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青:为何说左宗棠收复新疆背后的历史渊源引发了我的深思考?
发布时间:2025-11-14 01:07 浏览量:6
#海青点评#如今去新疆的人越来越多,通过网络不断刷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也了解了这种盖世奇功,所以到今天为人津津乐道,但收复新疆绝不是左宗棠一个人的功劳,然而左宗棠的成功离不开三个人,也就是说这三个人对收复新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如今却被忽略了。忽略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大家不了解历史真实情况,只了解了一部分或者看到了一种结果。另一方面是在后期的历史记录中刻意的隐藏了一些问题,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突出左宗棠的历史地位。我原来对此了解的也不多,但这些年对于新疆的各种历史文化了解很多,然而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情进一步的梳理辩证,而且在很多博物馆里以及史料中看到了更多信息。虽然在前些年谈到了左宗棠与林则徐的湘江夜话,但我今天所谈的话题重点就在于有三个人决定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成功。
首先一个就是林则徐,如果没有林则徐给左宗棠的那一张地图,可能左宗棠不会真正了解新疆,也不会了解新疆当时的一些状况,甚至都有可能不会去收复新疆,因为心里没底,所以这张地图以及林则徐当年给他提供的资料极其珍贵,不仅让他奠定了信心,而且在心里有了必胜的把握,因为对新疆的各种状况了如指掌,也进行了各方面的论证,觉得能轻松驾驭。从战略角度来看,左宗棠功不可没,但这些绝对离不开林则徐的建议,启迪,提醒,而且手里有实实在在的地图,而在那个时期,地图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战斗筹码。这位晚清时期的伟大民族英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国家西北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历史却忽略了他在新疆的贡献。如果没有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湘江夜话,那时林则徐把新疆伊犁的实际状况告诉了左宗棠,那左宗棠就不会有收复新疆的决心和信心。所以你去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一定不要忘了去林则徐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有很多有关林则徐的珍贵资料,特别值得研究学习。当你在这里领略到了林则徐的思想之后,你就会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与力量。他不仅在虎门销烟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新疆建设以及以后左宗棠收复新疆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再一个就是刘锦棠,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将军,我觉得他的成就有点像霍去病,当然,他们彼此所处的朝代不一样,面对的对手也不一样,但刘锦棠在收复新疆的问题上立下的功绩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但也被忽略了,普通老百姓也不知道。我觉得这些对于一位真正的英雄来讲不太公平,一说起收复新疆,大家就想起左宗棠,而忘记了刘锦棠,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在各种战役的指挥中基本都是刘锦棠,左宗棠起到了督军的作用,也进一步的协调和朝廷的关系,但打仗的那些事,包括所完成的很多战绩都是刘锦棠。收复新疆之后,刘锦棠担任新疆第一任巡抚,而那个时期他也希望借助于汉人的教育水平来提高新疆的教育,于是也调用了很多湖南人才进入新疆,但没有获得很大成功,然而提升新疆教育的初心却弥足珍贵,他们当年也具备了,也做了这件事,所以他们对于新疆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我们说起收复新疆就想起左宗棠,然而在国民党时期也有很多人对陶峙岳念念不忘,解放之后,对于王震将军那对人更是特别尊敬爱戴,他们都是湖南人,但是却偏偏忘记了刘锦棠。
刘锦棠1876年率军6天收复乌鲁木齐,采用"缓进急战"战术创造近代战争奇迹,这种闪电战太厉害了。在托克逊战役中接纳维族起义军,首创"汉维联军"作战模式。而且他有时带兵打仗的时候不带军粮,这一点相当震撼,就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如果军队不带军粮,那提升的速度就不是一点两点了,如果你了解他打败白彦虎的全过程,你就知道这种打法的战斗力了,所以,湘军的战斗力在新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49岁因中风回到老家,慢慢就去世了。这一点是很大遗憾,后来没有机会参与洋务运动,所以在晚清历史上的知名度就大大降低了,那和如日中天的左宗棠不可同日而语,但说起收复新疆的贡献,他更胜一筹。他虽然战功卓著,但为人低调,在政治上不争权夺利,就连“名将录”都没他的名字,在历史长河里也没留下更深的印记。刘锦棠作为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将,相继平定了同治回民起义和新疆乱局中阿古柏的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有“飞将军”之称,清廷赐号“法福灵阿巴图鲁”。他在新疆时改革军府制,不断规划新疆边防,对新疆建设贡献巨大。翁同龢赞其为“齐名曾左无前绩,开府疏勒第一人”。这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但可惜的是我们在如今的互联网,一谈起收复新疆的故事,却没有更多人讲刘锦棠的故事,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有义务去传播他。
还有一个就是胡雪岩,如果没有胡雪岩为左宗棠提供资金支持,显然左宗棠也无法满足进疆军队的需要,以及购买更好的西洋武器,但正因为胡雪岩这一次动用了太多的关系,也萌生了在一些利息方面谋私利的想法,而这一点恰恰惹怒了慈禧太后,按道理来讲,属于正常现象,但在慈禧太后的眼里不允许胡雪岩赚朝廷这道钱,所以后来胡雪岩也就成了牺牲品。你可以说他是因为挑战李鸿章的利益被盛宣怀一起联手打败,但如果没有惹怒慈禧太后,那么胡雪岩也难以撼动,因为当年的实力也不会轻易失败,但在慈禧太后的眼里不受待见,那失败也是最终的结果。所以后来他留下遗言,不近白虎。不管胡雪岩的命运如何,但是他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在当年没有那笔钱,这个仗打不了。还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左宗棠只带了六万人,就是因为当时的军费以及供给只能满足这么多的军队,如果太多了,军费承受不了,因为打仗就是花钱,所以说起收复新疆,也应该好好记住胡雪岩,记住这位红顶商人的贡献。去年我去了浙江胡雪岩故居,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豪宅,但自己却没机会去住,你说可悲不可悲?而且在最关键时刻左宗棠没有保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清代政治家、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所写《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诗。为了国家和民族,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因个人得失和利害而逃避自己的历史责任。这几年,这一句话的曝光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所以我们也应该明白有一些背后的意义所在。当然,很多人只知道他虎门销烟,但却忽略了他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功绩,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但越了解越敬佩。然而对于林则徐文化的保护,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就是在当年福州也要建设林则徐博物馆,但是在原地建设还是异地,那时有争议,因为那块地皮已经卖给了开发商,如果政府希望继续推进也存在一个补偿问题,还是有很多特别麻烦的事情,在当年引发社会关注。而当时有一位副市长就是林则徐后人,他向当时的福州市委书记反映这个问题,通过会议最终做出了决定,而在那个时期人大也参与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当时的习仲勋就非常坚定的希望福州在原地建设林则徐博物馆,将林则徐的精神发扬光大。而当年的福州市委书记也早就离开了那一片土地,如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路上进一步开拓。所以说从很多人的身上,我们也能发现一点,林则徐这句话己经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数字内容生产者##活着就是为了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