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来了个吴老师》17:第二章 轰动惠水的“吴瑞珠现象”(13)

发布时间:2025-10-17 10:52  浏览量:12

(十)吴老师夫妇与惠水师范附中94届学生聚会

时间:8月19日,周六。

地点:惠水“珍霞山庄”农家乐。

学生人数:22人。

嘉宾:吴老师夫妇。

天气:20-33℃,多云。

今天气温高达33℃,在惠水,也是不常遇到的高温。然而,即将到来的聚会,很特别,让我充满期待。

下午两点,龙静和我,陪同吴老师夫妇,来到珍霞山庄。一群学生欢呼着迎上前来,他们统一身着白色T恤,正反面都印着红色文字。正面文字是“情忆恩师·惠水师范附中94届”,后面是“29年·追忆在一起的青涩岁月”。红白相配,十分醒目,耐人寻味。

2023年,师生欢聚,幸福洋溢1

山庄大礼堂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四周绿树掩映,树上悬挂着、门厅上垂吊着、草坪上摆放着数百个粉红色气球。每个气球上,都印着白色醒目的美术字:“情忆恩师——惠水师范附中94届”。

如此用心用情,我也是第一次见识,深受触动,可见师生情谊多么厚重。

一条6米多长的巨大红色横幅悬挂在会场中央,红底白字,上面写着“1994—2023·情忆恩师29年再聚首”。

同学们围着吴老师,活蹦乱跳,喜笑颜开,载歌载舞。那种发自内心的溢于言表的喜悦,发自肺腑的欢天喜地的话语,弥漫着整个山庄。

2023年,师生欢聚,幸福洋溢2

这是惠水师范历史上唯一的一届初中班,大部分来自偏僻乡寨,甚至周边县份。

1986年4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免费的义务性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然而,“9年义务教育”真正实施的时间是2006年7月1日。

1991年,这些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达不到初中录取分数线,面临读书无门,前途无望。学生家长忧心忡忡,愁眉紧锁。

惠水师范领导深明大义,主动担当,取得县教育局支持,专门开设一个初中班(学制三年),把这部分学生接收进来。

师范对这个初中班,格外重视,选派德艺双馨的吴老师担任班主任。

吴老师回忆:“我于1990年7月份调到师范。当时师范招了两个初三补习班,人数很多,我调到师范首先担任这两个初三补习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1991年下半年,师范将落选的小学毕业生收进来,办了一届三年的初中班,由我接任这届初中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同时上一个初三补习班的语文课,又接了一个师范91级(2)班的班主任兼语基课。

同时担任两个班(初中班和中师班)的班主任,同时上三个科头(初中一年级语文、初三补习班语文和中师班的语基)的课。不说别的,每天最少要批改二百多本作业,备三个科头的上课教案,工作极为繁重,超出常人想象,完全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

不仅如此,吴老师还是师范工会主席兼全校女生宿舍的生活指导老师,每天还要两次照看师范生的晚自习,每晚学校熄灯后,她还要巡查女生宿舍。

这样的超负荷工作,在惠水教育界,前所未有。提起那段时间的拼命付出,晚年的吴老师自己都难以置信:“我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像旋转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忙得头晕目眩,累得脚耙手软,天天腰酸背痛,睡眠严重不足,感觉身体快要散架,有时走路都是飘的,恨不得把自己变成3个吴瑞珠,一天24小时简直不够用。自己到今天也说不清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吴老师。她像一颗小宇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越挫越勇,越战越强。

再特殊的班级,再顽劣的学生,都难不住吴老师。她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对这个初中班,吴老师充满信心。

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就感到吴老师不同寻常,既慈祥又威严。班级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标准可以用“苛刻”来形容。然而,吴老师的管理能力和教学魅力无可抵挡,几天下来,学生既感受到学习压力,又感到温暖如家,渐渐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吴老师一贯严管厚爱,课堂内外盯得紧,时时刻刻管得严。

师范的初中班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长和老师缺乏足够的沟通父流。学生远离父母,住在学校,学期结束后才能回家。吴老师担心他们想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接近他们,以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全心呵护他们。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习吃力的,及时辅导;生活困难的,及时帮助;有思想负担的,及时引导;有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表现良好的,及时肯定;成绩优秀的,及时鞭策。

慢慢地,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开始信任吴老师,依赖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她倾诉。

就这样,短短两个月下来,班上学习风气大有好转,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风逐渐形成。

所有人都期待着这群落榜生的华丽蜕变,吴老师更是信心满满。

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连年超负荷运转的吴老师再也挺不住了,终于突发重病,需要到上海抓紧治疗,期间又带病去香港奔丧。学校临时安排一位老师来担任班主任工作。令人扼腕的是,这位代班主任一直从事师范教育,没有初中管理经验,习惯用管理师范生的办法来管理这帮初中生。

松散型的管理,导致一些少不更事的学生旷课、打游戏、打架,各种错误层出不穷,成绩全面下滑。

时逢小平同志“九二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东方风来满眼春,全国性“人才流动”浪潮席卷惠水,学校人心浮动,部分老师伺机孔雀东南飞。学校管理陷入被动,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校力图自救,但犹如螳臂挡车,无能为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这批可爱的初中生,命运多舛,雪上加霜,再次陷入无人过问的困境,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半学期很快过去,等吴老师病愈返校时,这个班的学生已升至初三,面临中考。

吴老师回来,让这群似乎被遗弃的孩子,仿佛又重回母亲怀抱。然而,为时太晚,无法弥补。

这个班,是吴老师一生的痛,每次想起,她都不住自责,黯然泪下。

这一届学生,有过冰火两重天的特殊经历,对吴老师的严管厚爱,体会最深;对吴老师的感恩和爱戴,更为浓烈。毕竟,进校那年,吴老师用她最真诚的爱,迎接他们,在他们年少的心田,播撒爱的种子。当他们茫然无措的关键时刻,吴老师又再次回到身边,延续那份大爱,为他们遮风挡雨,努力呵护他们尚未熄灭的理想之火。

一起走过逆境,就会更见真情。

毕竟是吴老师带过的学生,老师的品格如同春风雨露,早已沁润在心田。他们珍惜与老师的缘分,感恩老师的付出。

今天的聚会有这么几个显著特点:1.准备最充分、布置最温馨、道具最用情,衣着更用心,足见学生们用情之深。2.学生们为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对高级“夫妻杯”,刻上名字,用心良苦,独具匠心。3.老师为每位学生赠送一个精美的不锈钢茶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最诚挚的歉意。4.学生们聘请了专业摄影师,这在所有师生聚会中是唯一的安排。足以证明,这次聚会对学生们是何等重要。

同学们赠送给吴老师夫妇的礼物

这样的师生重逢场面,已经重复很多次,每一次都会令我感慨不已,深受教育。而这一次,因为有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有这些精心布置的道具,有这些朴实真情的笑靥,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感动。

这些发自内心的激动,不加掩饰的真情,无须克制的释放,都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怎不令人动容?

面对这样的师生情谊,我突然想起,1982年10月9日,我刚进大学后,给吴老师写的第一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真正有意义的师生情,像雪山一样神圣,像春水一般纯净,像秋月一般皎洁,像古潭一般深沉。”

阳光灿烂的师生们

龙静同学,是吴老师的铁粉,从事个体经营,贤惠能干。她回忆:

“……初一下学期,因为家庭条件有限,没有零食可吃。寝室对面的山坡上,是一片桔子林。远远的,可以看到桔林间的点点红心,那是成熟了的桔子。都说‘馋牢子,饿学生,毛桃苦李吃断根’,我鼓动另一个调皮胆大的女同学,一起去偷桔子。

下午放学后,我们偷偷跑到对面山坡上。谁知,刚进桔子林,就被一个年轻小伙逮住,他手上拿着一把鸟枪。我们只得乖乖跟着他到了一间小瓦房。瓦房里还有一位老人,凶巴巴的,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老师是谁。我们战战兢兢,不敢隐瞒,如实交代。小伙子立即下山去找吴老师。

感觉过了很久很久,吴老师终于来了。只见她满头冒汗、脸色通红,气喘吁吁。她不停地向果农赔礼道歉。果农提出罚款,吴老师说我们也没有偷着,孩子回去严格教育就行了。当时,我们吓得直哆嗦,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我满脑子嗡嗡的,这事如果让我妈知道,一定会把我打个半死。最后,果农终于答应放我们走,至于有没有被罚款,我们不知道。

回来路上,吴老师一句重话都没有说,只是说果农好凶,居然用枪吓孩子,坏得很。下坡时,大家踉踉跄跄。吴老师喊我们拉着她点,年纪大了,摔跤就麻烦了。回到学校,食堂早已经关门。她把我们领到家,进厨房煮饭,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吴老师没有批评我们,我妈也没有打我。

老师太善良了,体谅我们年幼嘴馋,没有说一句重话,没有给我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她维护了两个女孩的尊严……”

2018年,师生分别,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