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内圣外王”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发布时间:2025-07-20 23:46 浏览量:1
一、触摸:“内圣外王”的历史脉络
孔子推崇“仁”,认为“仁”的充分实现是“圣”的境界。“仁”内指个人修养,“圣”则向外延展成为“王”的前提准备。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概念,但其言论中隐含着“内圣外王”的思想。
在儒家著作中,完整阐述“内圣外王”思想的是《大学》篇。篇中有“三纲”“八目”,“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实际上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三个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按照“八目”来循序渐进地实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成“内圣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行“外王之道”。
宋明时期,越来越多的儒家学者对“内圣外王”之道进行了更精深的挖掘和发挥,使之理论上更加完善。近现代学者也普遍用“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康有为曾在《论语著》中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原合表里精粗而一之。”
二、感知:“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
“内圣外王”之道究竟是什么?首先,它展示了儒家的一种人格理想。期待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过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求达到圣人境界。同时,它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修己治人。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强调理想人格必须落实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奋斗中才有意义。“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没有“内圣”,“外王”就无从谈起。
“内圣外王”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延伸。
三、思索:“内圣外王”的当代启示
“内圣外王”思想历久弥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从个人层面看,它强调自我修养与品德提升,倡导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帮助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晰的方向。在社会层面上,这一理念鼓励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来促进社会和谐,强调责任与担当,推动个人、组织、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内圣外王”的思想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不忘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并将这种内在的力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呼唤。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此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所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的内涵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 孔子之说,但庄子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先秦思孟学派,宋明理学更强调宇宙本体和个体修养的內圣之学,而荀子和南宋的事功学派则强调外王之学,以“隆礼”为职志,致力于“修实证”,“施实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能最终完成盛世大业。
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礼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概而言之,中国的经世传统沿着“內圣”和“外王”二个方向,此起彼伏,不绝如缕。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学习阳明心学有一个体会,就是心中要对相关概念有清晰认知。对概念理解越准确、越深刻,在行动上越明确越自觉。
此前,我留意阳明先生与弟子对话,许多概念屡屡出现,各种说法反复提及,头脑陷入混乱,甚至相互矛盾、彼此冲突。思绪仿佛在左右互搏,之前那样理解,如今要做出调整,究竟听哪种说法?头脑一片混沌。所以想借此机会,把几个关键概念梳理一番,将它们确定下来,日后有新的理解,再行调整。
读到《陆澄录》第七十二章,阳明先生提到《大学》里的不少概念,都和“八条目”相关,必须把概念梳理清楚。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入手。
这五个词、十个字,是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的核心。在我看来,“格物”,是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凭借对事物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洞悉本质。就拿我写的这个公众号来说,每撰写一个主题,都在做“格物”的事,理清一个概念,看清事物本来面目,以所悟道理作为为人处世准则。
“致知”,意味获取知识与智慧。在“格物”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致知”与“格物”联系紧密,前者寻觅与发现,后者进行固定与积累。这一过程就像在海边捡拾贝壳,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概念,被陆续放进头脑的“篮子”里,越积越多。
“诚意”,要求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内心深刻反省与自我修养,让言行举止契合道德准则。这里的“诚”包含诚实之意,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对自己真诚,对他人同样真诚。内心真诚,他人是能感知到的,也让自己内心踏实安稳。
“正心”,意在端正心态,通过摒弃杂念、消除私欲,使内心保持平静清明状态。之前提到“格物”,也有“格心”含义,二者并不相悖。“格物”,除了探究世间万物之外,也要审视内心,让内心保持中正,不偏不倚,减少私心杂念的侵扰。
“修身”,着重修养自身品德与规范行为,它在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之后,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完善行为规范。这里所说的“修身”体现于实际行动,体现在为人处事、与他人交往过程当中,与“知行合一”紧密相连。
有了以上五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才构筑起完整知行体系。这个过程充满曲折、困难重重,却又缺一不可,彼此依存,展现真实的状态。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努力抵达“内圣外王”境界,进而成为一个兼具道德、充满智慧、富有能力,为他人贡献力量的人。
- 上一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表+写字表生字组词
- 下一篇:朱德特型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