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名人 (补)六百三十七 宋子贞
发布时间:2025-11-16 02:22 浏览量:4
宋子贞(1188年-1268年),字周臣,号鸠水野人,潞州长子(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人,金末元初时期蒙古官员、文学家。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宋子贞相貌清秀奇特,耳朵高耸超过眉毛一寸,看相的人认为他必定长寿而且显贵。 他天性聪敏悟性高,喜好学习,擅长写作词赋。二十岁左右,宋子贞凭借荐书参加礼部考试,与同族的兄长宋知柔一同被补录为太学生,在当时都很有名望,人们用“大宋”(指宋知柔)、“小宋”(指宋子贞)来称呼他们。
金国末年时,潞州发生动乱, 宋子贞逃到赵地、魏地(今河北、河南一带)之间。当时,南宋将领彭义斌还在镇守大名府,征召宋子贞担任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去世后,宋子贞率领部众归附了蒙古东平行台(地方军政机构)长官严实。严实向来知道宋子贞的名声,聘请他进入幕府,任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主管教育)。
此前,严实每次派人向蒙古朝廷请示事务,都托付皇帝身边的侍从来奏报,而不经过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因此与丞相耶律楚材产生了矛盾。宋子贞到来后,便劝说严实向丞相耶律楚材致以礼节,表达殷勤亲近之意,凡是奏请的事务,务必先咨询禀告丞相。丞相耶律楚材为此很高兴,自此双方友好交往亲密无间,严实也因此更加信任和倚重宋子贞。
元太宗四年(1232年), 严实驻守黄陵,金军全力来攻。 严实交战不利,敌军气势很盛,曹州、濮州以南地区都为之震动。有从敌军中逃回来的人,说金兵即将大举进攻,人心惶恐不安。宋子贞向严实请求,斩杀了那个散布传言者的头来号令各城,境内才安定下来。
汴梁(今开封)被攻下后,饥民向北迁徙,饿死者的尸体遍布道路。宋子贞想方设法赈济救助,得以保全性命的有万余人。流亡寄居于此的金国士人,他都引见给严实并周济供给,且推荐任用他们。他曾将著名儒士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人从漂泊羁旅中选拔出来,让他们与自己同列共事。四方的读书人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
元太宗七年(1235年), 元太宗窝阔台任命宋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地区大致平定后,各项事务多为草创,行台所统辖的五十多座城池,州县的官员有的是从将校提拔上来的,有的是从民间征召的,大多不熟悉政务。更有甚者,专门以搜刮聚敛为能事,官吏相互勾结贪污营私祸害百姓。
宋子贞仿效前代观察使、采访使的制度,任命官员分三路督察纠举官吏,订立规章制度,规定办事期限,罢黜贪婪怠惰者,奖励廉洁勤勉者,官府这才有了纲纪,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当时,东平的将校,强占百姓作为私家部曲、户口,称为“脚寨”,擅自征收他们的赋税和劳役,这样的地方将近四百处。宋子贞奏请将其取缔,百姓回归州县管辖。严实起初感到为难,宋子贞极力劝说才被采纳,百姓却为此都感到便利。
严实去世后, 其子严忠济承袭爵位,却更加敬重宋子贞。他向朝廷请示,授予宋子贞参议东平路事之职,兼提举太常礼乐。宋子贞新建了孔庙和学校(庙学),延请前朝进士康晔、王磐担任教官,招收学生将近数百人,拨出粮食供养他们,让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和技艺。每季度的学业考试,宋子贞必定亲临现场。齐鲁地区的儒学风尚,因此为之一变。
元宪宗九年(1259年),忽必烈征伐南宋,召宋子贞到濮州,询问他策略方略。宋子贞答道:“本朝(蒙古)威武有余,但仁德尚未普及。那些抵抗的人,只不过是怕死罢了,如果投降的人不杀,被迫跟从的人不治罪,那么宋朝的郡县就可用一纸檄文平定了。”忽必烈认为他说得对。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授予宋子贞益都路宣抚使之职。不久,他入朝觐见时,又被任命为右三部尚书(掌管户籍、财政、工程等)。当时,省部机构初立,各项典章制度,大多是由宋子贞裁定设立的。
李璮叛乱时,占据济南,朝廷诏命宋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随军机要参谋)。宋子贞单枪匹马来到济南,观察李璮的形势,劝说丞相史天泽道:“李璮聚集部众向东而来,坐守孤城,我们应该增筑外城,防止他突围奔逃。等他粮草耗尽、援兵断绝,不攻自破。”他的建议与史天泽相合,遂因此擒获了李璮。
宋子贞回来后, 又上书陈述了十件有利国家的事:“授予官爵,是君主的权柄,官员选拔之法应全部归属吏部。法律政令,是国家的纲纪,应尽早刊印制定。监司(廉访使等)总管一路事务,任用的人如果不是合适人才,不符合众望,请求挑选公正廉洁有才能德行的人担任。如今州县官员世代相传,非法征收赋税,百姓困苦无处申诉,应当通过官员迁调转任来革除这种弊端。”宋子贞又请求建立国学以教育贵族子弟,敕令州郡提学官考核学生,三年一次进行科举考试,忽必烈降旨命令中书省依次施行这些建议。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朝廷开始废除州县官员世袭制度,派遣宋子贞与左丞相耶律铸巡视山东,对所辖官员进行迁调任用。回朝后,授予宋子贞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参与中书省决策)。他上奏请求实行官员俸禄制度,划定职分田,忽必烈采纳。
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他又陈述了当前急需办理的政务十二条,忽必烈为此颇为后悔任用宋子贞太晚了。其后, 宋子贞便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忽必烈说道:“爱卿精力尚未衰退,勉力为朕留下,处理安排大事,等到各衙门事务大致有条理了,再听任爱卿自便。”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一月,宋子贞再次恳切辞官,才得到批准。忽必烈又特别敕令中书省,凡遇有重大事情,就去他家中咨询。宋子贞退居在家,每当听说朝廷有不利于国家的事,必定密封奏疏上奏,爱戴君主忧虑国事,并不因为自己退职与否而改变心意。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宋子贞去世,时年八十一岁。起初生病时,家人送上医药,他推辞说:“生死是命中注定的,我已年过八十,还要药做什么?”宋子贞病危时,儿子们又请他留下遗言,宋子贞却道:“我平时教导你们的话已经很多了,现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 上一篇:总经理别再“瞎管人”了!搞懂这几点,员工服你、利润涨你
- 下一篇:苗疆蛊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