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麟:历史上“最懒”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仅两句,人人都会背
发布时间:2025-10-04 23:04 浏览量:10
众所周知,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具有“斗酒诗百篇”的豪情,而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
可以说这两位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其诗作已经流传于世几千年,并且还被尊称为诗仙、诗圣。
然而你知道吗?其实在诗坛上,还有一位诗人挺奇葩,他名不见经传,甚至一生就写了一首诗,而且拢共不过两句,但几乎人人都会背。
没错,他就是苏麟,人们戏称他是“历史上最懒的诗人,而那两句诗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其实苏麟的名字,在《宋史》中没有单独的传记,甚至连生卒年份都模糊不清。但我们从零星的史料中,也拼凑出他的大致人生经历:
苏麟是北宋中期的一名基层官员,曾在杭州下辖的某个县担任“巡检”一职,负责地方的治安、巡逻等杂务。
显而易见,这个职位不算高,既没有机会参与朝堂议事,也很难进入当时文坛领袖的视野。
因为当时的杭州,正存在着一位大人物——范仲淹。
要知道,当时的范仲淹可不仅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坛泰斗,而且更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据悉,当他在杭州任知州时,一方面忙着赈灾救民、兴修水利,另一方面也不忘提拔人才。
不过,范仲淹还有个习惯,那就是对于身边有才华的下属,他会主动向朝廷举荐,让这些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职位。因此,闻讯此消息的苏麟,内心开始澎湃起来。
然而,虽然苏麟渴望得到施展的机会,但作为外县的巡检,他很少有机会见到范仲淹,更别说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的才华。那怎么办才好呢?
起初苏麟想直接上门毛遂自荐,但又怕显得过于唐突,到时候惹得范仲淹不高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苏麟又不甘心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更不想保持沉默。
于是他冥思苦想,辗转反侧,最终另辟蹊径,想到了一个妙招。
那就是,他没有选择写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也没有创作一首格律严谨的律诗,而是写下了这两句诗
可以说,这两句诗确实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苏麟就想用这十四个字传递自己的心意。
果不其然,当范仲淹看到这诗的瞬间,很快明白了苏麟的弦外之音。
“近水楼台先得月”,说的是那些常在自己身边的下属,就像靠近水边的楼台,总能先得到月亮的映照——言下之意,他们更容易被举荐;
“向阳花木易为春”,则是说朝着阳光的花草树木,总能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长得更茂盛——暗指自己作为外县官员,就像背阴的草木,难有被关注的机会。
应该说苏麟确实非常聪慧,这两句诗没有半句抱怨,没有一丝谄媚,只用自然景象做比喻,既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又给足了对方台阶,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于是,范仲淹最终向朝廷举荐了苏麟。而苏麟就凭借这两句诗,不仅达成了目的,更让自己的名字和这十四个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苏麟的这两句诗,能在当时就被范仲淹读懂,甚至流传开来,离不开宋代文人的交流语境。
要知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极高的时代,宋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完善,并且让大量寒门子弟也进入官场,而文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不喜欢直白的功利诉求,更偏爱用诗词、典故来“曲径通幽”。
而这种“含蓄表达”的习惯,也早已渗透到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苏麟的这两句诗,恰是抓住了这种交流方式的精髓——用最简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既不失文人的体面,又能高效达成目的。
此外,这两句诗也暗合了宋代士大夫的“入世”心态。
因为宋代文人大多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但又讲究“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而苏麟也是如此,他没有因为职位低微就放弃努力,也没有为了晋升而不择手段,而是用一首小诗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诉求,其“雅量”与“风骨”可见一斑。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在宋代官场上,“伯乐识马”依然是人才晋升的重要途径。
其实可以理解,范仲淹作为上司,不可能了解每个下属的情况,因此那些离他近的人自然更容易获得关注。
而苏麟的诗,并没有批判这种现象,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点出问题,既让范仲淹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疏漏,又不会让对方感到被指责,这种“点到为止”的智慧,正是宋代文人在官场中生存的重要技能。
不过令苏麟从未想过的是,自己随手写下的这两句诗,竟然会在后世成为脍炙人口的“国民级”表达,并且几乎人人都能信手拈来。
不过,从客观来说,人们称苏麟为“最懒的诗人”,其实也是一种误解。这所谓的“懒”,不过是他拒绝了冗余的表达,选择了最精准的方式。而在文学创作中,“多”未必是好事,“少”反而可能更有力量。
其实纵观中国的文学,几乎文人都喜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追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用十个字就展现出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心境的淡泊。
而苏麟的这两句诗,正是继承了这种“以少胜多”的传统。
而在短短十四个字里,既要表达清楚自己的处境,又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还要保持文人的体面,没有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是绝对做不到的。
由此可见,苏麟的这两句诗,胜过千言万语,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表达的困境,那就是不要为了追求“多”,而忽略了“准”;为了追求“全”,而丢失了“精”。