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严格的丧葬等级和墓志铭的现实意义不知道网友们有何见解呢?

发布时间:2025-11-17 21:42  浏览量:3

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的身份地位存在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划分;这种等级划分不仅体现在人的生前,甚至在人死后的等级划分依然同等重要。通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非常了解的。

据《礼记》中的记载:对死亡的称谓有多种说法。如,天子死亡谓之“崩”,诸侯之死为“薨”,大夫死亡曰之“卒”,士谓之“不禄”;而庶民之死亡仅能用“死”字来形容。

按照丧葬等级,皇帝死后可以建造陵寝,葬以极尽奢华;做官者和富人也可以筑墓立碑,而贫苦的老百姓往往不能留下任何墓志铭,只能简单且匆匆下葬。

其实,这种严苛的等级观念,在墓碑和墓志铭中也有所反映。王公贵胄的墓志铭极其注要铭文的庄严与文雅,富人的墓志铭也颇为讲究;而普通的百姓的墓志铭则非常简单,有的只是简单的名字就草草了事。

说到这里,就以袁大爷所在村子里边,便有一处唐僖宗年间的刺史官名的墓地。那位大官生前广积粮食,并救济民众,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便集资为他立下了造价不菲的墓碑,碑上雕工精致华丽,碑上楷书墓志铭,盛赞这位刺史生前的政绩,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直至今天还被村民传颂;且这位官员的墓志铭成为周边十里八乡村民心目中忠勤仁厚的代名词。

另外一个暴君性格的官员,平日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村民对他一直怨声载道。据说这位官员死后,村民们齐心协力将他的墓碑推倒,夷为平地,他的名声也随之扫地。

像这样例子,在历史上枚不胜举。足见在古代,墓志铭对名垂千古是至关重要的,有其一定历史意义。因此,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也极其重视自己的墓志铭,生前就指定人选撰写墓志铭以彰显功绩。他们希望哪怕百年后,甚至更久,墓志铭中的盛名和功绩仍然源远流传,这种追名逐利的心理,在古代统治阶级中广为流传。

这些年来袁大爷每到清明节,都会看到一些与他父母同龄的老年人也来到墓地,面对墓碑泪流满面。袁大爷能够深深理解他们哀恸之情。那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后的哀思,也是对生命逝去的无奈。

特别那些空巢老人更是无助,只是抱着墓碑痛哭失声,无比思念着已故的另一牛。袁大爷知道,墓碑不仅标志着先人的长眠之所,更承载了后人的哀思缅怀。

墓碑上的这些“故先显考妣”……字,都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的内涵。它们并非随意所写,而是遵循着华夏族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固有格式与精隨。

“故”字多用于普通百姓的墓碑上,含义是“已故”的委婉说法,避讳直接使用“死”字,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袁大爷的父母墓碑上也刻着“故”寄托了他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先”字除了同样避讳“死”字,还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它多用于过去的士大夫阶层的墓碑上。

袁大爷村中的一位读书人的墓碑上便隽刻着“先”字迹工整,透露出书写都带有哀痛心情。

而“显”字则多见于达官贵人墓碑,是对先功绩的肯定和褒扬。具有讴歌逝者生前的功绩的意味。袁大爷乡村里便有一位当官的富户墓碑上刻着“显”字,有盛他人生前德政。

“考”指父亲,“妣”指母亲,常见的“先考”,“先妣”表示两夫妻已故。子女为他们立碑以祭奠和怀念。袁大爷的父母墓碑上也隽刻着“先考,先妣”每每看到都令他落泪不已。

看似这些简单的几个字,承载的却是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对先人的哀思和缅怀。每个字的背后,都隐藏着后代人无层哀思与不舍。

墓碑文化承载民族精神,在袁大爷看来,墓碑上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迹工整文字,却承载了华夏族人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这种崇尚灵魂不朽,重视祭祀祖先,铭记来时路之文化观念,构成了中国文明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密码。袁大爷自小受祖辈教诲,便知道墓碑不仅仅是石头水泥,更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写在最后,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许多古老传承也随之逝去。但是每当清明节前,或者中元节里,墓园里弥漫的烟火气,扫墓人群的哀痛而肃穆,都在䜣说这些古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袁大爷也常在清明节之时,来到父母的墓碑前作揖合一祈祷,祈老一辈保佑后人平安顺福。这种追思先人传承文化精神已经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袁大爷说:先人虽逝,而他后代人的志气与大爱,将永远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上

图片来自网络上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