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老陶缸腌菜总腐坏,竟藏祖训助子成进士

发布时间:2025-10-16 06:00  浏览量:11

光绪十二年,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有个竹塘镇,镇西头住着个竹匠周老实。他手艺精湛,编的竹篮、竹席在镇上供不应求,为人却憨厚得有些木讷。周家祖屋的堂屋里,摆着一口半人高的老陶缸——缸身是暗沉的灰褐色,表面裂着四道细纹,用糯米石灰糊了又糊,看着破旧不堪。

这缸说是太爷爷传下来的,按祖训得世代供奉,可它偏偏中看不中用:腌咸菜不出三日就发霉,装清水隔天就漏得见了底。周老实的媳妇王秀莲总劝他:“这破缸占地方又没用,不如砸了当柴火烧。”周老实却死活不肯,只说“祖上传的物件,再破也是念想”,依旧每天拿布擦拭缸身,把它当宝贝似的护着。

这年七月,镇上格外闷热,日头晒得地面发烫。周老实正在院门口编竹筐,忽然听见堂屋里“哗啦”一声响。他慌忙冲进去,只见邻家的顽童狗蛋正从墙头往下跳,脚边是摔碎的缸沿——原来狗蛋偷摘周家墙头的枣,不小心撞翻了老陶缸。

周老实心疼得直跺脚,蹲在地上捡陶片时,却发现缸壁裂缝里掉出个油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地契,还有一封叠得整齐的信纸。地契上写着,镇北关帝庙后埋着一瓮银子,是祖上留的应急钱;信纸则是太爷爷的亲笔,字迹虽有些模糊,却能看清关键内容——太爷爷曾在州府当差,帮知州化解过一场大危机,知州感念恩情,给了他一份“岁试保荐书”,藏在陶缸夹层里,若周家后代有识字的,凭此保荐书可直接参加州府的岁试,不用从县试开始考。

周老实又惊又喜,捏着地契的手都在抖。他想起儿子周砚秋,这孩子今年十三岁,不爱玩耍,总蹲在屋檐下用树枝蘸水写字,平日里还偷偷借邻村老童生的书看,说不定真能试试。

当天下午,周老实揣着地契,带着周砚秋去关帝庙后挖银子。刚挖了两尺深,就见一个黑陶瓮,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锭雪花银,锭子上还刻着“周记”的私印。父子俩正高兴,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冷笑:“周老实,这银子你可不能独吞!”

来人是镇上的泼皮刘三,他吊着眼梢,晃着手里的一张纸:“你爹当年欠我爹十五两银子,利滚利到现在,刚好八十两!这瓮银子,刚好抵了债!”

周老实急得满脸通红:“不可能!我爹临终前说过,旧债早就还清了!”两人争执不下,引来了路过的里正张大爷。张大爷接过刘三手里的“借据”,又拿起银锭细看,指着银锭上的私印说:“刘三,光绪年的官银才烙县印,这是周家私银,跟你那借据没关系。再说你这借据,日期都改得模糊了,明显是假的!”

刘三见谎言被戳穿,眼珠一转,又盯上了周老实手里的保荐书:“就算银子不是我的,这保荐书总该有我的份吧?你家砚秋才多大,哪考得上秀才?不如卖给我,我给你五十两银子!”

周老实还没开口,一旁的周砚秋突然说话了:“刘三叔,你上个月还因赌钱输了,偷你娘的银簪去当,哪来的钱买保荐书?再说你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要保荐书有啥用?”

刘三被说得面红耳赤,骂骂咧咧地走了。张大爷看着周砚秋,笑着点头:“这孩子看着闷,心里亮堂着呢。”

自打得了保荐书,周砚秋读书更用功了。周家不富裕,买不起灯油,他就每晚捉萤火虫装在蛋壳里,借着微弱的光看书;买不起纸笔,就捡来细树枝,在院子里的沙地上写字,写满了就用脚抹平再写。镇上的老童生见他可怜又好学,时常把自己的旧书借给他,还抽空指点他几句,每次都忍不住惊叹:“这孩子记性好,悟性更高,是块读书的料!”

转眼到了岁试的日子,可考试前一天,周砚秋却突然发起了高热,浑身滚烫,连坐都坐不稳。周老实急得团团转,想去请郎中,却发现家里只剩几个铜板,根本不够药钱。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周老实开门一看,竟是刘三,他手里还提着个药箱,身后跟着镇上的李郎中。刘三浑身是汗,把药箱往桌上一放,挠着头说:“周大哥,之前是我不对。我娘说,砚秋这孩子心善,前几天还帮她挑水,还给了她两个铜钱买针线。这孩子有出息,我不能看着他耽误了考试。”

原来周砚秋知道刘三的娘腿脚不便,每天路过刘三家时,都会帮着挑桶水;那天卖了自己编的竹蜻蜓,得了两个铜钱,也悄悄塞给了刘三的娘。刘三的娘感动不已,连夜把刘三骂了一顿,逼着他来送药。

李郎中给周砚秋诊了脉,开了药方,又免费送了两副药。服过药后,周砚秋的烧退了些,第二天一早,就强撑着身子去了考场。

放榜那天,镇上的锣鼓声响了大半天。周砚秋不仅中了秀才,还得了头名廪生,官府每月会给廪生发粮食补贴,这对周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学政大人看了周砚秋的考卷,尤其是那篇《论旧器》,从自家的老陶缸说起,谈祖训、论民生,字字恳切,连连称赞:“此子有大才,日后必成大器!”

捷报传到周家时,周老实正对着粘好的老陶缸发呆。刘三带着镇上的人来贺喜,一进门就作揖:“周大哥,这破缸腌不了菜,却腌出个好秀才,往后说不定还能中进士、当大官呢!”

众人都笑了,张大爷捋着胡子说:“器物虽破,可里面藏着祖训和念想,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就像这老陶缸,看着没用,却帮周家出了个好苗子。”

后来,周砚秋更加发奋读书,十年后考中举人,又过了三年,竟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外地当县令。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每次回乡,都会去堂屋里看看那口老陶缸,还常对儿孙说:“这缸虽破,却提醒我,做人要像祖训说的那样,清白踏实,不能忘本。”

那口老陶缸,后来被周家人供在了祠堂里。缸身上的裂缝里,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草,年年都绿油油的。竹塘镇的人教育孩子时,总爱说:“别嫌家里穷,别嫌物件破,说不定哪件旧东西里,就藏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像周家的老陶缸,腌不了菜,却腌出了个为民做主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