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霍邱山景的诗词

发布时间:2025-09-26 08:33  浏览量:2

同治《霍邱县志》云:

县南诸山列若屏障,水道淮河为宗。东西二界,承纳众流,委蛇奔灌,形气所钟。千百年来,孕奇毓异,人物丰阜。

这是对霍邱山川地貌和风物人情的总体概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自古以来,就有“霍邱八景”“开顺八景”“阳泉八景”之说,先人们用大量的诗词来讴歌霍邱古老的历史,迷人的山水以及丰厚的人文。下面,笔者结合所读所见,与大家共同感受霍邱西山的魅力。

芙蓉蘸翠

邑人朱诠

玉立奇峰镇古城,芙蓉竞秀得佳名。

云开翠色浑如染,雨过山光溜似荧。

曾有王孙来辇毂,岂无仙子着棋秤。

分明月白风清处,宛听蟾宫折桂声。

这首诗为明代万历《霍邱县志》所载,乃乡贤朱诠所作,也是目前可见描写霍邱八景之一——“芙蓉蘸翠”最早的佳作。

芙蓉醮翠

本文鸟瞰图与远眺图

由唐书俊先生拍摄

其他由作者拍摄

芙蓉山在霍邱西乡众山中地理位置最靠南方。古籍在介绍西乡诸山时往往以它为坐标,又因其山势陡峭、两峰相偎而称奇,在众山之中具有特殊地位。

芙蓉山上

诗中开端以写实的风格,将芙蓉山婷婷玉立、神奇秀丽的景色予以高度评价,进而以“云开”“雨过”后景象的描绘,更具体显示了满山翠绿、通体浑圆的姿态。后段用浪漫的手法,描述“王孙辇毂”“仙人棋秤”来此山游玩、娱乐的活动,衬托出山中美景令人向往。最后一句,用“月白风清”和“蟾宫折桂”典,一语双关,暗喻此地远离喧嚣世尘,乃修身、悟道、治学的意境,可谓词句清丽,想象丰富,竟境幽远,余味无穷。

芙蓉山隈古金华寺遗址

关于该诗的作者朱诠,同治《霍邱县志》在“名宦”中记:

以辟用起家宝丰令,守己爱民。时洞寇扰境,诠督讨俘获斩之。调渠县,教民务本,民德之,立生祠。当道咸上其最,迁均州太守,拔薤保婴,不畏强御,调陈州,有遗爱碑。

从以上记载中不难看出,朱诠是以“辟用”而非“科举”方式入仕,可知在为官之前,已经是才能出众,得到基层充分认可。他先后在河南宝丰、四川渠县、湖北均州、河南陈州任知县、太守等职务,爱民如子,除暴安良,政绩颇丰,被“立生祠”,“列贤行”,深受百姓爱戴。

大山雨信

邑人知州黄堂

岩岩不与众山同,一望风光造化通。

云气但来遮顶上,雨膏随见满寰中。

四时不爽须臾约,万物皆资润泽功。

谩倚栏杆频不去,只凭消息庆年丰。

这首诗为明代万历《霍邱县志》所载,乃乡贤黄堂所作,也是描写霍邱八景之一——“大山雨信”最早的佳作。

大山雨信

诗中所写的“大山”即今安阳山,自古以来便是霍邱西乡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峰。它山体最大、海拔最高,当地往往有雨雾绕山的自然现象,称为“大山放云”,老百姓便用来预报天气,特别是预测雨情,故有“大山雨信”之说。

诗的开头用“岩岩”二字,将安阳山巍峨高耸的气势,一下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接着用“造化”来形容风光的自然天成、美丽壮观。第三、第四句描述了雨雾缭绕、山雨欲来的动态画面,生动形象。第五句用“四时不爽”暗喻大山雨信的准确与灵验,第六句“万物皆资”来形容山雨的重要性。第七、第八句用“频不去”“庆年丰”来表达作者对如此神奇景象的留恋和喜悦之情。

龙潭烟雨

该诗作者黄堂,同治《霍邱县志》记:

字伯升,气节刚直,动履不苟,以葩经中弘治辛酉(1501年)乡试,官知州,无赫赫名。去后见思。其嘉言懿行,为后进矜式焉。今祀乡贤。

从记载可知,黄堂通过科举入仕,官至知州。但县治中无其任职地区(有史料显示其曾任江西宁州知州,俟考)及功迹的介绍,即“无赫赫名”。但评价其气节刚直,谨言慎行,品德高尚,为后世楷模,因此列入“乡贤”,尊享祭祀。

重登临水山

邑人傅培远

旧游重过此,远近望中分。

水阔遥吞岸,危峰欲挂云。

烟销帆影露,日落棹歌闻。

去去天将暮,前岸有宿氛。

这是同治《霍邱县志》中描写临水山的作品。霍邱西乡四十五里长山,南从芙蓉山起,北到此山止。因濒临泉河(古称泉水),故得名“临水”。虽山势不高,但耸立于水岸。如从淮上而来,远远望去,高大崔嵬。山上有明代敕造的圆觉古寺,在西乡众多的山丘中,具有独特地位。

临水山鸟瞰

诗以游子归乡,淮上乘舟作开端,由远及近的视角,用“遥吞”“欲挂”来描写水天苍茫、惊涛拍岸、峰险云绕的动态景象,层次分明,形成烈强的对比,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的后四句,画面一转,用“烟销”“日落”为背景,以“帆影”“棹歌”等元素,刻画了安静祥和的《晚归图》。凝望远方,炊烟袅袅,暮鼓声声,弥散着无限的乡愁。

临水古渡

诗作者傅培远,字致轩,霍邱周家集人。同治《霍邱县志》“人物志·文学”中云:

弱岁游庠,旋即食饩。培远幼而岐嶷,过目不忘,淹通古今书,故见诸行动,象纬律令、河渠兵政、郡国利病、山川扼要,无不晓练。不屑屑于制举业,独致力于诗、古文词,寝馈于庄、骚、史、汉,纵横排奡,自成一家。言计亦自辟蹊径,不傍他人门户。一以陶写性情为主。吉光片羽,识者宝之。

县志对傅培远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聪明绝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有成,豪放不羁,自成一家,不愧为霍邱西乡著名的学士。

过窦融墓至马鞍望高祖诸山

谢庭桢

春城西去乱山低,野径难寻任马蹄。

天远深当林底出,云晴乱拥岭头栖。

窦融封后无私土,汉祖营前绝战鼙。

先世义田几许在,断碑旧寺觅标题。

这是一首怀古题材作品,作者以出城西向游赏为轴,抚今追昔,情景交融,生发思古之幽情。

马鞍山近照

标题开门见山,让读者立刻感受到霍邱“窦融墓”“马鞍山”“高祖山”等重要名胜的厚重,对整篇的情感基调进行了定位。

诗的前半部以写实为主,以“乱山低”“任马蹄”展现出群山簇拥、芳草萋萋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出游时并不平静的心情。接着,以“林底出”“岭头栖”的夸张手法,勾画出蓝天深远寥阔、白云攸然而过的山中景象,暗喻春光可贵,历史景象一去不复返的自然规律。

诗的后半部用“无私土”“绝战鼙”“几许在”等词语描摹现实,追溯与霍邱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如“窦融”“汉高祖”等曾经的辉煌,结尾以“断碑旧寺”遗存,渲染出时移事异、万物皆空的“黍离”之悲。

高祖山远跳

左为高祖山,右为南长山

诗中所及的“马鞍山”“高祖山”在前文中均有介绍,不再赘述,在此,简要说一下“窦融墓”有关情况。

安丰侯窦融墓远眺

同治《霍邱县志》“墟墓”记:“窦融墓,县西二十里陈家铺(现址邵岗乡许集村境内)”。“勋爵”记:“东汉安丰侯窦融。”据《后汉书》所载:“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辆,与大军会高平(县)第一(城名)”。“帝高融功,下诏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融,为安丰侯”。

以上文献记载表明东汉初年,在河西五郡(张掖、洒泉、敦煌、武威、金城)担任大将军职位的窦融,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征讨割据自立的隗嚣部,取得了胜利。其后,融投汉,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安丰侯,跻身“云台三十二将”。“窦融归汉”成为著名典故,教育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其为模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统一。

窦融墓省级文保碑

遗憾的是,该诗的作者谢庭桢,同治《霍邱县志》仅记其为道光年间“府庠岁贡”,除此之外再无介绍。从诗的内容来看,他应是一位多愁善感、忧国忧民,并对霍邱历史典故颇为了解的博学贤士。我们应该感谢他,为霍邱留下这首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