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历史回望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3 浏览量:1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一个百年大党历经沧桑而永葆生机活力、千锤百炼而斗志愈坚的精神密码。
秉持三大作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开辟正确革命道路、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性地运用整风形式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提出并培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两大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
大革命的兴起与失败,使我们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在理论方面,我们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注重自身独立性和革命领导权问题;在实践方面,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成功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作风,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化为生动实践。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后逐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后来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题编入《毛泽东选集》。这篇光辉文献要求共产党人要关心群众痛痒,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兴国山歌,以“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朴实语言,生动展现了苏区干部勤俭为民的工作作风,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党员干部的爱戴之情。
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以上率下艰苦奋斗,方方面面团结奉献。陕甘宁边区虽然条件艰苦,却展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社会风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是“延安作风”“延安精神”的生动展示,与当时国统区好逸恶劳、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追求享乐的“西安作风”“重庆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断言,“延安作风”必将打败“西安作风”,这一论断最终被历史有力证明。
在全民族抗战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从1937年的四万多人快速增加到1938年底的五十多万人。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党中央开创用整风运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范例。通过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我们党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问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把我们党的工作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秉持三大作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执政党作风建设的初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通过开展多次整风整党运动,不断纯洁党的队伍、改进党的作风,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政治清醒和使命担当,是我们党“进京赶考”前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面对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党中央先后领导开展多次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居功自傲情绪和“革命到头”思想。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提出用3年时间进行整党。这次整党结合“三反”运动进行,处理不合格党员,积极谨慎发展新党员,使得党员队伍、组织成分、党员素质明显改善,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的威信。1954年2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针对高岗、饶漱石问题,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认识到党的团结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八大全体会议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
党的八大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大的波折,东欧先后发生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我国国内也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闹退社的风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矛盾的新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作出回答。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57年7月,毛泽东同志起草修改《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文章完整提出整风的目标,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在整风运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机散布错误言论,党中央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面对后来“大跃进”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党中央决心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印发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5月写的《调查工作》(后来发表时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1961年,成为党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党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重新掌握工作主动权,推动各领域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推动国民经济从最困难局面中走出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围绕“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新风险、新挑战,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促使全国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弘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各级党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党风建设。这一文件的公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党风状况的好转。为进一步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次整党历时三年多,通过整党,党内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和纪律松弛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和进步。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党围绕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组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先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性学习教育。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等“四大作风”,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作风建设的新要求。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围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路径方法等,为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以小见大,以小带大,选准作风建设切入口。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党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其以“小切口”推动党风政风“大转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体现了党中央的智慧和决断。党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向世界庄严宣示:八项规定已经深刻改变中国,八项规定还将继续改变中国。
抓住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作风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党中央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力度来治理作风建设顽疾,稳扎稳打向前进。2013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9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2023年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年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2025年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些接续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不断推动党风党纪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身体力行,以上率下。“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千古一理。”在中央领导的带头下,地方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风腐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坚持对症下药,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既在风腐“同查”上动真格,又在“同治”上见真章,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坚决斩断“前腐后继”的代际传递。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作风建设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一重要论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总结好运用好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 上一篇:与人相处,你越是这样,对方越高看你,爱你
- 下一篇: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