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茶陵遗惠在 青史犹记怀麓公 明王弘化墓志铭出土70周年记

发布时间:2025-10-23 22:10  浏览量:5

(作者为山东王弘化文化研究会会长)

合抱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明朝洪武年间,博山颜神王氏族始祖王河与侄子王玉(家谱误记为弟),遵从朝廷迁发命令,先是迁至河间府宁津县(今德州市宁津县),而后辗转来到淄川(今淄川),最终在颜神镇(今博山)西定居。自此,颜神镇王氏家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家族逐渐壮大,后代陆续迁往淄川龙泉和庄、磁村张李庄及博山石马、崮山、茂岭、石炭坞,以及莱芜车辐、下佛羊等地,形成如今颇具规模的八大支族。在家族的发展历程中,五世祖王弘化以其非凡的人生轨迹、卓越的功绩成就,深刻影响着家族的发展与繁盛,使博山颜神王氏家族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1955年秋,因博山城区大规模扩建,位于博山大街头的王氏祖茔被纳入拆迁范围。博山颜神王弘化家族共同商议搬迁祖茔。莱芜市车辐(今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车辐村)支族的福庆、仲达等八人背负装有骨殖的席包,徒步经博山山头、焦家桥抵达莱芜市车辐村。淑仁、淑义等四人借来木驴车,将重约五百斤的《明故奉训大夫湖广长沙府茶陵州知州怀麓王公墓志铭》(简称王弘化墓志铭)石碑经博山八陡、蛟龙、石马运回莱芜车辐。

五世祖王弘化的骨殖被安葬在莱芜市车辐村原山东麓、淄水河畔的王家老林,墓志铭因故未一起随葬。王弘化墓志铭石碑属明代文物,记载了奉训大夫、湖广长沙府茶陵州知州王弘化的生平事迹。

墓志铭石碑方形,长75厘米,宽75厘米,厚20厘米,采用当地青石制作,由志盖、志石叠加而成,外用三道铁锁箍紧。刚开启时铭文碑面为黑底金字,暴露后黑底迅速消失,仅留隐约字迹。

碑额共23字,以篆书镌刻,撰文篆额书丹人员简介105字。有“明故奉训大夫湖广长沙府茶陵州知州怀麓王公墓志铭”“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屡侍经筵召对钦赐白金文绮羊酒纱锭淄邑着晚生毕自严顿首拜撰文”“赐进士第文林郎钦差直隶应天等处学政监察御史门年眷弟赵振业顿首拜篆额赐进士第文林郎山西太原府榆次县知县眷晚生任濬顿首拜书丹”字样。王弘化墓志铭由明代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今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人)撰文,监察御史赵振业(清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执信的曾祖父,博山人)篆额,刑部尚书任濬(博山人)书丹,兼具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价值,非常宝贵。王弘化固然与毕自严、赵振业、任濬三人有世俗姻亲关系,但是墓志铭由这三位朝中重臣为其操刀,也足见其为人及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碑文2058字(含1处空缺),整个墓志铭碑文共计2208字。采用小楷竖行排列,书写方向由左向右。因年代久远,石碑石质欠佳且历经风化,部分字迹存在残缺、模糊或缺失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淄川和庄支族的作孜、淑任与淄川张李庄支族的淑万等人前往莱芜车辐,在淑宝的带领下瞻仰墓碑并制作拓本,随后由淑万抄录打印成文稿,但因石碑风化严重,文稿内容存在诸多缺漏。

2010年5月,为续修族谱,将墓志铭碑文收录进族谱一事被提上日程。淄川和庄支族的王淑盛退休后,对碑文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初步注释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淄博市图书馆原馆长姜艳平与她在山东大学就读时的导师多次研究订正,形成较为准确的碑文。此后,颜神王氏家族组委会主任王连强、博山崮山支族王毓福、博山石炭坞支族王连峰、淄川和庄支族王连波、王弘化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溪强等,为墓志铭的全面解读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王弘化墓志铭记载:王公弘化,字用弼,别号怀麓。王公的祖先最初从河间宁津迁徙而来,后定居颜神镇西关,家族谱牒已散失,难以考证。传到第二代,有位名叫臻的先祖,娶张氏,是王公的曾祖父母。臻生下宝,宝娶周氏,是王公的祖父母,宝多次成为乡社宾客,并被官府旌表为善人。宝生下被追赠为文林郎、陕西巩昌府推官的王镐,别号麓泉;王镐之妻刘氏被追赠为孺人(明清时七品官员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是王公的父母。被追赠的王公父亲王镐为人洒脱、办事干练,尤其喜欢帮助他人,德行深厚却不为人知。王镐晚年得子王公,王公幼年丧父,母亲刘氏坚守贞节,精心操持家事。即便面对宗族欺凌和豪强欺压,她仍竭力保住家业,并效仿欧阳修母亲以荻画地、窦燕山妻子用丸熊之法教导王公,从未因外界压力而懈怠。王公十三岁时,母亲送他到南野张先生(张尧封,明朝博山人,以善于培养人才闻名)门下求学。张先生向来很少称赞他人,却唯独器重王公。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王公补为郡里诸生,每次考试成绩优异,声名远扬。他以教书维持生计,勤奋读书,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出门禀告、归家面见,一举一动都严守礼节,二十年如一日。

王公母亲年过八十时突患重病,王公每日侍奉汤药,夜里向北辰星祈祷。母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几乎丧命,瘦骨嶙峋,卧床不起,乡里人都为之感动。在选择墓地安葬母亲时,神灵在梦中给予征兆,最终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即如今所说的纱帽地。可惜命运不济,王公九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于是专心开办私塾,成为乡里的老师。前来请教经书的人络绎不绝,门下培养出许多名人:张晓,号明衡(在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历任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大山西总督等职);翟凤翀,字子腾,号凌玄(明末大臣,曾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天津等职,去世后被追赠兵部尚书),二人都是王公的学生。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王公五十岁时因钻研《壁经》考中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都未考中。天启五年(1625),他勉强参加选官,获任天水司李(司理别称)。任职期间,他廉洁、谨慎、仁爱、明察,为受冤者申冤,尤其注重培养读书人。陇西地区科举中第者极少,王公选拔两名学士亲自教导,又采纳风水先生建议更新学校设施,此后连续有五人科举中榜。

明崇祯三年(1630),王公主持两河地区(今延安西部)武试,选拔出众多能保卫国家的人才,文人学士也纷纷对他心生向往。

兰凉一带靠近敌人巢穴,王公奉命前往查核,淘汰不能胜任战斗和防守任务的番汉各军,换上勇猛健壮的士兵;监督制造火器,增修城堡,控制要害之地,使二十四关固若金汤。岷州士兵因缺饷哗变,四处攻打,清军(此处“清军”存在争议,一说为明朝军事制度,一说为后金军队,也可能是“清军”误写)吕二车(或为兵营、车营、地名,具体所指尚无定论)被围困,巩昌百姓受到惊扰。王公指使袁公(袁公具体是谁未详,朝廷委派的监察官员)密令,单人匹马踏雪前行,直抵营垒,急忙向富商大贾借贷钱财散发给哗变士兵,订立盟约后返回;随后慢慢查访出为首之人,依法惩处,其余人皆心悦诚服。

王公代理礼官职务时,偶然有川地盗贼入境为祸,他前往传授策略,将盗贼全部歼灭在境内,上级为此记录了他的功劳。王公作为使者所到之处,一心惩治侵吞百姓财物之人,整治军队,革除旧习,裁减不必要的费用,偏远荒僻之地的百姓无不感激他的恩德。百姓多次为他绘制肖像,在首阳刻石纪念,从峪关百姓的态度便可看出王公的威望。

任职期间恰逢朝廷广施恩泽,追赠王公的父亲与他同样的官职,母亲刘氏被封为孺人。王公任职满五年,被举荐九次,政绩卓越,本应晋升到台谏职位(负责监察和进谏,监督朝廷政策和官员行为)。但王公安于天命,以钻营求官为耻。直至明崇祯三年冬天,才被提拔为霸州刺史。霸州历经战乱,又靠近京城,正需借助王公之力作为防守关键。可惜因路途遥远,无法即刻抵达,巡抚和巡按急于找到合适人选,就近请求派人代替王公。等王公抵达京城,改任茶陵州的任命下达。

茶陵地处三楚尽头,介于闽粤江浙之间,且扼守交通要道。近年来加派赋税频繁,供给繁杂,拖欠赋税、侵吞冒领等弊端数不胜数。王公遵照命令,申斥六房官吏,首先整顿赋税征收事务,禁止官吏作奸犯科,对罚纸折赎的处罚较为宽松,从根源上清除贪污现象。又命令四方百姓自行估量缴纳赋税数量,随即发放号票,旧时火耗(碎银熔铸银锭时的损耗,后成为官府盘剥手段)、羡余(赋税盈余,常被官吏私吞)等不合理陋习被彻底清除。南北两运,王公亲自到仓库,核验斛斗容量、检验米的质量,核查收支情况,剔除不合理的折色(以钱代粮的折算),处事更为谨慎。至于起解京边、辽饷、黔饷、宗禄各项赋税,过去存在诸多隐匿批文、拖延时间、谋取利息的情况,弊病在于正扛、司扛以及帮贴使费,发放和领取均超期限。王公必定全部迅速发放,限期完成调拨,积久的弊病被一扫而空。

此外,王公裁减多余闲散的衙役,清理长期关押在监狱的犯人,申明乡约以改善风俗,整顿保甲以消除盗贼,劝导好打官司之人息讼,给予公平买卖之人现价,及时消除突发火灾隐患,振兴长久荒废的文化教育。整个茶陵州的百姓将他视为神明爱戴,相邻地区把他看作带来福气的人。即便攸县县令,每次遇到重大赋税和劳役,偶尔碰到疑难问题,一定会与王公促膝商议,由王公决定如何处理。

茶陵地区山势险要,周边盗贼众多。一日,盗贼勾结亡命之徒,在吉安、衡阳等郡横行。王公用忠义开导激励百姓,告知守城可得福、躲避会招祸,百姓大多点头认同。恰逢上级命令道将率领兵马驻扎茶陵,作为扼守险要之地的计策。王公每次都准备丰盛犒赏,以酒肉款待军队,同时暗中查访扰民之人,禀告主帅依法惩处,军队对他既畏惧又怀念。小小的一座孤城,因王公得以平安无事,他所保全的实在太多了。

三楚地区的官员都了解王公的政绩,将他视为荆湘地区第一官员,考核大计皆评定为上等。没想到在京城察访问时,有匿名揭帖中伤王公,是非混淆,竟商议改调他的官职。王公得知消息后,坦然处之,稍作仓库清理,便急忙驾车东归。抵达宿迁后,弃船登陆,有时骑马疾驰。亲友正惊讶于他的精神矍铄,不久他却生病,回到家后便离世。难道是心中难以释怀,还是骑马过于劳累所致?实在令人惋惜!

王公幼年丧父,又无兄弟,然而天性孝顺友爱。他为叔父洗刷冤屈,将其从监狱解救出来;对嫁给吕、冷两家的两个姐妹,问候馈赠不断,还抚养她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王公一生排解纠纷,不偏不倚,常有整日争论不休无法决断之事,经他一句话便能立刻解决。亲朋好友遇婚丧大事,他无不接济帮助;别人因急事求助,他从不推脱,还时常拿出俸禄馈赠他人,惠及的不只是乡里。听闻王公去世讣告之日,百姓停止集市交易,停止娱乐活动,前来吊唁的人痛哭失声。就连八十岁老人,也拄着拐杖艰难前来,趴在灵柩上痛哭,这难道是偶然吗!

王公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六月初六,逝于明崇祯七年(1634)五月初一,享年六十七岁……

王弘化作为山东颜神王氏五世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静躁两般,静则正,躁则妄,学业须从静上起;浓淡异路,淡必约,浓必侈,道理可向淡中求”,这一座右铭,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其修身治学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