们不能接受。」
「我们愿意提请贵部,这些学生当初是应贵国政府向美国国务卿提出的请求,希望他们能够学习我们的语言、教养、技艺和艺术,而被我们的家庭和学院接受。在没有正式知照的情况下突然将他们永久撤走,况且他们在西方学校里对于艺术和技艺的学业尚未完成,还没有掌握对于中国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实在有损于我们为之祈盼永远富裕和平的天朝大国的声誉,这也是我们对这个热诚欢迎接待这些学子的国家的失礼。」
这封信很意外地得到了诸多美国社会名流及教育家的签名联署,其中一个就是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恰是容闳的朋友,他一直支持整个计划,而且他本人也一直非常讨厌和反对当时欧美列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欺凌。
所以他认为,中国将来如果要变化,这样的留学计划太重要了。
而且,马克·吐温不只自己签名,他还想办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在这封请愿信上签名,这个人就是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名将,即带领北军战胜南方,最终结束了整场战争的一代名将)。
李鸿章(右)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 | 《北京文摘》
尽管美国前总统都签上了名字,可是对于清朝来说,这都无济于事。
整个「留美幼童」计划到底还是终止了。
7.
尽管受尽国内谴责,
这批「留美幼童」承担了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角色
当时这批留美计划的学生全部被召回国,而只有两个人最后完成了学业,一个就是欧阳庚,还有一个就是詹天佑。
没错,这批留美学生中的很多人,在回国之后真的都不负当初任派他们出国的人,对他们所寄予的希望,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詹天佑耶鲁大学学籍表 | 网络
詹天佑是第一位让我们中国人自己修建成铁路的一位伟大工程师;除此之外,还有唐绍仪,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促成南北议和;梁诚,20世纪初驻美公使,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向美国交涉,成功说服美国政府于1908年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所退款项也用于建立后来的清华大学。而出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唐国安,正是梁诚当年的同学,一起去美国留学的这批幼童之一。
还有蔡绍基,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长;沈寿昌,北洋海军舰队上的将领,在同日本海军作战的时候英勇牺牲;还有在香港非常有名的周寿臣,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容星桥,这么一批人物,都是出自当年留美幼童之中。
可是,当这些留美幼童被召回国时,同样受到了国内舆论的排斥和谴责。
那时有名的报纸《申报》有篇文章里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不仅批判这些人没有家世,没有背景,认为他们都是农村子弟也好意思说去学习洋务,而且还要讽刺他们「性情则多乖戾,禀赋则多鲁钝,闻此辈在美有与谈及国家大事及一切艰巨之任,皆昏昏思睡,则其将来造就又何足观。」
这就是当年的清朝,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一个国家里对于留学这件事,就是如此嗤之以鼻地看待,而相比之下美国虽然也有排华,可是美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当时却如此欢迎中国的「留美幼童」去学习、去接受教育,而且这些幼童在美表现也不负众望。
1890年圣诞,留美幼童归国后聚会 | 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
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来看,难道不觉得整个风景有一种几乎是颠倒的变化吗?
历史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两个国家之间共同历史的重要性。
这也正是徐国琦老师不断强调的一个观点:两个国家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之间又会出现许多暧昧而复杂的情况。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结尾,孙中山,革命的先行者,中国近现代的国父。可你知道孙中山是什么人吗?他是个基督徒,他还曾经拥有过美国国籍。一个有过美国国籍的基督徒,那么你认为能说孙中山先生他就是个不爱国的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