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岳父的身影,依旧清晰地活在我的记忆里,温暖而坚定
发布时间:2025-09-28 15:10 浏览量:14
二十年前,可怕的肺癌夺走了岳父的生命。今天,是他二十周年的祭日。
因工作繁忙,我无法亲自前往,爱妻怀着沉重的心情独自驱车回了老家,代表我们和众多后辈来到他的墓前,点燃我亲手为他封装、写好的“包袱”,将我们的思念与敬意化作缕缕青烟,飘向远方。
我坐在电脑前,耳边仿佛传来一阵鞭炮声,可四周却寂静得令人心慌。记忆,就这样被拉回到那个令人心碎的腊月初三——一幕幕往事,清晰如昨。
岳父的一生,充满坎坷。幼年失怙,由叔伯拉扯成人;三段婚姻,尝尽世间冷暖。可他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以坚韧与豁达面对生活。
1983年,我第一次见到时任榔坪区区长的他。常年一身浅蓝色中山装,一双解放牌球鞋和一双灯芯绒布鞋轮换穿着,脚步总是匆匆,仿佛一刻也停不下来。
政府机关的公租房不过十几平米,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室。客厅正中一张木制方桌,两侧各一把藤椅,桌上放着一只铁皮煤油炉,烧水做饭全靠它。卧室里,一张办公桌、一张垫着稻草的木床、一套旧卧具,外加几本书和几本笔记本,便是一个区长的全部家当。
生活清贫,他却待人慷慨。他岳母年迈体弱,他敬重有加,照料得无微不至;我的娘家也常受他接济。每年杀年猪,他总要挑几块上好的肉,送给村里的五保老人或生活困苦的邻居。
从政二十一年,他从生产队会计做起,历任长丰公社人武部部长、党委书记,榔坪区革委会主任、榔坪区区长,榔坪镇党委副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倾尽心力,赢得百姓的爱戴。一位老干部曾在座谈会上说:“楷区长是我们的榜样——贯彻指示雷厉风行,关心干部无微不至,调处矛盾公正无私,对待群众平易近人。”
那时,区里只有一台吉普车,他又不会骑自行车,却凭着双脚走遍了榔坪的山山水水。八六、八七年间,为普及农村电气化,他带头抬水泥杆、背器材,和群众一起架设电线,让国道沿线的农民率先用上了电灯。他驻村入户,发动农民种白肋烟,让百姓增收,也让干部职工吃上了饱饭。谁家有红白喜事,他总是主动帮忙,劈柴挑水、端盘执壶、洗碗扫地;遇到丧事,他打井抬丧,毫不避讳。工作之余回到家,他又洗衣做饭、喂猪种田,像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
1989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将他击倒。饭吃不下,觉睡不着,胸部肿胀,疼痛难忍。榔坪卫生院初诊为“胸膜炎积水”。我去医院陪护,他见我愁眉不展,便讲起童年趣事。可说着说着,剧痛袭来,他昏迷过去。我抱着他的肩膀,等他醒来,我们四目相对,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一个多月后,病情恶化,转院到县人民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我们震惊、悲痛,却始终瞒着他。县领导来看望,组织部长孙光益为他筹足经费,劝他去武汉治疗。他却说:“感谢组织的关怀,没必要去武汉了。即使是恶性的,去宜昌确诊一下就够了。老百姓得了重病,连县医院都来不了呢。”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还是去了武汉。他的好友秦文高委员和我陪着他,坐县里派的吉普车到陆军总医院。榔坪籍教授秦尚振热情接待,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他入院。确诊结果无情——肺癌晚期。七天后,我们返回县医院。消息传开,百姓们挤客车、赶货车,带着山货、土产、营养品来看他,可他已什么都吃不下。病房里,整日挤满了安慰他、为他落泪的人,而我只能在一旁,心痛如绞。
1989年腊月初三凌晨,他躺在我的怀里,在痛苦的呻吟中永远闭上了眼睛。初六那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近两千人自发前来为他送行——县镇领导、同事好友、34个村的群众代表。那幅白布书写的挽联至今历历在目:“白雪遍野山戴孝,河水喘息水泣鸣。”
二十年过去,伤痛虽有缓解,思念却从未停止。岳父的身影,依旧清晰地活在我的记忆里,温暖而坚定。(写于2009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