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左宗棠离世前大骂李鸿章,胡雪岩也叮嘱子女:别靠近白虎
发布时间:2025-07-26 07:23 浏览量:14
1885年9月,左宗棠离世时,躺在病榻上,使劲浑身的力气愤慨地说:“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
左宗棠去世两个月后,好友胡雪岩也心怀愤恨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临终前,他召集所有子女,神色凝重,再三告诫道:“千万别靠近白虎!“
白虎,也代指李鸿章这一类人。
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朝局里,朝廷内外交困,百姓苦不堪言之时,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三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三人各执剑柄,守护这摇摇欲坠的江山。
左宗棠,湘军名将,他为官以来,一直为国为民,怀着伟大的抱负,收复失地,捍卫疆土,是他最大的使命。
胡雪岩,幼时家贫,从籍籍无名的草根,一路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他头脑精明,驰骋商场,在官场与商场之间来回穿梭,左右逢源。
李鸿章呢,作为淮军统帅、直隶总督,他位高权重,可以说在官场上翻云覆雨,各方势力几乎都任他调遣。
那为什么左宗棠和胡雪岩二人,即便是在离世前夕,也要嘱咐朝廷和子女,要提防李鸿章呢?这三个人之间又有怎样难解的仇怨呢?
1864年,新疆出现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在欧洲英帝国和北方沙俄的渗透下,我国新疆被迫分割出去,成立“洪福汗国”。
之后,沙俄得寸进尺,进一步侵占伊犁地区,左宗棠对此据理力争,坚决不肯放弃新疆这块土地,并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出兵收复新疆。
左宗棠曾在朝廷之上,愤然说道:“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此时,李鸿章却秉持相反意见,他担心沙俄因此发起战争,竟然主张放弃新疆。
左宗棠一下子火冒三丈,挥袖冲着李鸿章反问,喝道:“160平方公里的国土,你说不要就不要了?你对得起祖宗吗?”
这场口舌之争,双方辩论了几个月,也没有个具体的结果。
1874年,日本侵台,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在清廷高层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左宗棠与李鸿章,对待这一问题上,又开始大肆争吵起来。
李鸿章的意见是:“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他认为,“海防台湾”,说新疆地域太大,地方又贫穷,根本就是个填不完的窟窿。
而左宗棠的意见则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则打心底里认为,国家的每一寸领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且不可轻易放弃的,新疆虽远必争,这不仅关乎领土完整,更是一个国家尊严的体现。
对于二人的争论,最终决定权落在了慈禧手上,是弃是留,全由老佛爷拿主意。
左宗棠便在奏折里强调:“ 新疆是内地的屏障,新疆危则北京危矣!”
慈禧见左宗棠如此坚决,又担心北京被攻陷,自己的权力受损,因此表面上答应,出兵之际却称国库空虚,只能拨300万两,剩下的,的左宗棠自己想办法。
这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很显然,左宗棠赢了,但他面对的难题,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李鸿章在后方偷笑,暗自窃喜:“就你骨头硬,我看你这回怎么解决!”
世人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左宗棠主张出兵收复新疆,必然手里得有大炮,要造大炮就得有钱,慈禧给的300万两,根本不足以支撑这场战争。
按照左宗棠的估算,西征新疆将土130余营,每年需要实饷600万余两,此外,由于甘肃、新疆无力承担西征军的军粮,还需要从关内或蒙古一带转运,仅运费就需要花费200多万两,“通计一年出款需要白银八百数十万两”。
如今,清廷却只给了一半不到,左宗棠铁骨铮铮,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没有钱,就变卖家产。哪怕是借款,也不能丢掉新疆这片土地。
这个时候,胡雪岩出现了,如果没有他的助力,新疆可能就沦为敌人的囊中物了。
胡雪岩, 本名胡光墉,出生于安徽一个偏远农村,从小以放牛为生,13岁就孤身一人出来闯荡社会,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伙计,后面去了钱庄当学徒。
就是这样一个无名小卒,华丽变身为晚清第一首富,60岁,身家至少上千万两白银。
作为帝国亦官亦商的首富,胡雪岩还同时身兼着布政使、江西候补道的官职,同时被御赐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他能得到这些官职和御赐的荣恩,少不了晚清重臣与湘军左宗棠的推荐。
而这个帝国首富,竟是左宗棠的人。
早在1862年,左宗棠与胡雪岩的来回就异常紧密,二人达成了互惠互利的原则,当时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被委任浙江全省钱粮与军饷的大总管。
胡雪岩紧紧抱住左宗棠的大腿,也因此得了庇护,使得他手下的阜康钱庄大为获利。
而作为官商身份的胡雪岩,也经常帮助清军经办粮台转运、采办军火生意。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左宗棠训练了一支1000多人、全部采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
两人的交情,在一针一线中,编织出了一张巨大的网。
所以,在得知左宗棠西征新疆遇到了困难时,胡雪岩二话不说,短短三天的时间,就为左宗棠筹集了10万石粮食。
此外,胡雪岩共为西征大军先后借洋款975万两,借华商军饷银335万两,合计筹款1310万两白银。
可以说,没有胡雪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路,只会更加漫长。
因为有胡雪岩的支持,左宗棠的西征之路格外顺畅,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得以建功归来。
左宗棠因此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胡雪岩也因助力有功,被授予布政史的头衔,另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
胡雪岩的“红顶商人”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可人怕出名猪怕壮,胡雪岩越是名声大,妒忌和想扳倒他的人就越多,李鸿章就是头一个。
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对峙,是清廷中公开的秘密。见左宗棠如此威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海防的问题上,就已经将自己的资源都抢走了,如今又立了大功,朝廷恭维,百姓爱戴。
要想将左宗棠一举扳倒,就必须先从钱袋子胡雪岩开始,这是淮军内部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李鸿章便一直明里暗里地找机会。
1882年,李鸿章瞄准机会,将胡雪岩拉下了马。
李鸿章授意盛宣怀,密切关注胡雪岩的一举一动,胡雪岩看准了国际丝市场的价格波动,便斥巨资2000万两,一举收购了14000多包蚕丝,试图垄断市场,掌握生丝的主动权,另外也给洋人一个下马威。
可没想到,胡雪岩的这一举动,触动了洋商的核心利益。
盛宣怀利用这一点,动用职务关系,故意扰乱生丝市场,故意低价抛售生丝,让胡雪岩手里的生丝贬值。
“斗丝商战”还未平息,李鸿章紧接着又来一招釜底抽薪,故意让清廷迟拨本要还给英国汇丰银行的款项,使得胡雪岩措手不及,只好先挪用钱庄的钱周转。
这时,盛宣怀继续加码,在市场散布谣言,说胡雪岩的钱庄资金链断裂,要倒闭了,储户们不明真相,纷纷要求兑现。
紧接着,胡雪岩的钱庄一个接一个地倒闭。
李鸿章最后一招才致命,他举报说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清廷本就对商人有偏见,一听李鸿章的话,不分青红皂白,一夜之间就抄了胡雪岩的家,将其革职问罪。
是左宗棠费劲心机,上下奔走,最终保下了胡雪岩的命。
只可惜,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胡雪岩的精神支柱早已坍塌,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身为老将的左宗棠,还想为清廷再战一次,试图扭转局势。
可就在清军于镇南关取得大捷,士气一片高涨,形势大好之时,朝廷却突然下令停战议和,还派李鸿章去跟法国人谈判。
左宗棠气得捶胸顿足,却又无可奈何,他躺在病榻之上,满怀悲愤地说出了那句:“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
这句话里,饱含着左公对李鸿章的切齿痛恨,对朝廷昏庸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李鸿章为了一己私利,罔顾国家兴亡,一味求和,卖国求荣的姿态,葬送了多少大好时机, 又坑害了多少无辜百姓。
左公因此,痛心疾首。
于9月秋风萧瑟之时,左公永远地闭上了眼,但他临终之际,心里最放不下的,恐怕还是他的国家和人民,才会说出那句对李鸿章的评价吧。
同年11月,胡雪岩临终之际,将所有的子女叫到面前,再三叮嘱道:“千万别靠近白虎!”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这白虎,既是白花花的银子,为财富葬送生命的不值得;也是如白虎堂一样凶险的官场争斗。
从左宗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华夏民族的铮铮铁骨,如果没有左公的奋力争取,和血战沙场,哪有今天我们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伊犁,他无疑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胡雪岩,从风光无限的首富,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不禁让人唏嘘,那个年代官场的黑暗。而他在面对保卫疆土的问题上,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勇气,值得我们后世赞叹。
至于李鸿章,有人说他是民族的罪人,也有人赞他有谋略。
但我以为,李鸿章的行为,在现在来说,就是妥妥的精致主义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毫无原则的退让,只会助长敌人的气焰,最终受苦受难的,是国和民。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以服从国家利益为原则,没有国,何来的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