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南凉史三十完结:先投北凉,再投北魏
发布时间:2025-10-27 17:36 浏览量:9
南凉首都乐都城被攻破后,原南凉王室秃发氏成员一部分随傉檀、虎台入西秦,一部分投奔沮渠蒙逊。如前述秃发赴单被炽磐任为西平太守,镇西平,而秃发樊尼遵照傉檀的指示北投蒙逊,曾被蒙逊任作临松太守。
北凉还有早在南凉亡国前就投降过去的秃发文支等。傉檀、虎台先后死于非命,留在西秦的秃发氏宗室成员又有一些陆续投奔北凉。见于史书记载的,先后投奔北凉沮渠蒙逊的秃发氏后裔有秃发俘檀的儿子保周、破羌,秃发俱延的儿子覆龙,秃发利鹿孤之孙副周,秃发乌孤之孙承钵等。他们虽身在北凉,但都在密切观察形势变化,以决定最终去留。
当时西北地区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西秦自暮末上台后,严刑峻法,滥杀重臣,造成众叛亲离,国势迅速衰落。西秦永弘三年(430年),乞伏暮末在北凉、吐谷浑的进逼之下,被迫作出投靠北魏的决定。
北魏太武帝同意将西秦安置在平凉(今甘肃平凉)、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北)一带。暮末于是焚烧城邑,毁掉宝器,率一万五千户百姓东迁。可是平凉、安定一带当时属于匈奴赫连氏所建夏国的领地,北魏当时志在统一北方,魏太武帝拓跋焘让暮末迁至此地是个阴谋,目的是挑起西秦与夏国的纷争,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
果然,当暮末君臣东行临近平凉时,夏主赫连定发兵阻击,暮末只好退守南安(今甘肃陇西东)。次年(431年),夏国围攻南安,南安城中百姓饥荒,人相食。西秦将士纷纷越城墙降敌,暮末穷途末路,率宗族500人,自抬棺材降夏,后全部被赫连定杀死,西秦王国灭亡。
赫连定
西秦前脚东迁,吐谷浑后脚占了其沙、河等州的领土。夏主赫连定灭掉西秦后,还贪心不足,又想西进河西走廊,讨伐北凉。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年六月,赫连定率万余军队、10万百姓在治城(今甘肃临夏北)渡黄河,渡到一半的时候,遭到吐谷浑3万军队的突然袭击,赫连定被生擒,夏国灭亡。这年八月,北凉主沮渠蒙逊遣子沮渠安周入侍于北魏。北魏拜蒙逊为侍中、都督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太傅、行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凉王,辖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7郡。北魏拓跋氏与南凉秃发氏同源,拓跋诘汾是他们的共同祖先。
诘汾庶长子匹孤的后代建立了南凉,诘汾世子力微的后代建立了北魏,力微因而被奉为北魏的始祖。到拓跋力微九代孙什翼犍(338~376)时,开始建年号,置百官。什翼犍孙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即代王位,曾大破匈奴刘卫辰,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于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即北魏道武帝。
409年拓跋珪死,子拓跋嗣即位,是为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时,大举南征,攻占今河南、山东等地。423年嗣死,其长子拓跋焘即位,他便是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连年兴兵,屡获胜利,先后征服北方柔然、高车等部,又对夏国发动攻势,攻占夏国都城统万城,又生擒夏主赫连昌。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立为帝,灭西秦,但很快又被吐谷浑主慕瓒生擒,解送北魏。至此,北魏已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剩下的只有东北的北燕和西北的北凉了。投奔北凉的秃发氏后裔眼见北魏的势力如日中天,就连河西王沮渠蒙逊也惧怕几分,派出爱子作为人质,于是更坚定了他们投奔北魏的决心。经请准蒙逊,他们约于公元431年开始陆续投奔了北魏。
源贺得名秃发傉檀第六子秃发破羌约于公元431年由北凉投奔北魏。魏太武帝拓跋焘早就听人提起过破羌这个名字,等到他见其人,果然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言谈举止很有风度,又机敏善辩,太武帝先有几分喜欢,对破羌说:“卿与朕同源,只不过后来因故分姓,从今以后,卿可改姓源氏。”
自那以后秃发破羌被人称呼源破羌。太武帝赐他西平侯爵位,并加龙骧将军号。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十二月,破羌兄秃发保周也自北凉投奔北魏,被封为张掖公。在此前后投奔北魏的还有秃发俱延子覆龙,被封为酒泉公;秃发利鹿孤孙副周,受封永平公;秃发乌孤孙承钵,被封为昌松公。
秃发保周是随北魏出使北凉返回的使臣尚书李顺一行而来的。魏主问李顺凉州方面的情况,李顺回答说:“沮渠蒙逊控制河右已超过30年,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他本人粗识机变,能使边地安定,四夷归顺,群下畏服,也算难得。虽不能传位孙辈,终其一世是没问题的。但这次臣出使凉土,蒙逊有傲慢无礼、不敬君上的表现,以臣观之,他死期就在一两年内。”魏主说:“蒙逊死后,何时可灭其国。”
李顺说:“蒙逊有好几个儿子,臣都见过,可以说都是一帮庸才。其中敦煌太守沮渠牧犍略有几分禀赋、才干,继蒙逊之位者,必是此人。但是牧犍比起他父亲来,人们普遍认为远远不及。这大慨是上苍为了支持圣明之主统一天下而安排的吧。”魏主说:“朕正被东方战事缠身,无暇西略。如卿所言,数年之后再攻凉州,也不算晚。”
果如李顺所言,沮渠蒙逊于李顺离开姑臧的第二年(433年)就去世了,即河西王位者恰是其第三子沮渠牧犍。牧犍遵从沮渠蒙逊生前的遗愿,送妹兴平公主于平城,被魏主拓跋焘封为右昭仪(妃嫔的称号)。北魏将沮渠蒙逊生前的官爵名号全部封给了牧犍。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太武帝亲统大军灭了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六月,北魏开始进兵河西。六月初从平城出发,七月到达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将所部分为三队,两队为先锋,分道并进,一队为后继,往来策应。
魏军以源破羌为向导。近四五年来,破羌多次随太武帝出征,在征讨北胡白龙、讨伐吐京胡等战事中,冲锋陷阵,已因功由龙骧将军进为平西将军。这次征讨凉州,魏主拓跋焘特意带上他以及其他秃发氏后裔。魏军临近河西时,拓跋焘将破羌召来,征询攻取姑臧的策略。破羌回答说:“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不仅互相支援,而且共同形成姑臧的外围势力。不过,这四部都是臣祖父的旧民,臣愿前往宣传国家威力、陛下圣明,向他们指明祸福,晓以利害,他们必会相率归降。这样,外援既服,然后专力攻击孤城,拔姑臧易如反掌。”
太武帝高兴地说:“卿计很好。”当即派破羌率精骑前往各部做抚工作。八月,破羌兄弟等共招慰部下3万余户,获杂畜10余万头(只)。魏军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力攻打姑臧城。沮渠牧犍事先没有得到北魏来攻的消息,被包围后感到十分突然。后听说柔然要出兵攻魏,幻想魏兵不久会东返,便婴城固守。
九月,牧犍侄子沮渠万年率所部降魏,姑臧城破,牧犍率其文武百官共5000余人面缚请降。攻下姑臧后,拓跋焘又派保周、破羌等分头受降凉州所属各郡,加上姑臧城中民户,北魏共得30余万户。这年冬十月,魏军起程东返,将沮渠牧犍宗族及官员百姓共3万户迁至平城,牧犍仍有征西大将军、河西王的名号。凉州平定后,源破羌以功升征西将军,进号西平公。此后数年中,又随太武帝南征北战,均有功。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升散骑常侍。十一年(450年)随拓跋焘南征刘宋,在著名的瓜步(今江苏六合)之役中,任前锋大将。每次作战,只要遇到强敌,破羌总是冲锋在前,太武帝为此告诫他,以后运筹帷幄就可以了,不要轻犯险境。并对他说:“人取名字,理应务实,不可过滥。”遂赐名贺,此后始称为源贺,“破羌”之名弃之不用。这年源贺官升殿中尚书。
源贺在北魏屡立战功,职位升迁很快,对北魏朝廷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公元452年,北魏朝中发生了宫廷政变。有个宦官(任中常侍)叫宗爱的,因与太子拓跋晃有矛盾,便向太武帝诬告太子重用的正直近臣。魏太武帝拓跋焘没有细察,就下令将他们斩首,太子因此忧伤而死。拓跋焘后来知道太子和被杀的几个大臣都无罪,十分后悔。宗爱惧怕实情暴露后,迟早被太武帝斩首,便利用经常出入内宫之便先行下手,于这年二月将拓跋焘刺死,并勾结其他几个奸臣,秘不发丧。
宗爱等以太武帝喜欢的皇孙拓跋溶年幼为借口,拥立与他们关系好的南安王拓跋余(焘幼子)为帝。新帝继位时,才公布太武帝死讯。拓跋余上台后,沉缅于酒色玩乐,不关心朝政,却明显感到宗爱权力过大,打算削夺其权。宗爱大怒,于这年冬十月,派小黄门(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小太监)将拓跋余杀死。
知道此事的还有羽林郎中刘尼,刘尼又将此事密告源贺。源贺当时任殿中尚书,与刘尼都属于统领警卫皇宫的禁军首领,他们与南部尚书陆丽商议,决定拥立皇孙拓跋濬为帝,陆丽、刘尼负责从苑中带出拓跋溶,源贺负责守卫皇宫,作内应。不一会儿,陆丽怀抱皇孙单骑驰至宫门,源贺开门放入,刘尼召集众禁兵宣布宗爱弑逆之罪,众臣奉拓跋溶即皇帝位(是为北魏文成帝),捕斩宗爱等。
十二月,文成帝以源贺立有定策大功,将他的职务由征西将军转为征北将军,并加给事中,进爵西平王。魏帝班赐群臣,轮到源贺时,让他任意拿取财物,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源贺却推辞说:“当前南有刘宋,北有柔然,国家防务不可一日松弛,府库之藏关系国计民生,不可一日空虚。臣衣食已足,分文不愿再取。”
文成帝一再坚持让他必须多少拿些,源贺推辞不过,就牵了一匹战马。北魏太安十年(456年)十一月,魏以西平王源贺为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征南将军,爵号改为陇西王。源贺到任后,减轻百姓徭役,公平处理各类案件,深得百姓爱戴。他上书朝廷说:“如今南北疆场都需防守,而兵卒不够分派。臣愚以为除犯有谋反、杀人之罪者外,其余犯贪占、过失、盗窃等罪判为死刑者,都可以赦死,让他们戍边改过。这样,原该身首分离之人可蒙再生之恩,承担徭役之家能受休息之惠。请陛下裁察。”
源贺的建议被文成帝采纳,每年有大批死罪犯人被免死派到边疆防守。若干年后,文成帝对众臣说:“朕采纳源贺之言,每年存活的人不少,戍边的兵员也大增。卿等如果人人像源贺,朕治天下还有什么忧愁的呢!”群臣都说:“不是忠臣想不出这样的建议,不是圣明之主不可能采纳这样的建议呀。”
源贺在冀州任刺史7年,口碑很好。公元463年,朝廷对地方各级官吏考核时,源贺排名第一,于是因功升任太尉(武官中级别最高者,一般为加官)。北魏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王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再次出现难题。当时在位的是魏献文帝拓跋弘,此人颇有才华,刚毅果断,要好好干也是个能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喜好黄老无为之学,加之大概对冯太后干预朝政有意见,于是产生厌世思想。他干了几年不想干了,但太子拓跋宏才5岁,他担心太子接不了班,于是献文帝想把皇位交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而定夺这样大的事,必须征询太尉的意见。
当时太尉源贺以65岁高龄亲自督率诸军屯驻漠南武川地方,朝廷即刻派人通过驿传飞马召源贺返京。源贺到京后,朝廷召开公卿大会,商讨皇位传承问题。众大臣都不敢首先发言,静默了一阵,任成王拓跋云(子推之弟)先说话,他推辞说皇位不该传给子推,接着源贺说:“陛下欲传位皇叔,臣想这样会引起昭穆(即区分辈分、亲疏关系的宗法制度)之紊乱,后世必有逆祀之讥。请郑重考虑任成王之言。”源贺的态度非常关键,可以说能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接着源贺的话茬,众大臣均表态反对禅帝位于子推,而同意传位给皇帝长子拓跋宏。最后献文帝也同意了众大臣的意见,决定由太尉源贺和太保共同持节奉皇帝玉玺传位于太子,自己则当太上皇帝。数日后,拓跋宏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孝文帝。
孝文帝在位初期,由其祖母冯太后临朝理政。在冯太后的抚育、培养下,孝文帝成长为一位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有作为的青年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将北魏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至洛阳,大刀阔斧地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使北魏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孝文帝是个勤于朝政、从善如流、爱惜民力、生活俭朴的皇帝,在封建皇帝中称得上是有大作为的皇帝。而他的上台,与源贺有很大关系。源贺戎马一生,60多岁时仍带兵打仗,或驻守要塞。
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古今兵法及先儒言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撰成军事著作《十二阵图》。他将该书呈送太上皇帝拓跋弘,拓跋弘阅后称赞有加。源贺67岁时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许。后再三请求,才获准许。然而朝中遇有大事时,冯太后、孝文帝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源贺69岁,他写下遗书告诫子孙:为人做官不要傲吝,不要荒怠,不要奢越,不要嫉妒。有疑多问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谦恭,吃穿要有度,要抑恶扬善,亲近贤者,远离小人。要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
太和三年(479年)秋,源贺去世,享年73岁。朝廷赠给他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谥号曰“宣”。源贺功勋卓著,在北魏朝廷中身居高位,是两次成功决定北魏皇帝继立的少数重臣之一,为北魏的稳定和强大做出了贡献,在皇室贵族和平民百姓中都享有极高威望。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尤其是第二子源怀,谦恭宽雅,有大度。源贺辞老后,源怀袭征南将军爵号,先后任长安镇将、雍州刺史、殿中尚书、尚书令、尚书左仆射、特进、车骑大将军、凉州大中正、侍中、使持节、行台、骠骑大将军等职,授冯翊郡开国公,也为北魏立下了卓著功勋。
他为官很讲原则。怀朔镇将有个叫元尼须的,是他儿时的朋友,犯了贪污、受贿罪,源怀巡抚北方时,元尼须置酒宴请源怀,对源怀说:“我为官好赖,还不是卿一句话吗,难道卿一点情面也不讲?”源怀说:“今天聚会,是源怀与故旧饮酒的场合,不是论断为官好坏的地方。明日公庭之上,才是让人检举揭发镇将罪状的场所。”元尼须无可奈何,只有挥泪而已。后来源怀据实弹劾元尼须,将其罢官。源怀的奉公不挠,于此可见一斑。怀死后赠司徒、冀州刺史,谥“惠公”。源怀的儿子中名气最大的是源子雍,子雍有文才,兼有武略,先后任太子舍人、凉州中正、太中大夫、司徒司马、恒农太守、夏州刺史、散骑常侍、使持节、假抚军将军、都督、行台尚书、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征北将军、镇东将军、冀州刺史等职,封阳平县开国公。
源子雍与他的父祖辈一样,由于功劳多,职位也升迁较快。源子雍40多岁时死于战阵,受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司空。谥“庄穆”。源贺、源怀、源子雍都是北魏的股肱大臣,身居显官要爵,军政地位十分显赫。秃发僝檀如果地下有知,对此定会十分高兴。源子雍的后代中,名列史传者多达20 余人,直至唐代,源氏仍是朝廷显族。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河西鲜卑秃发氏建立南凉国的过程及前前后后有关的人和事全都讲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